Thursday, September 18, 2014

【十本書】瞬間閱讀驚嚇


網絡圖片
深刻的書很多。最近,讀了好些書,翻頁瞬間,忽爾手心冒汗,仿若直墜深淵。

真係好驚。

書的名字,我已徹底忘記。讀過甚麼,也模模糊糊。

那些,都是因為做研究要讀的學術書,未必厚,但不能入腦;看似有用,從圖書館借回來,痛苦地啃了幾十頁,沒太多得著,猶豫要不要讀下去之際,一個轉念,突然發現……

*********

而且,只是一年多前的事情。

而且,還做過筆記。

那一刻,free fall 的感覺,心怯、驚懼,時間斷裂,墜向無邊無際的浪費,腦細胞的記憶游移,隱沒在時空邊陲,所謂知識,跌進黑洞,在異度空間,若即若離,或失或忘。大腦小腦同告失蹤,只剩一堆草與一個問號︰__ __,你做緊乜?

原來,很多做學術研究的人,都曾有過這樣的遭遇。

學術著作,愈無味愈高尚、愈抽象愈高闊,大師級人物,開拓新天地新領域;大部分研究生,在牛角尖試圖裡突破,然後安慰自己說,我們為世界增添了一點知識。

從圖書館借回來的學術書,主要作用在減輕圖書館館藏之空間負擔及鍛鍊肩膊肌肉負重。十本書之中,如有三兩本有點得著,已是萬幸。

本人讀學術書,有嚴重後遺症,常覺腦筋痲痺,語言無味,絕對影響日常寫作。

經過幾年的「研究生」(周星馳 tone)生涯,我才開始領略「學術」這回事。

學術著作,無疑處處黑洞,有些人,擅長以模糊為高深,或欺世盜名,或頭腦混亂,自然要打;但很多所謂模糊語言,看清楚,只是因為自己學識貧乏而看不懂,學者們深切討論及研究數十至數百年,夏蟲不可以語冰,大家頻道差太遠,學者們也無打算用常人語言與你溝通。

而抽象與抽空而談,饒有意義,正是學術本質之一。

我們積累知識,探求事實,知識的「原點」一大堆,堆在眼前,需要整理。

點變成線,線織成網,我們編織自己領域的知識之網,就需要抽象的概念、理論,組成架構、體系,把鮮花種出大廈。

最近,我的研究開始起步,在黑洞中,看到了微弱的光。

希望不是幻覺。

***   ***   ***

相關文章︰

【十本書】未寫,相關舊文,有關書的世界︰我們都是時空旅人
大家在介紹自己的十本書,其實介紹好書,多數會撞板︰ 不讀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