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罷課】第三天︰誰能超脫自己的時代



Photo: Carol Chow

記得大概兩三年前,向初中學生演講,無意中提到「董建華」三字,學生們一臉茫然,O著的嘴裡有十個問號。是的,董建華腳痛時,他們大概只有三歲。

大學裡,播放2003年沙士瘟疫蔓延時的經典紀錄片,數年前,學生眼有淚光;近來,眼神開始呆滯。

都是正常事,我們只能怪時間無情,人總是活於遺忘當中。

對年輕一代而言,我們這一輩,年輕的時代,屬於中古時代。那些年的事,沒有遺忘,因為從沒經歷。

罷課的公民課上,聽到很多人談八十年代的民主運動與中英談判的回歸歷史;罷課前後,有不少八十後九十後的朋友寫文章,批判「民主回歸派」當年的路線,或是八十年代的民主運動推手,竟然同意一國兩制,從無抗爭、也無爭取過、錯信共產黨、沒有為香港民主做過甚麼、負了一代人、今天說夢滅,太天真,云云。

八十年代,我是高中生、大學生;余生也晚,政治啟蒙一刻是八九年的六四。後來因為新聞採訪、製作殖民地史紀錄片與大事回顧全集的需要,算是認真地讀過八十年代的回歸歷史。

如果你讀過那年代的故事,我相信新一代不會苛責上一代人,時代不同,社會背景大異。

沒有多少人,能超脫自己的時代。

八十年代初,香港沒多少人講民主,區議會才剛剛有直選,社區工作與組織群眾的概念才開始萌芽;那年代,親英派與今天的變色龍還在恐懼回歸;那年代,中共有胡耀邦、有趙紫陽,都是歷史上公認,得民心的改革派,那些年的中國是有希望的;那年代,香港沒有培養「抗爭」意識的土壤,因為恐懼的早已移民,留下的則遇上經濟起飛,「抗爭」代價大;再者,眼前是一個快要撒手不管的港英、另一個主子則還未敢踩過界,要抗爭,也無處著力。

那年代的民主派,也許沒有超凡入聖的舉動,但他們所做,已是那個年代的先鋒,帶領過一番新氣象。社會運動總如是,若他們走得太前,脫離群眾,他們已不能帶領群眾,早已被時代捨棄。

所謂代溝,就是一代與一代之間的成見與誤解。連日來添馬公園的公民課,也許是一個契機,讓新一代了解上一輩走過的路,也讓老一輩,認真聽聽年輕人的希冀與憂慮。老油條們被包袱壓得脊骨畸型,卻輕言年輕一代無知幼稚,你知道自己很可笑嗎?

只要放下那些代與代之間的鴻溝,互取所長,交換經驗,激勵勇氣,民間力量才能更團結起來,抵抗那高高在上以金權交換來鞏固團結的利益集團。

最後,有關八十年代,有幾本書可以讀,那年代的香港故事,是我城關鍵一刻︰

1.      《香港的終結》明報出版社 The End of Hong Kong – The Secret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Robert Cottrell.
作者是一位記者,從英方角度看回歸談判過程,文筆生動,由香港的纜車故事談港英管治,記載眾多秘密外交故事,一本中英角力的演義。這本書現在應該很難找,大學圖書館會有。

2.      《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馬嶽編著
八十年代民主派十個代表人物的訪問,他們經歷香港民主最初階的起步時刻,也在中英談判中,代表港人嘗試爭取。讀過這時代的故事,也許不會對這代人當年所做,有太多的苛責。

3.      《許家屯香港回憶錄》許家屯著
回歸談判關鍵時刻至六四鎮壓,許家屯在香港擔任新華社社長(中聯辦前身,他也領導共產黨港澳工委),當年許家屯要在香港打開局面,改變往日「左仔」的形象,統戰大富豪及社會各界,有很多第一身故事,敍事細緻有趣味,相對其他較官方的回憶錄,較為可讀。
 
從中、英、港,三種角度看回歸歷程,反思當年,鑑古或可知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