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1, 2012

大象之歌


區家麟|絢麗荒涼    (本文31/8/2012 刊於《信報》)

「大象」忽然成為潮語,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以「大象」為標記,喻意「民意大象」,源自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一番話:「當政府見到大象,就知道係大象。」外界解讀:當「主流民意」出現,政府自然知難而退,撤回國民教育科,真是美麗的誤會。

為何「主流民意」這現象會以「大象」作比喻?很多人摸不著頭腦。林煥光的意思,大概來自英語世界 ‘elephant in the room’ 的說法,只是,「房間裡的大象」一般用法,意思卻是恰恰相反:房間裡有一頭大象,事實擺在眼前,但大家卻詐作不見;問題大得不可能忽視,仍當無事發生,強作鎮定,就是elephant in the room

「大象?什麼大象?哪裡有大象?」
大象溫馴,也不太引人注目,它們在非洲草原上,常是受忽略的一群,人們遠赴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焦點是獅子、犀牛、獵豹、長頸鹿等動物;獅子獵食,角馬大遷徒,當然是重頭戲。大象?每個保護區都有,大象行動緩慢,到處都有牠們蹤影,有如草原上的灌木叢,只是原野上的點綴。

大象本來樂得清閒,牠們與世無爭;大象很安靜,人們坐在車上,偶然象群走過,牠們腳板的軟墊踏在青草地上,身軀龐大,卻靜默無聲,嘴角永遠帶著呆頭呆腦的微笑。不過,大象也會發惡,正是守護孩子的時候。

大象群居,象媽媽們互相幫助,一起照顧孩子。大象壽命長,小象成長期也長,小象直到十歲,也與媽媽形影不離,大約十七歲才離群獨立,與人類相去不遠。象群感到安全受威脅時,象媽媽們會排陣圍成一圈,把小象重重保護在中間,然後伺機撤退;情況危急時,象群的首領大媽,會身先士卒,張開巨耳虛張聲勢,衝鋒陷陣,毋懼獵人的重型武器,為了孩子,大象置生死於度外。草原的導遊告誡遊客,帶著小象的媽媽,千萬惹不得。

在非洲,有很多關於大象的傳說,其中於津巴布韋卡里巴湖 (Lake Kariba) 的故事,感人至深。贊比西河兩岸,本來是大象的棲息地;發展是硬道理,幾十年前,人們築大壩蓄水發電,高峽變平湖,切斷了大象祖祖輩輩以來的遷徙路線。大象怎麼辦?有人目擊,兩頭大象,沿著已被淹沒的舊日足迹,走進水裡;牠們互相扶持,累的一隻,把長鼻子靠在前象背上,休息一會,這樣不斷游了一天一夜,整整二十公里,筋疲力盡,才游到大湖對岸。大象執著、堅持,縱使環境改變,大象不會忘記。

Elephant can remember,大象不笨,牠們記憶力驚人,記得歷史。象群長老地位超然,因為牠們只要曾經踏足過,就能記住水源的位置,在旱季,非洲草原上的獵人,常常跟隨大象的足跡,掘開表層的泥土,找到地下水源而活命;大象也懂得感應氣象,知道何處有甘露降臨。久旱之時,老象的記憶、土地的歷史,就是群族生存的關鍵。

所謂「國界」,對大象而言是荒謬的。大地一體,他們是草原的孩子,縱橫森林和原野,只有那些可笑的人類,築起「國家」,劃地為界。旅人穿梭草原,司機突然停車,指著同一色的草原說:那邊是鄰國的土地,我們不能再往前走了,大象會在旁竊笑。

大象如果活得再長一點,大概會記得,非洲大陸,本來沒有「國界」「國家」概念,都是百多年前歐洲殖民主義者帶來的把戲,他們為了分地分田分金礦,劃地分贜;他們築籬笆為界,推崇國家主義,分而治之,高舉「愛國」圖騰,統一思想。

這些,大象都看得清楚。政權有興亡,土地、家庭才是長存。親人摯友倒下,大象們會為逝者哀痛流淚,繞著亡軀,戀戀不去;奔馳於秀麗山川,大象們自然會愛惜自己的土地。一幅刺眼的旗幟,如何叫大象「情感觸動」?

大象,不應走到政府總部的會議室,有這樣的一天,必然出了大問題。政府官員如何回應?他們大約懂得三種方式:

1. 「大象?什麼大象?哪裡有大象?」

2. 「牠們只是一小撮的大象,還有千千萬萬的大象沒有走出來,沉默的大象都是支持我的。」

3. 「我們細心聆聽大家的意見,成立了一個委員會,成員包括了各階層的大象(邀請中)。」

你要小朋友看到國旗會感動
其實小朋友不知什麼叫「感動」
例如麥兜,常急屎
原來
是因為感動
***   ***   ***

相關文章:不認同的認同

其他動物農莊、人間禽獸之類: 
變色龍
豬圈

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融冰時分


最近的氣象大新聞:北冰洋的夏季,海冰融化至新低點,破了2007年紀錄,北冰洋融剩的冰,遠較過往三十年平均為少。

每年夏季,北冰洋海冰都會融化,通常到九月中是最低點,科學家說,融冰期尚有兩、三星期,紀錄還會再破。

圖片來自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橙色線代表過去三十年夏季融冰極限中位線,圖中白色為本年到八月底融剩的冰

觀察北冰洋的冰,是氣候變化的有力證據。因為有衛星觀測,變化是「影像化」的,不涉及太多的數據轉換,海上剩下多少冰?能直接從衛星圖片觀察計算,而且各國不同衛星都在盯著,「造假」較難。

海冰短期內大面積融化,除了是氣候變化的重要證據,還有什麼影響?

先說「沒有影響」的,海冰融掉,不會令海平面上升,因為冰浮在海上,冰融化後體積減少,剛好就是本來沉在海裡的體積 (中學物理學過啊。) ,海平面不會升。

海冰反光,本來可以把部分太陽熱力反射,減少吸熱;但冰層融化後,露出深色海水,吸熱增加,會令整體氣溫上升,氣溫上升又會令海冰融得更多,正面反饋,惡性循環,令海冰融化難以逆轉。

海冰融化後,雖然到冬季能再次凝結成冰,但那些只是「一年冰」,很薄,翌年夏季很容易就融掉。

前陣子訪問李樂詩,她過去二十年曾多次往返北冰洋,目睹冰層一路退縮,本來以往探險船只能到北緯七十多度,現在海上少冰,可以越來越接近北極點,去到北緯八十五度了。

NASA的「七月氣溫距平圖」看得很清楚,最深紅色地方,代表該地七月氣溫,比常年平均高出三至四度,正是北極一帶。本年七月,是北半球有紀錄以來平均最熱的七月。

2012年七月全球氣溫距平圖,NASA圖片
不過,詮釋這些圖象時,也要小心觀察,例如南極洲,雖然有深紅色,也有深藍色,代表大部分地區比常年平均冷三、四度,這個趨勢也持續了一陣子,原因未明。「氣候變化」是否成立,不在乎一兩個月的觀測,而要看長期變化,放長雙眼睇。

北冰洋按此趨勢繼續融冰,估計三、五十年後,洋面將會無冰,海床的油氣田將變得較容易開採,北極爭奪戰快要展開。

相關文章:李樂詩:最豪華的享受是寂寞

Monday, August 27, 2012

李樂詩:最豪華的享受是寂寞



訪問李樂詩,第一句開始,已很有親切感。

她也是那種,從小拿起世界地圖,就夢想要環遊世界的人。

我也是從小學起,已把世界地圖看得滾瓜爛熟的人,所以我曾經完全不能理解,為何有大學生分不清菲律賓/台灣/海南島/日本的地理位置?為何有人以為「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度」?為何有人竟然以為「非洲是一個國家」?

李樂詩努力實現了她的夢想,她是旅行家、探險家、攝影家(她不承認自己是xx家)。地球上的南北極、最高點、最熱處,她往還多次,初則自己探索,後來帶人闖蕩。如今最大心願,是整理多年蒐集的極地資料,成立極地博物館。

夢想遨遊天地,有幾句老掉牙的話:年輕時,有時間、有力氣,無錢;中年時,有力氣、有錢,無時間;退休時,有錢、有時間,無力氣。

七十年代,李樂詩已經是背囊客,沿途繪畫賺旅費。她酷愛攝影,但深知純藝術不能搵錢,於是專攻商業設計,開設廣告公司。

為了實現夢想,她對人生規劃,有一個很完整的概念:

首二十年:勤力讀書,鍛鍊體能
第二個二十年:努力賺錢,開拓眼界,確定目標
第三個二十年:儲夠彈藥後,實現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回饋社會

李樂詩往日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老闆,後來退出。她說,自己其實不喜歡做廣告,廣告不斷叫人消費、浪費;廣告很嘈吵,她享受荒原的靜。

無數次在極地冰原,於無聲處,她享受獨處。靜能生慧,讓人思考。

大地蒼茫,她看見自己的渺小。李樂詩說:最豪華的享受是寂寞。

香港,每個人都活在噪音之中,街上很吵、地鐡很吵、人在講電話、騎騎笑、無謂的說笑,令人失卻思考的空間,沒有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

李樂詩到過世界盡頭,看過奇特風景,很多人羨慕她。曾有年輕人當街對她說:很羨慕她,普通人如何做得到?

她回答很簡單:做啦。

每個人都有手有腳,想好了,就要努力實現。

很多人夢想到南極北極,要去那些最魂牽夢縈的美境,卻連香港的山野都未踏足過。李樂詩說,她曾帶領十來歲的中學生在香港遠足,才發現很多人第一次行山,這代人,行mall的多,很多同學不知道香港也有很美的地方。連自己的地方都未曾踏足,說什麼南北極。

她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她喜歡帶人探索天地、踏足冰雪荒原。她相信,當每個人聽到自然的呼喚,懂得欣賞內心的寧靜,明白自己的渺小,這個世界會更美好。

訪問在青衣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錄影,這裡有一個「永久」的李樂詩極地展館,但國民教育爭議後,這個中心不獲續約。中文大學將在校園內設立極地展覽館,到時李樂詩的收藏將有一個更好歸宿。
相關文章:
香港山野好去處:前面山路險峻 請勿前行

有關《七百萬人的先鋒》
重溫李樂詩訪問電台錄音電視節目
***   ***   ***

聽完節目,有兩位朋友表達了意見。

A說:很難相信她從一開始,就有「三個二十年」的規劃,人生難測,際遇如何規劃?

和她談天,我相信,李樂詩從小就有一個很模糊的人生規劃,最後能走到今天,是十分努力,當然有點幸運成分。

B則說:李樂詩很幸運,不用為口奔馳,這個故事,我不喜歡。

我感到,「成功人士」的故事,對學生一輩無疑是鼓勵,對失意的中年朋友來說,不一定是楷模,更可能是諷刺。我希望,下次有機會的話,新節目應叫《七百萬人的敗寇》,訪問失敗者,徹底失敗果隻。

Sunday, August 26, 2012

神醫



每逢看到「神」字,我都很小心,包括「神醫」。

幼時多病,哮喘鼻敏感,光顧「神醫」甚多,其中一位在牛頭角一住宅單位,號稱「中西醫結合」,絕招叫「穴位打針」,幾十年後還記得,因為有深刻烙印。

「神醫」那枝針,不只比正常大,而且是藍色的,打針位置,在你後頸脊椎。一針打進去,可能接近頭部接近耳朵,血脈有共鳴,直是感到那藍色液體滲入全身,唦唦作響。

去了兩次,後來可能連阿媽都覺得有點得人驚,也忘記了有沒有短期效用,以後再也無去。

最近連番有「名中醫懷疑用類固醇醫濕診」的新聞,結果病人得了「庫欣氏症」。在此要引一位「未係名中醫」的博文:「庫欣氏症,不光由使用過量類固醇引起,也可因腦下垂體腫廇或腎上腺腫瘤等原因引起,患者體內有過量的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會出現小童停止發育、中央肥胖、滿月臉、骨質疏鬆、肌肉無力、女性停經或月經紊亂和男性性無能等症狀。」

對對對,講多無謂,引致「男性性無能」應該有最強阻嚇力。

對於那些鼻敏感、濕診等長期病患,兼西醫束手無策,不能根治的病,如果有一位「名中醫」竟然能短期內「醫得好」,這種「神」,當然要小心。

內地都是提倡「中西醫合璧」,內地著名中醫院的皮膚科,類固醇是常規治療藥物,亦屬合法,真正的傳統中醫療法,你不會輕易遇上。

帶眼識中醫,現在香港有不少中醫,都是內地醫生,或於內地習醫。內地有不少好醫生,重視傳統中醫療法,但很多內地所謂「教授級」中醫師、或內地習醫的江湖郎中,都習慣用西藥如類固醇。來到香港,手勢改不了,可能在濕疹藥膏加類固醇,可能在針灸時加一針類固醇,香港正規中醫不屑做、不會做的東西,他做,就變成「名中醫」、「神醫」。

身邊有不少「名中醫」與「未係名中醫」,我曾問中醫,醫鼻敏感,要醫多久。

中醫反問:「你患鼻敏感多少年?」

我說「三十年…有多。」

中醫說:「你患鼻敏感三十年,如果三年醫得好,算你好彩。」

這答案很合理。長期病患,多數有深層次矛盾,怎可能幾劑藥解決問題?神醫又怎可能給你遇上?我想,這些都是常識。

***   ***   ***

一位「未係名中醫」的相關博文:常識

Friday, August 24, 2012

天秤.名片.手表


區家麟|絢麗荒涼    (本文24/8/2012 刊於《信報》)

那陣子,從工作二十年的崗位退下來,最不習慣、若有所失的一刻,是在正式場合新知舊雨交換名片時,沒有名片可以拿出來;人家自我介紹,總是先說明自己職業,才發現,現代城市人的身分,是以職業定義的。

活在這個世代,我們難以理解,如何不用「職業」去界定一個成年人。古時,我們以「氏族」、「鄉下」介紹自己;當今之世,我見過最長的履歷,有五十頁紙,滿載各種職銜,嘆為觀止,一個人的成就,常以「工作崗位」來界定。香港選舉的「功能界別」,更強化香港人以職業劃分的自我形象,沒有職業,彷彿失去「功能」,找不到一個職場位置,定義不了自己,迷失了。

現代人身上,有兩樣奇怪的東西,一是名片,我們要用名片上的職銜來定義自己;二是手表,我們要用手表上的時間來告訴自己該做什麼。時鐘、手表,並非自有永有,它是從舊日傳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化的產物,有位歐洲作家說過:wristwatch is the handcuff of our time. 手表是我們這代人的手鐐。我們每朝被鬧鐘叫醒、準時打咭、以時薪計錢、或定時食藥、或入場看電影,每分每秒,被時間追趕著前行。

到非洲(或很多「發展中」國家)遊歷,總會遇到如「非洲時間」等說法,這是非洲人自嘲,也是當地人對城市人時間觀的嘲諷。Robert Levine在《時間地圖》(Geography of Time) 書談到布隆迪人的「非洲時間觀」,他們語言中的「時間」,有一名稱叫「你是誰」夜晚,那是天快黑齊的傍晚時分,野地有人靠近,你看見人,但看不清是誰,那時就叫「你是誰」夜晚;晚一點,是「差不多所有人都睡著」夜晚;夜深了,叫「沒有人醒著」時間;黎明前最黑暗,叫「差不多有曙光」時間。布隆迪人定義時間,以人的行為與自然變化來描述,不由時針分針主宰。在非洲落後地方約會,當地人不看時鐘,也沒有「準時」概念,總之是「人齊就開始」、「食完飯就來」、「返嚟就郁」,這叫以人為主,隨心而行。你問他們「幾多點」?他們會睜大眼一臉問號。

Levine認為,當代最大反諷之一,乃工業發達,人們製造了那麼多機器,省時方便,但城市人能保留給自己的時間卻少得史無前例。人類學家Allen Johnson形容,現代城市人進入一個「時間饑渴」(time famine) 的怪圈:商品生產力越來越高,意味著人們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消耗與消費商品,才能令整個系統運作下去,於是我們工作時不斷「生產」,放假時不斷「消費」,要購物要睇騷,否則會「浪費時間」。工作時,我們擔心手腳太慢「浪費時間」;甚至放假時,我們都會把時間表填得滿滿,擔心無所事事會「浪費時間」。在香港地,我們從小被教化,時間就是金錢,嘥錢,好大罪。

香港的「時間金錢觀」與隨之而起的反彈,在颱風季節看得很清楚。台灣作家平路以旁觀者身份觀察,香港對八號風球的「颱風假」很執著,非肯定打大風,也不會宣布放「風假」;八號風球一取消,大家要兩小時內上班報到。平路說,台灣有颱風侵襲,通常早一天就宣布明天停學停市,那麼若預測錯誤,風不打來、風不夠大怎麼辦?台灣人就當作多一天意外假期,皆大歡喜。哪像香港,錙銖必較,掛八號風球時間準確至以「分鐘」算,僱主工人都恐防手停口停,影響生產力;時間就是金錢,停工等如無錢。

近日,颱風天秤距離香港還遠,傳媒已大篇幅報道,香港人民熱切期盼。少部分人擔心假期節目受影響,大部分人不斷追問:天秤幾時打到嚟,幾時掛八號?

打風假期,特別可愛,除了明正言順逃離職場的工作規律,更重要的是,平日的假期,根本不算假期,我們習慣排滿飯局、上堂、瑜伽facial、踢波、打機,沒錯那是你選擇做的事,但放假很忙,同樣每時每刻盯著手表做人,與時間競賽,沒多少放鬆過。

打風了,一切瑣事要事雜務要務,全部取消。風雨聲中,你暫時不需用一張名片,去定義自己的存在;忽爾閑來無事,你可以脫下手表,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一切空白,等待你填上、或不填上。

強颱風天秤
相關文章: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雙颱風大誤解


「雙颱風來襲」!?颱風天秤還在老遠,大家已在熱烈談論,傳媒與社交媒體上,出現「世紀颱風」、「雙颱風效應」、「二合為一」、「威力增強」之語,這些形容,宜小心了解,雖然未必是錯,但唔知的可能畀佢嚇死。

經高人指點,試略作澄清,請先看看這個罕有「二合為一」的「雙颱風效應」(Fujiwara Effect),兩颱風圍著對方自轉,奇妙有趣。


不過,像這樣真正「二神合體」奇妙過程,極為罕見。一般而言,「雙颱風效應」是指兩個熱帶氣旋距離接近時,會互相牽引,圍住兩者的直線距離的「中間點」或「重心點」逆時針旋轉。但由於要完成「公轉」,時間頗長,需要很多條件配合,一般所見的「雙颱風效應」,會造成熱帶氣旋路徑難測、或移動較慢、或原地打轉,絕大部分不會出現以上動畫的「經典案例」。

那麼,天秤是「世紀颱風」嗎?

對台灣,可能影響很大,但對香港,影響機會甚低,可能令我們悶熱幾天。天秤風力雖然是「強颱風」級數,與「雙颱風效應」應無直接關係。

那麼,「天秤」會與「布拉萬」二合為一嗎?

各種預報,都看不到這個可能。很多時所謂「二合為一」,是強的一個把弱的一個的環流「吸收消化」,不會「二神合體變得很強勁」。

若真的「二合為一」,真的會「威力增強」嗎?

就算二合為一,也很少會「威力增強」。所謂「威力增強」,主要是因為「雙颱風效應」令風暴路徑難測或原地打轉,甚至「回馬槍」,令某地受暴風影響的時間增長,如今次天秤襲台灣南部,由於龜速移動,甚至可能打回頭,南部山區大暴雨,災情可能甚嚴重。

天氣先生上身,解釋完畢,謝謝收看。

相關文章,靚靚衛星相:外太空心戰 
天秤.名片.手表

Tuesday, August 21, 2012

嘩,你好專業!


區家麟|絢麗荒涼    (本文17/8/2012 刊於《信報》)

「嘩,你好專業!」如果有人這樣讚美你,請不要高興得太早。「專業」,也許代表你做事認真、勤快、可靠、有專門知識;潛台詞往往是慨嘆:能緊守規矩、程序無懈可擊;懂鑽空子、沒有手尾跟;乾淨利落,以專業之名,政治正確。嘩,專業。

特首梁振英是專業人士,也酷愛專業人士,「專業人士治港」,彷彿是「商人治港」與「公務員治港」的新出路,以為「專業人士」有一種清新、崇高、自有永有的光環。孰料上任未幾就出事的,先後有工程師出身的麥齊光、會計師出身的陳茂波、人事管理顧問出身的吳克儉則溝通技巧拙劣、建築師出身的黃錦星海灘的「執膠對話」引為笑談、醫生出身的高永文,每次新聞上見到他,都木訥呆滯,沒精打采,光環不再。

選舉臨近,好些候選人常吹捧自己的專業,是律師、醫生、教授、治療師,以「專業」之名站出來,仿若是正義化身,俠骨仁心,不偏不倚,比那些政黨政客政棍不知高了多少倍。

不過,請不要忘記,今時今日,快餐店請店員請店長,也強調是「專業」;家傭公司賣廣告,也強調提供「專業化」優質服務。「專業」二字,很爛很廉價。

「專業」之所以予人信心,因為行業一般有嚴格評核、有專業守則、有崇高理想,站於道德高地;而且專業知識往往是你所無,有求於他們,自然敬仰尊崇。但是,眼看那些功能界別有「功能」又號稱「專業」的候選人,保守保皇,言必自身界別利益;旁觀市民或許心生困惑,那些專業人士,不是受過高深教育嗎?不是有脫俗理想嗎?為何甘作權勢附庸,對民主自由開放社會敷衍過去?固然,一樣米養百樣人,深究下去,專業人士的訓練與行為規範,往往正是社會制約的一個過程。

SchmidtDisciplined Minds一書中,論述「專業」之虛妄與假象。我們常以為,專業人士理應擁抱自由民主,但Schmidt認為,專業人士往往只對遙遠的社會議題、那些與他們切身利益與權威無關的東西,才會開放包容,他們在自身的工作領域中非常保守。

這種保守,源於專業之嚴格訓練,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教化與馴服的過程。各種專業考試與行為規範,要求既具體亦嚴謹、浸淫時間長、付出的精力體力也多;那些敢於挑戰權威、不滿眼前現狀的人,在專業訓練過程中早已被篩去七七八八。專業界別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不斷畫地為牢,強化行業權威,鞏固自身地位。總體而言,專業人士是社會上一股保守力量,傾向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附庸。

現代化管理之下,Schmidt亦提出一種「極端分工」的現象,專業人士仔細分工,美其名為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實則是高層的控制手段。例如現在的物理學家或生化學家做實驗、極端細微,專業研究者只做自己份內事而不知大局;會計師核數,則不斷重複嚴格的運作規律;只算「半專業」的新聞採訪行業,記者常嘆「車衣女工」的運作模式,為求效率,記者採訪,只需做新聞故事一小部分,再由其他人合成製品,有如車衣女工,縫縫補補完事。

如此運作,以「專業」之名,專注運作細節,專業人士埋首於狹隘的規律運作中,不知旁人做什麼,缺乏大局觀,任由掌控全局的機構管理者予取予求,專業人士以為自主,其實早已失去自主;他們行屍走肉,成為工具,但感覺良好,因為頭戴「專業」的光環。

這就是現代化社會中「專業」之妙用,不需白紙黑字事事規限你,因為「專業的」規則早已內化,全盤接受;「專業」還叫你無私奉獻,於是醫生連續當值四十八小時是「專業」、會計師通宵達旦工作是「專業」,有怨言就是「不專業」。

不少「專業」,也愛號稱自己不偏不倚,忠於事實,政治中立。例如專業的老師,授課要中立客觀,但所用教材,卻是主流意識形態的產物;警察也自稱「專業」,不偏不倚保護社會安寧,但所倚傍之處往往是西環的高牆大閘,所謂社會安寧卻是權貴定義的和諧;記者自稱中立持平,但往往高官談話必錄,航天員出巡全程追蹤,以「客觀」與「反映事實」為名,附和權貴,卻以「專業」之名包裝,好駛好用。

不過,以「專業」之光環搞政治,梁振英班子瞬即露底。專業訓練,重程序細節,專業人士往往不懂大局,與人缺乏接觸、甚至與社會脫節。專業人士習慣糾纏細節,精於計算,追求程序上無懈可擊;壞心腸的,更會把玩規則法例,玩弄專業語言,務求不予人話柄,把自己保護得滴水不漏。

這種「專業態度」放諸政治,就是死不認錯的專業傲慢,化身成五花八門的語言偽術。長此下去,不只乞人憎,更有辱「專業」之名。

相關文章:

Monday, August 20, 2012

耳語(1):阿媽、造假及其他



最近,很多人在我耳邊說話,我肯定不是幻聽,有人說那些是五毛,我不認為,我相信他們都是真心的,就如南區沙灘上閃亮晶瑩的膠。

耳語每次不同,令我心交戰,我有時回話,有時偷笑,有時驚愕,有時未及回話,有時沒機會回話。

耳語1.1
「你地做乜乜都罵啫?無論點樣,國家係我地的父母,無論點,你都要尊重佢,聽佢講……」

 其實……國家為何是「父母」?國家是國家,阿媽是阿媽,國家唔係你阿媽。韓寒講的。

耳語1.2
「我就話,倫敦奧運開幕禮,咪又係造假!假到唔恨!北京奧運開幕,細路女唱歌,你地又話係假唱,幕後代唱啫,你就話係假唱,咁鍾意罵,又唔罵吓英國佬?」

咦,倫敦奧運哪裡造假呢?

「嗱,英女皇跳傘,咪造假囉!擺明呃人,你地班人又唔罵!」

……我想說……你有無睇到開幕禮Mr. Bean 「演奏」《烈火戰車》一幕,Mr.Bean最後放了一下響屁,很響,明顯造假啦,放假屁。你說得對,我們要譴責倫敦奧運,放屁造假。

耳語1.3
「仲有呀,倫敦的開幕禮,淨係講英國佬點威,以前的船堅炮利,侵略人地國家,帝國主義,殖民管治果的又唔講,你地做乜又唔罵?」

吓,難道你認為北京奧運開幕禮,也應該把大饑荒、大躍進、文革、六四,都放進表演裡嗎?

耳語1.4
「我地唔好搞咁多野嘞,我地只係一塊小石頭,果邊一舊大石壓埋來,舊石仔仲有無得剩?你話嘞!就好似一大桶水倒過來,你一小杯水,乜都俾人溶哂啦!」

不過,我們是一杯有顏色的水,可以令那一大桶水變色。

相關文章:
涼茶鋪裡的國民教育
藏器待時 百年一夢

Friday, August 17, 2012

一將功成



還記得,四年前在北京採訪奧運,前門大街當眼處,有一幅商品海報,抬頭一望,令人心寒。

一群中國運動員站在高處歡呼,腳底下,萬千蟻民簇擁,他們似在呼號,又似哀鳴;他們面目模糊、扭作一團。心中冒起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運動鞋廣告,怎麼如此赤裸裸。

還記得,四年前花大錢搞奧運,為了抗衡「金牌至上」的批評,宣傳主旋律之一是「全民運動」,希望藉奧運帶動體育風氣;四年以後,仍沒見到多少街頭運動場,就連羽毛球兵乓球也是昂貴私人會所裡才找到的富人玩意。運動資源,旨在集中力量,製造金牌,務求一將功成,全民激動唱國歌。

還記得,四年前奧運,北京豪擲數千億,市容煥然一新,卻是金玉其外;北京市民今年才駭然發現,矚目堂皇建築群之下,竟是無翻新過的城市排水系統,只能應付「三年一遇」雨水,市民淹死路上。

舉國體制,集中精力辦大事,正是把「一將功成」制度化,竭力製造眩目的光芒,梭羅說過:「那些使我們失去視覺的光輝,其實是黑暗。」。扭曲的資源配置,追求看得見的偉大,功成背後的枯骨怎麼辦?傾力掩飾、隱瞞。

於是,《南方都市報》調查北京水災死難者,特輯被槍斃;《經濟觀察報》搶先披露失蹤者名單,險被查封。

是年奧運,中國衝金期間,谷開來案開審。微博裡,「谷開來」成為敏感詞,你搜尋「谷開來」,它說「搜不到相關結果」,建議你搜「奧運」看看實時金牌榜。

內地報人程益中曾慨嘆當世的所謂自由:「都二十一世紀了,嘴巴只有吃飯的自由,沒有說話的自由,但這卻是我國大陸的現實,將來總有一天我們會對此感到不堪回首。」

是年仲夏,神九上天,李旺陽被自殺,他的家人朋友被失蹤;中國國歌在倫奧會場連連奏起時,李旺陽好友朱承志,疑因發布李旺陽死亡照片,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再多的金牌、再多的女太空人,又有何用。

又會有人質疑,你為何事事質疑,欣賞一下祖國的成就好不好。好的。

還記得,四年前在北京鳥巢水立方,奧運圓滿結束,曲終人散,場館內外,滿是不肯離去的民眾,他們揮舞國旗,臉上是五星貼紙,真摯的歡顏、愉悅滿足,顛覆常規的鳥巢水立方,折射奇幻光芒,懾人心神,昇華著「我是未來」的氣魄。這個年代,無疑是中國人百多年來,經濟最蓬勃、中產百姓生活最安穩的日子。然而,強國的管治機器,就是忍受不了人民的批評、容不下幾張敢言的報紙、放不下牢牢握住的特權。

當天抓緊權力,說是要減少爭議,集中精力辦大事,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摸著石頭過河」。內地報人熊培雲說得好:「河早已過了,你們還假裝什麼?」


(本文 17/8/2012 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相關文章:

Monday, August 13, 2012

王惠芬: Why me? Why not me?

王惠芬Fermi應該是我遇過的最佳受訪者,她真情直率、敢愛敢做,有笑有淚,會說故事,自動波,natural high。而且你會不明白,她說的故事,竟然在香港發生。

大家可能沒有時間看完這一小時的節目《七百萬人的先鋒-王惠芬》,我嘗試把要點寫出來。

她是外展社工,融樂會總幹事,為香港的少數族裔奔走發聲。很難想像:

九十年代末,她工作的一個社區中心,不招待少數族裔,她把兵乓球桌搬出中心外招呼少數族裔小朋友,遭同事排擠。

第二份工,又是自動辭職,原因是「破壞團隊」,她堅持服務少數族裔,這項服務不在中心的工作計劃,同事十個有八個反對。

離開社工行列,她有天在街上,碰到一位尼泊爾父親,他跪下求王惠芬幫忙,他一個兒子已死,另一兒子懷疑吸毒,Fermi問,為何不到以前的社區中心找社工求助?尼泊爾父親說,他去過,但職員說:No Fermi Wong, no service.

於是王惠芬成立了融樂會,既然主流社福團體不做,她自己做。

有一次,她和一群少數族裔小朋友到海洋公園玩,坐巴士,小朋友很興奮,吵鬧,後面有人破口大罵,口出惡言,臨下車,還向他們吐口水。

有一次,一位青年失學,他問,為何另一朋友,可以到正生書院讀書?Fermi答,那學校是給吸毒青少年入讀的。後來,那位青年藏毒,上法庭,Fermi很惱怒,那青年說:我現在可以讀書了。那青年在正生書院讀了中三至中五,後來到了英國當兵。

無數次,有少數族裔青年問,為何同班的華裔同學,考試成績沒我好,但可以讀毅進課程,後來做政府工?

這些少數族裔,都是香港人,在香港,已是第三、四代,但仍處於社會邊緣,不知何處得到援助,沒有多少社福機構直接提供服務。

又有一次,林寶案 (尼泊爾裔男子林寶在土瓜灣山邊遭警員開槍擊斃事件),開死因庭,五個陪審員,都是華人。休庭間,Fermi陪林寶遺孀,排隊等洗手間,她親眼目睹,一個陪審員走過,看到林寶遺孀,刻意用手掩鼻。

為林寶一家出頭爭取,Fermi在討論區被人罵,收過恐嚇信,指她「維護廢人」「駁出位」,有署名「中華英雄」恐嚇她,說這些人「見一個殺一個」。

王惠芬1981年來香港,算是半個新移民,她家裡有很多成員是智障人士,她是唯一能考上大學的家庭成員,她是家中經濟支柱,自己搞服務團體,沒有固定人工,賺不到大錢。

以往,她常問自己 ‘Why me?’;後來,看到很多弱勢社群的處境、三餐不繼,在停車場執剩食,她懂得了謙卑,學會了貧亦樂,知道自己其實很幸運,懂得幸運的時候,要問 ‘Why me?’, 目睹不幸,也要想想 ‘Why not me?’

十年前,「母語教學」政策開始後不久,她問教育政策官員,什麼母語,你叫少數族裔同學怎麼學。官員說:噢,我們忘記了這班學生。

忘記了。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裡,從來沒有「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令少數族裔難以學習,升學就業亦無所適從。
反國民教育遊行,碰到Fermi (左),政府與社會一直忘記了他們
母語教學如是,國民教育如是
政客或所謂政治家們,不會為少數族裔做多少事,因為得不到大眾的掌聲,還可能被罵資源錯配。Fermi對從政者說:請你們關心無聲的一群,為他們做點事,假以時日,你靜下來,回看自己做過什麼,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王惠芬說:「一個族群失去希望,很可怕。」

「最嚴重的歧視,是忽視、漠視,當你不存在。」

***   ***   ***


相關文章:

Saturday, August 11, 2012

外太空心戰



中國人上太空,帶回來了什麼?

詭異地,三個太空人上太空,也就帶回來三個太空人。每次,太空人都成為活寶、英雄,國家強大的象徵,國民教育的泉源,太空人第一時間來香港做場大龍鳳,展示舉國體制的成就。


美國人上太空,帶回來了什麼?

一幅幅動人心弦的圖片。

他們把太空探索資源化整為零,一個個花費不多的小衛星,如Land-Sat地球觀測衛星,給我們從另一角度看地球。

NASA Earth Observatory Image of the Day是我常去的網站,衛星圖片常有驚喜。最近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有一個最佳衛星圖片選舉

瑞典.波羅的海
綠藻繾綣,有人說,像梵谷的畫

巴哈馬群島
沙、海草與洋流的雕塑

南極洲之東
無人之境,冰川碎片脫落,流向無人之境


美俄的太空征戰,從冷戰開始,征服外太空,從來是政治的一部分。

幾十年的冷戰心戰,美國人偶然也會拿那些太空人福祿壽來宣揚國威,不過,他們早就學懂了,賣弄國威方式有很多,例如,拍幾張照片,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想像我們的家園-地球。

同樣的心戰,高明得多,我受。

***   ***   ***

訪港太空人劉旺說,太空船經過香港上空,看到燈火璀璨,感受到「香港之珠」的美。

三百公里上空看地球夜色,我想看到的燈光大概是這樣吧。


地球上最光亮的地方,除了珠三角、長三角,還有美國東岸、英國和日本。不知道劉旺有沒有為其他燈光璀璨的角落而感動?

相關文章:

Friday, August 10, 2012

給航天員的七個問題


 區家麟|絢麗荒涼    (本文10/8/2012 刊於《信報》)

每次神舟飛船升空,都是傳媒盛事,記者奔走航天員家鄉,事無大小全程直播;每次神舟號凱旋歸來,也是香港政壇大事,航天員總會首選香港訪問,高官倒履相迎,巡遊唱歌大匯演,團結亢奮,皆大歡喜。中國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及首名女航天員劉洋,將與香港學生真情對話,謹預先構想話題,以迎盛事。

第一問,有關母親:希望先問女太空人劉洋,新聞報道說,你為了訓練、報效國家,河南的家鄉,已經很久沒有回去、很多年沒見過父母,你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這些眼中無黨無國的香港人敬佩。請問你凱旋歸來,需要隔離,又匆匆趕來香港,期間有機會和父母一聚嗎?談過什麼?你覺得「家」重要、還是「國」重要?母親重要,還是母國重要?兩者如何取得平衡?謝謝!

第二問:有關香港:你們馬不停蹄,第一站就來香港訪問,從神舟五號開始,次次如是,令人感動。請問,你能選擇來還是不來香港嗎?

第三問:有關航天科技:我們都明白,法國、日本、印度等多國太空人,都曾坐美俄的「順風車」上太空,但美國千方百計阻撓中國科學家到國際太空站參與實驗,促使中國人決心憑自己力量,建立自己的天宮一號太空站,在實踐中學習,積累自己的經驗,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我向你們致敬!

我想問的問題是: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1961年已成功圍繞地球軌道飛行,美國太空人岩士唐1969年登陸月球,後來因為太昂貴兼意義不大,美國已停止載人航天探索月球。我們的航天科技,有哪方面是超越美國、最值得自豪?有哪方面還要迎頭趕上?

第四問:有關航天開支:眾人皆知,美國太空總署是大花筒,每年開支由國會監察,雖然已被大幅削減,仍然每年達到180億美元。相對我國,政府曾公布從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開展至今,二十年間的航天工程費用,只有390億人民幣,多快好省,值得學習。請問航天開支的細緻分類包括什麼?不包括什麼?為何國家不詳細公布?

第五問:有關載人航天:美俄的經驗告訴我們,探索太空,可以載人,也可以不載人。載人航天很昂貴,開支數以倍計,因為要顧及太空人的安全與太空船內維生系統等附加設備。美國現時策略是,減少太空人上天,改為無人探測船,能航行更遠,看得更多,不須擔心太空人安危等風險;這種資源配置,更有利科研,有美國科學家評論,美國不再花錢登陸月球,「令我們失去月球,但得到了太陽系」。美國人亦深知太空探索花費巨大,實行「國退民進」,鼓勵私人企業發展載人太空飛行器。

中國方面,在累積足夠載人航天經驗後,有何長遠計劃善用資源,減少載人航天,不用大家擔心你們的安全?

第六問:有關政治化:在香港,我們常聽到「政治化」三個字,選舉期間批評對手,「政治化」就最好用了。我最不喜歡凡事都「政治化」,例如零八年京奧期間,外國反華勢力利用五大洲火炬傳遞的盛事,舉行示威,藉機批評中國人權及西藏問題;害得今年倫敦奧運的火炬傳遞,為免成為示威焦點,索性取消英國以外的火炬傳遞。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嘛,體育就是彰顯人類奮發向前,挑戰自己,永不言敗的精神!

不過,我還記得,京奧以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說過一番令人很費解的話。當時有記者問他,如何看體育與政治的關係?劉鵬的回答是:「體育的政治色彩淡,但政治功能強……隨著國家的發展進步,體育的振興既是應有之義,更有超越體育之外的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重大作用和意義。」

他豈非坦白承認,體育就是政治?這就令我想到,航天科技是否同樣是「政治色彩淡,但政治功能強」?對航天科技被政治化,你們有何感受?謝謝!

最後一問,有關地球:航天員您們好,我從小就嚮往神秘的宇宙,夢想有一天,能飛到星空的深處,探索那未知的盡頭。很羨慕你們,有機會從外太空,回望我們生活的地球。每次看衛星圖片,無盡的黑暗中,一顆藍色星球、碧藍的海、翠綠土地,白雲繾綣,那就是我們的家園,我總有一刻感動;一個地球,本來就沒有國界,不分種族。你們有機會親眼目睹藍地球,那一刻,你感到自己是中國人,還是地球人?何者身分較為重要?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