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6, 2020

「各有各的良知」,我真係好憎呢句話


在良知泯滅、真相淪亡的世界中,常聞兩句狡辯:「各人有自己的良知」、「真相各人有自己的解讀」。

無知就是力量,而且變為時尚。平凡百姓說這些話的,不一定是壞,多數是懶,習慣疏於思考,說一句「每個人有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立即關閉腦袋,也自以為聰敏黠慧。

對不起,我真係好憎呢句話,每次聽到都起火。

《鏗鏘集》播出〈袁氏這一家〉,記「愛國愛港建制派」容海恩與「中間派」袁彌昌結婚生子,與「激進民主派」袁彌明及「黃到金」的爸爸袁弓夷一家人相處的故事。姑仔袁彌明談到決裂點在7.21事件,仍站在政權一方就是是非不分,沒有良知;阿嫂容海恩認為說法「嘥氣」、「我夠覺得你良知係錯,各人有自己的良知」。

紀錄片中見到袁家兩位寶貝孫女,倒想起,容海恩如何教女兒分辨對錯?什麼應做,什麼不應做?

「良知」可理解為辨別對錯的基本價值觀,很多人會說,良知沒有標準,其實我們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找尋共通點:有什麼道德規範,是世上每一個族群都會用來教導孩子,幾近沒有例外?

這些良知,沒有「各有各」之別,例如「唔好打人」。相信世上每個民族都會教導孩子「不要郁手打交」,除非你從五歲開始教小孩打聖戰,一般父母應該不會諄諄善誘叫細路「殺無赦」,很難想像容海恩會教女兒「睇唔順眼的人,嗱起碌棍摳佢啦!呢樣就係我哋的良知!」,「良知」的意義也許紛亂,但總有一些共識。

又例如,我們會教導孩子,不要欺凌別人,要保護身邊弱小,保護弟妹,若遇到襲擊、遭人侵犯,要高聲叫「唔好」,懂得保護自己;很難相信容海恩會教導孩子「如果在元朗站畀人摳前面,就要乖乖站好,畀人摳埋後面,打不還手,就係我哋一家的良知!」。

我們也會教孩子「唔好講大話」、「做錯事要認」,我們不會教孩子「其實呢,呢個世界對錯難分,是非題的答案,全部呃你架!」我們從小誘導孩子追尋「真善美」,不會叫孩子仰慕「假惡醜」。

我們不會輕言自己掌握真相真理,但要努力蒐集資料,嘗試接近真相;相反,有錢有權有勢的人理虧辭窮時,最愛說「各有各的真相」,繼而扭曲事實,試圖重寫歷史,主宰「真相」;如果你相信「沒有真相只有詮釋」,最後就是有權勢的人聲音最大,天花亂墜,謊言說一萬次,就變成他們掌握的「真相」。

 「極權統治的最佳臣民,不是忠誠的納粹主義者或共產主義者,而是那些事實與虛構不分、真偽不辨的人」漢娜‧鄂蘭說的。

***   ***   ***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專欄〈無名字荒野〉,此文略有增節。)

**〈袁氏這一家〉還有一處小彩蛋。家公袁弓夷談到容海恩父母是否共產黨員時,容海恩甚為憤怒。奇怪,內地有識之士履歷上總會光明磊落填上自己的「政治面貌」,獨在香港,共產黨員總在地下偷偷摸摸。形象低劣,有時不怪得人。

相關文章:

真相、真理、真誠

港大變黨大,黨委副校要進來了

 

傳媒現形記:Now 新聞主管自打嘴巴實錄


這篇文章,嘗試簡單解答三個問題:

為什麼一個新聞部主管,會頻頻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個新聞部主管,如何可以半天內自打嘴巴?

一個新聞機構,失去觀眾支持,如何繼續生存?

葉建源評港大疑似黨員副校人選一事,動   Now TV ,施展午夜凶鈴,深宵時分打電話回公司,下令刪內容,這動作,一般而言是極度緊急、超常規的行為。為了一位葉建源如此緊張,一句質疑黨員身分的說話,播了整晚,主管冇反應,卻突然發覺有問題,Now 西,這是合理懷疑。

香港新貴的特技,就是常想要用體面的方式向公眾解釋西環的旨意,執行了任務,如何說得通?Now TV 新聞一眾新高層似乎學藝未精,看來想了大半天,才能找到一個唐突刪稿的理由「因播出當晚,知道部份內容仍需進一步核實,當中有未能確定的背景,港大校方也在回應聲明中指出媒體報道中有錯誤。我們當日已播出主要訊息,不合適在未確定的消息上再加揣測性的評論。」

簡單而言,就是「不合適在未確定的消息上(即黨員身分疑問)再加揣測性的評論」。

這說法有兩大問題:

首先,何謂「未確定」?其實連港大兩位新副校的人選都是沒有官方確認過,如果「未確定」就不評論,林鄭早前宣布推遲宣讀施政報告,原因是會在十月底上京接旨,等中央賞賜「惠港政策」才公布,這一切都屬「未確定」,為何又煞有介事找人去評論呢?現在十月底了,中央施恩接見之日無期,看來是林鄭一廂情願,為何當時這個「未確定」的消息又容許眾多評論?

很多東西都不能百分百確定,但記者尋根究柢,最少能確定清華大學多公開文件,申作軍都有黨委名銜,現在有「消息人士」代其否認,甚至說這是「虛銜」、清華大學有人「搞錯」(其實這兩個說法是互相矛盾的)。難道黨員或黨委的神聖身分是如此兒戲,可以搞錯幾年無人理會?難道德高望重就可以不是黨員而晉身黨委?就算官方強調「申作軍不是黨員」,又如何肯定他不是已變身地下黨員?官方講的就是「已確定」?

所以,我們不能確認是否黨員,但能確定事有蹺蹊,而葉建源的幾句話,溫和至極,只是叫港大澄清,及擔心黨員身分聽黨指揮影響學術自由而已。

第二,如果這是   Now 新聞的編採準則,陳鐵彪第二天就自打嘴巴,若然消息「未確定」,就不應加「揣測性評論」,隔天(星期日)日間,有關申作軍黨員身分問題未有任何新進展,Now 新聞卻又播出了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的訪問,同一則新聞重新訪問了葉建源,兩人談的問題亦包括申作軍黨員身分問題。為什麼只過了一天,有譚耀宗的時候,葉建源的聲音就可以出街?不是說不宜「揣測性評論」嗎?為何有譚耀宗出現又可以「揣測性評論」?根據   Now 新聞部高層自訂的「理由」,為什麼不立即又抽起譚耀宗與葉建源的評論?

再說下去,一定又是「平衡報道」的魔咒:評論要平衡嘛!

相信Now高層明知這辯解千瘡百孔,暫時不宜以此辯解,如果一則新聞要有「兩方意見」才能出街,以後的習近平重要講話、林鄭每逢星期二的廢話,就不要直播了,一定要找齊反對意見,才算平衡,才可以出街;今天記協發表聲明,也不能報道了,一定要找另一個紅底傳媒工會反應才一併報道,以示「平衡」;以後報道立法會會議,就一定要等到每個黨派都發表了意見,才綜合報道,不能只播出一個或兩個黨派意見,否則就是不平衡了。

維護權貴維護黨的傳媒會這樣做嗎?當然不會,「假平衡,偽中立」的手法他們玩得純熟,民主派有話要說,就必定要找一個建制派來平衡「溝淡」;建制派有話想說呢?這些天才新聞人可以想得出安排民建聯主席來主持節目,air-time 任玩;官員講話呢,任他們隨便講長篇講,不一定會找反對聲音來平衡。(

講到「平衡報道」,大家又會有疑問,若然那麼喜歡講「平衡」,大台   TVB 新聞台的節目,充斥主旋律節目,隨便數一數,近月就有《國家相冊》、《深圳特區四十年》、《神州四十年》、《基本法多面睇》、《各有國安法》,一大堆大灣區、一帶一路新新舊舊有長有短重新包裝節目,吹奏唱好。為何這些節目又不需要平衡?找來的嘉賓都是一面倒建制派?

對不起,這些節目,雖然在新聞台播出、由新聞部的記者製作,但被歸類為「資訊節目」,不算「新聞」,就不需要「平衡」了。

這些節目都是生金蛋的鵝,由國企、紅色智庫、紅色商人泵水製作,每一集,就算簡單幾分鐘製作,行情估計有六位數字收入,既出力吹奏,又有錢收,袋袋平安。TVB 連年大虧蝕,但新聞部倒還能賺錢,帶領新聞行業殺出一條血路,全靠國家與紅色資本供養。錢財指揮腦袋,講完。

也許有人會問,Now 新聞主管與一眾親信掌權以來,負面新聞不絕,你們的收視與網頁點擊率下降了多少?如何向電盈高層交代?為何這些新聞部新貴只上任一兩個月,如此喜歡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大家不需要天真,香港的悲劇,正在於諸位雞犬升天飛黃騰達的人物,他們的任務,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砸掉機構公信力與生機。

好些傳媒機構,他們不稀罕公信力,;他們不需要取悅觀眾,他們只需要取悅西環;他們不怕觀眾離棄收視大跌,因為有國家資本照顧;他們不怕劣績斑斑,因為這時代劣勝優汰,劣績就是佳績,破壞就是建設,公信力歸零才是榮耀。

***   ***   ***

相關文章:

來自 TVB 的傳媒勝利組

如何摧毀一個新聞部

港大變黨大,黨委副校要進來了

Sunday, October 25, 2020

山野無人之境(之八):地圖上的空白青山

 

[青山腹地,月牙谷一帶]

逆行,就是逆人潮而行。疫潮之下,香港人困獸鬥,假期郊野,總有人滿之患,想避開人群,兩大熱點要迴避一下:西貢與大嶼山。

兩處郊野面積雖大,但出入交通集中一兩條路,假日期間排隊等車費時,西貢更是必然塞車,甚礙雅興。對人潮容忍度低的朋友,還有幾種地方應避開:任何鄰近水塘的平坦郊遊徑、香港島的山徑、網絡熱話或消閑雜誌剛介紹過的秘境、平日不運動的朋友都喊得出來的地名,暫時避開就是了。

綑邊、溯澗,較為高危,並非人人適合,但天大地大,只有你腳瓜稍為強壯,總有無人之境,其中一處是青山。

政府出版的行山地圖,有些山野幾近一片空白,識途老馬都會以為是什麼結界而忽略,其中一處是青山地區,這一帶一直是軍方練靶場,非屬郊野公園範圍,政府地圖上連山嶺溪流名字都沒有,山徑亦沒有路牌、沿路沒有設施,但練靶的日子其實很少,絕大部分山野都開放給行山友;而屯門以東的九逕山一帶,屬大欖涌郊野公園範圍,但不知為何,地圖上資訊甚少,山峰名字亦無標記。

[青山一帶,山徑失修,雨水沖擦嚴重,部分路段小徑如深坑,有一人高]

[青山月牙谷附近的侵蝕地貌]


這一帶山野,屬於難行一類,爛地荒地甚多,林蔭較少,又因水土流失,路旁偶有深坑,無人維修,沿路沙石甚滑,山勢亦多起伏,故不適宜一家大細郊遊樂。但土質鬆軟,又造成少見風景,風雨沖擦,陡坡崩陷,雕鑿成峽谷地貌,故有波蘿山大峽谷、月牙谷、青松紅壑等景點。

這一帶山頭大石亦甚為奇偉,部分山澗的巨石積叠,景觀罕見;山頭孤石甚多,路途崎嶇處碰上甚多奇石,似乎每一塊都有待命名。

[九逕山旁大石頂有一塊甚好玩的怪石,好事之徒立石點晴,有人名曰「魚怪石」]



[落山時遇上鯊魚]

[青山腹地,冷水溪畔,有「方包石」]

[九逕山附近的亂石河谷]



[青大石澗連續四潭,此澗一線直落,形態甚少見]


[青大石澗主瀑]



青山腹地則有青大石澗,休息戲水好地方。石澗的四叠潭有小徑直達,是香港少有省力、相對安全而景觀優美的瀑布群。

是年,我們在香港旅行,踏遍香港每片土地。



(本文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   ***   ***

相關文章:

山野無人之境(一):芝麻灣變與不變

山野無人之境(二):蓮麻坑礦洞詭秘異域

山野無人之境(三):元朗三座大山

山野無人之境(四):瞻仰明日大嶼

山野無人之境(五):嶼南尋龍記

山野無人之境(六):石澗初哥之選

山野無人之境(七):綑盡東北五咀

大退潮

湍蛙 BB

暗湧潛行 巨浪滔天



Thursday, October 22, 2020

博客被封又解封,然後我又繼續用臉書……

 



有關本人博客《潮池》被 Facebook 封鎖的經驗,比起很多同路人,實屬微不足道,不過再次警醒自己,不能太倚賴 Facebook 去發放文章,但大勢已成,要改變又談何容易。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早上,忙亂之際,Facebook 突然通知,我那篇有關一拳書館的被封鎖了,原因是 ‘abusive’,違反了社群規定,這篇文章的圖片是一棵菜與幾本書,內文談書店,何只溫和,簡直離地到不得了。FB 頁面上看來沒有方便投訴的按鍵,我匆忙跟着指示表達反對其封鎖的決定,然後 FB 隨即自動通知我還有另一博文被封,這篇關於王婆婆,然後還有另一篇……

日間沒空理會,到晚上靜下來再望一望,試一試,才發現原來 FB 是把《潮池》博客的鏈結封鎖了,任何文章不能上傳、不能分享,其他運作則正常。我把事件簡略貼在個人頁面上,感謝很多朋友關注,似乎是因為這樣,才引起 FB 中人知道,到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發現一切回復正常。

FB 的發展軌迹,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個眾人閱讀新聞與評論的平台,美國的民意調查,有 52% 人習慣在 FB 上讀新聞,比例遠超其他平台。翻查本人博客的流量紀錄,大約有七成多的點擊來自 FB 的鏈結,即是說沒有 FB 「派牌」,博客的閱讀人數會大幅減少。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其他新聞網站,例如立場新聞香港獨立媒體,文章附有 FB like 數,很容易可以觀察到,若小編們沒有在 FB 分享報道或文章,文章的 FB like 數,往往只是個位數,簡直是對牛彈琴了。

一如既往,FB 封人帳戶,阻你貼文,不會有具體解釋,解封亦不會直接通知你,看來一切靠「演算法」,但演算法是一個動聽的黑箱,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有事發生,亦大條道理難以三言兩語解釋。

身為一個作者,無疑多得 FB 帶來讀者群,社交媒體帶來網絡民主,眾聲喧嘩,我們有話要說,不需如三十年前開記者會還要等待 TVB 新聞攝影隊大駕光臨。但有了 FB 當然非一勞永逸,一,它能隨時改變演算法,減少「派牌」,要你付費 sponsor;二,「演算法」任其決定,難保有天老闆換人,方針有變,甚至聲稱為了增加利潤,改變整個營運模式,賺錢大晒,你咬佢都冇用;三,估計有大部分人,其實只是在 FB 讀了標題或引言,就當讀了新聞,FB 變相也吃了媒體的流量,從中生利,而生產內容的媒體不能從中分利,影響收入,新的生態直接威脅媒體生存,這正是為何澳洲正商議要立法規定社交媒體要付費給供應內容的新聞機構

怎麼辦?如何迎接有一日 FB 封你帳戶而最終不再給你重開的一天?

Patreon, Medium,能解決部分錢銀財源問題,但大部分人仍然要倚賴 FB 去發放內容,爭取更多讀者。

也可以如薯伯伯所講,作者可嘗試利用不同的社交平台,如 twitter, Instagram, telegram, YouTube, Podcast 發放文章,分散投資,「去中心化」。當然,每個平台有其特色與獨特玩法,作者貼文要熟習流程、摸清規律、建立讀者群,都要時間經營,一般作者如我,為自己添加寫作養分已感到時間不夠用,要兼顧各平台都發放訊息,用心經營,不容易。

最後,是讀者可以做的,就是盡量跳過 FB,直接到內容供應者原來的平台讀文,例如反正在 Patreon, Medium 有戶口,或個別博客網站,就請把網站直接加到書簽,直接到網站讀;若然習慣到立場新聞、眾新聞、端傳媒、獨媒、蘋果、明報、香港電台等網站,就直接去閱讀新聞,長遠而言,也是保障自己閱讀平安,閱讀主題自己選擇,而非靠社交網絡難以名狀的演算法。

嗯嗯,文章寫完了,我又把此文貼到 FB,期望 FB 好好派牌,給大家傳閱。

 

 

 

Sunday, October 18, 2020

一拳驚醒讀書人

 


假期,足不出戶;老實說,家中不缺書,夠讀十年八載;卻是缺菜,已經彈盡糧絕。為了買菜,我去了深水埗買書。

大南街新開張的二樓書店「一拳書館」,買書不打折,但贈送新界本地靚菜。書館口號「一拳驚醒讀書人」,當然是照顧你的精神食糧,書種在二樓書店中算是少見,分類亦不依傳統,以「無用之用」、「酒杯底話題」、「煲底見」、「拉美故事」或「絕」(絕版書)之名擺放上架,甚至以出版社分類,帶領讀者認識個別出版社、欣賞他們選書編書的風格。

看似雜亂無章的陳列,正是當今知識與學習的真諦,你要目標明確地找書,網上書店一點擊就是;我們今天逛書店,就是製造機會,碰上一些你沒想過要讀的書,或你曾經想讀卻忘了名字的書,連繫你沒想像過的可能,迸發靈感創意,「一拳驚醒」。書館預留空間,做教室、搞活動、供讀者閑坐,十一月初有活動,是陳健民為視障人士讀《獄中書簡》

創辦人之一龐一鳴非等閒之輩,年前發起「一年唔幫襯地產商」運動,又帶領年輕人遊歷世界賣藝,現在逆市開書店,繼續勇於嘗試、敢想敢做。

大南街一帶,本是布行與衣飾配料集散地,行業凋零多時,長街近來回復生氣,除了書館,還有咖啡館、微型展覽館;喧鬧的深水埗市井街頭、繁囂的鴨寮街不遠處,時尚小店賣手作皮具、木具、陶瓷、環保產品;潮人與MK一族轉移陣地,有心人深耕細作,香港人擅於逆境中尋找出路,如水變奏,凝聚社區角落。我在大南街看到希望。

***   ***   ***

(本文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有關書,相關文章:

真相、真理、真誠

獨家專訪毛澤東斯諾的採訪故事

蒙古再想像 沒有什麼自古以來

 

 

Saturday, October 17, 2020

深圳河界,四十年來


告訴你一件政治不正確的事地政總署出版的很多香港地圖例如網上地理資訊地圖深圳河以北總是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彷彿深圳奇蹟從不存在這種無視」,可能源於版權或兩地資訊交流等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慶典中形容,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但特區政府竟然在地圖上留白,深圳隱形;玻璃小粉紅恐怕會認為這是顛覆、辱華。

每次到新界北遠足地圖上的空白對比現實中深圳巨廈交織瘋狂天際線你看見歷史在眼前奔流四十年前特區之初深圳確實從一片空白開始新建設一路擠在深圳河邊界線紅色中國窺探香港緊貼邪惡的資本主義盡情汲取資金人才技術為改革注入原動力

相反深圳河以南,香港一方緩衝區卻仍是禁區荒山棄村廢礦四十年不變這邊的香港樂於把握改革開放商機但不靠攏不獻媚依然故我看着深圳河以北急促冒起的浮華也不欽羨不自憐因為有自信有底氣

習近平的「重要講話」中指,「深圳廣大幹部群眾披荊斬棘、埋頭苦幹……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奏響了實幹興邦的時代強音」;描繪深圳崛起的過程中,習近平一字也沒有提到香港的角色,談及港地的一個段落,都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綜合一個整體而談。

也許,香港人也不必往自己臉上貼金,不要自作多情以為香港對深圳有多大貢獻。畢竟香港經濟奇蹟也只是歷史巧合,反過來應多謝共產黨:要是沒有紅色中國,上海的人才與資本,怎會倉皇逃難到香港?港英治下的自由與法治,若無南下的財富,又怎會迸發獅子山下的經濟奇蹟?

習近平要深圳「全面深化改革」,授權深圳「在重要領域及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表明在貿易、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為全國日後的改革作參考,意味著新一輪大計中,深圳將是大灣區的引擎,香港將會淡出,成為邊陲的邊陲

習近平談「港澳」,主要就是吸引港澳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就業,用字不單是「交融」,而是「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慶典中,最深刻的一幅相片,不是習近平的威武雄姿,而是一眾香港特區最高級官員,排排座恭恭敬敬地聽取重要講話,還煞有介事,人人拿起筆認真抄錄,這就是「深度交融」的感人場面,交心效忠的具體表現,「向心力」的完美示範。一眾高官,請撫心自問,如此媚態,你醜不醜?

林鄭月娥自製死局後開出的藥方就是全面擁抱大灣區,努力抄寫習近平主席的謀略政治上以國安法震懾異己把自由與法治放進鳥籠;經濟上以深圳收納香港,以「深度交融」侵蝕香港固有價值,清洗紫砂茶壼裏的茶垢。

往日,香港是專制社會與自由世界的橋樑窗口緩衝、「萬能插」,如今林鄭政府樂於與國際脫軌,深度交融大灣區,兩制瀕臨湮滅,香港特質消逝,剩下的,已不多

記得有次在電視台片庫中找到七十年代英軍拍攝的深圳舊片那些年深圳河以北是一望無際的農田阡陌墟市破落月匆匆滄海桑田於本人而言有關深圳河邊界有些情景,永誌不忘,那是自由的記憶

很多次我藏着非法採訪得來的新聞片段在東莞深圳或剛被公安皇恩浩蕩釋放或飛車逃避強力部門追趕倉皇在聯檢大樓飛奔深圳河上那條其貌不揚的行人橋上有一條邊界線每次踏過一刻安心舒泰

踏過深圳河香港這方郊野鄉土沒有浮誇裝飾沒有磅礴氣勢沒有紅太陽的耀眼光明我深呼吸一口空氣不一樣,那是自由的氣息;那是香港最後僅存的價值,那是奇蹟的胚芽,那是重生的微光。

***   ***   ***

 (本文刊於蘋果日報論壇版,略有增潤,原題為〈深度交融大灣區,全面擁抱習近平〉)

相關文章:

立場新聞:

立場影像:

記住曾經的自由

Saturday, October 10, 2020

守護者與劊子手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能夠借古鑑今,電影《新聞守護者》(Mr. Jones) 講述記者在理想中掙扎的故事,豈止似曾相識,簡直是當今每個專業的寫照

故事源自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真人真事,主角加雷士 (Gareth Jones) 正是不受官方承認的「自由身記者」,他是威爾斯人,因父母的淵源懂俄語,帶着一個火燒心的問題到莫斯科,想查探,當年歐美世界陷於經濟大條之際,史太林統治下的蘇聯經濟是否真的飛躍猛進?共產黨的宣傳是真是假?他沒有記者證,卻是無畏無懼、專業求真的典型,最後向全世界揭發了蘇式「大躍進」下,烏克蘭大饑荒的百萬人餓死的人間悲劇,踢爆了烏托邦的虛偽。

斯在莫斯科碰到一群國際認可及知名」的媒體及通訊社記者,很多主流媒體記者明知事有蹺蹊,但不敢聞問,不越雷池半步;一些左翼知識分子,真心認同那種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的命運共同體口號;有些則為了追求逸樂安穩,早已把專業理想拋諸腦後。

專制機器要能運轉,必須倚賴專業人士共謀,墮落的人,每個專業界別從來不缺。

很多人或會忽略電影中另一要角,《紐約時報》駐莫斯科主任沃爾特杜蘭蒂    (Walter Duranty),他的蘇聯報道得過普立茲獎,是眾人景仰的行業翹楚,但他卻利用自己的信譽與地位維護強權,對史太林的倒行逆施,坐視不理,親共親蘇親權力,更脅逼下屬寫下違心之言。

鍾斯發表烏克蘭饑荒的報道後,杜蘭蒂以自己建立的公信力,狠狠發文反駁年輕記者的調查,一個美國記者,明明享有自主自由、普立茲得獎人的崇高地位,卻甘為史太林手臂的延伸。經典一幕,鍾斯與杜蘭蒂狹路相逢,一個是真相的守護者,一個是專業價值的劊子手;杜蘭蒂擺出一副老行尊姿態謂,人生走到了某一步,總要作出選擇。

附和權貴,你總能找到十萬個理由,為了經濟合作,為了和諧友好等等。杜蘭蒂的說辭:「你要做奄列,難免要打碎幾顆雞蛋。」

鍾斯選擇了發表真相,結果受盡奚落、遭政府割席。這也是每個人在強權時代抉擇,你要追求安逸,只能委曲求存;你要捍衛價值,就要承受無盡打壓,期待不知何年何月會到來的光復。

新聞守護者守護什麼就是真相縱使有烏托邦理想世界的掩飾,真相是,獨就是獨裁;縱使西方國家大條之際,莫斯科享有虛幻的繁華,真相是,國進民退,盛世由人民的屍骸堆砌;莫斯科紙金迷,真相是,記者都被安排入住指定酒店,每一步被監視,你只被容許吃喝玩樂,滿足下身之慾望。真相就是,權力永遠害怕真相,只好自製真相、模糊真相。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鍾斯率先揭發史太林的「五年計劃」失控,為了保證城市糧食供應,製造了農村大饑荒,啟發了同時代的作家歐威爾,寫成廣為傳誦的反烏托邦小說《動物農莊》

電影中,歐威爾與鍾斯曾見面並交流,現實中,並無相關見面的記載,鍾斯啟發了歐威爾寫《動物農莊》,似有誇大;但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小說,部分受烏克蘭饑荒悲劇的啟發,則無異議,而鍾斯確實是首先冒險爆料,令大饑荒受全世界關注。

至於電影中的大反派杜蘭蒂,則臭名遠播,成為行業的恥辱柱;《紐約時報曾稱,杜蘭蒂有關蘇聯的普立茲獎作品,乃報館史上最不堪的報道。新聞行業中人曾要求普立茲委員會禠奪其獎,惟一直未能成事。

從記者、教師、社工、醫護、法官、大律師、公務員到政務官,每個行業都能找到杜蘭蒂的影子,他們本來上進有為,卻忽爾棄明投暗,窮半生之力,拆毀供養他榮耀地位的專業價值,奉迎權貴,並且沾沾自喜;每個專業,也有鍾斯在努力,為自己相信的事,不懈奮鬥。當歷史煙塵沉澱,沒有人會頌揚餓殍遍地,沒有人會歌唱極權偉大。

***   ***   ***

 (本文刊於蘋果日報論壇版,本文略有加長)

相關文章:

來自 TVB 的傳媒勝利組

紅色新聞兵李振盛:三心兩意聽黨的話

 

 


Saturday, October 3, 2020

湍蛙 BB

 [警告:密集恐懼症]




暑熱天,大雨後,最宜行澗,但行澗危險,日前又有人山澗遇意外死亡

往日想行澗,總會猶豫;因為是溯澗初哥,既怕落石、又恐大雨襲來山洪暴發,而一般行山地圖所標示的河流位置,特別是「入澗」與「出澗」位不一定準確,山澗基本上沒有路牌,更沒有路;河溪支流多,初學者溯澗,容易迷失於支流,不知自己所處位置,不知離澗時「爆林」路有多遠,難以預計時間。

自從新款行山應用程式出現、衛星定位系統愈來愈準確、天文台有雷達圖顯示雨區位置,一切都改變了。

簡單而言,排除了迷路的可能,一切好籌劃,感覺上風險大減。

而且深山無人處,總是收獲豐富。密林水潭畔,瀑布水幕背後,只要你眼睛夠銳利,常有大發現。

這天,碰上「密集恐懼症」。


溪澗亂石濕潤處,偶爾瞥見水濂後一團團的密集白色小點,黏在岩邊。確實曾有朋友看到密集地堆在一起的東西,會頭暈、渾身不舒泰,密集恐懼症發作﹗

同行的自然專家說,那是湍蛙卵,湍蛙腳趾有吸盤,能在濕滑的石上行走,牠們專門挑選瀑布背後的大石直壁下卵,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濕滑的岩壁,急湍的激流,阻擋了絕大部分天敵;鍥而不捨、想靠近蛙卵的,大概只有我等八卦拍照人了。

要為蛙卵拍微距照片殊不容易,首先要走近瀑壁,冰冷激流令你渾身濕透,瀑布衝擊令你拿不穩相機,湍蛙卵上有一層卵膜,拍出來的微距照總是朦朦朧朧,難拍得好。

有些蛙卵已變灰變黑,看似已經孵化,溪水衝擊之間靠近一看,駭然發現一雙雙湍蛙胚胎的眼睛在盯着你!






原來,你可以在這團蛙卵中,觀察湍蛙孵化的不同階段,由一團蛋,到胚胎成形,尾巴出現,蝌準備破膜而出。

激流水花之間,湍蛙 BB 盯着你,你也盯着湍蛙 BB;山澗之中,神奇大發現。


***   ***   ***

(本文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

大退潮

圖騰

中大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