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7, 2015

政治正確一百分



製圖︰立場新聞

財政預算案百密一疏,公關算盡,卻衰在一個地圖手上,單張上的「一帶一路」圖,台灣與大陸不同顏色,一等一政治不正確,隨時被羅織分裂國家,影響領土完整之大罪。(政府趕忙回收,見立場報道

好了,網上版無錯,台灣與大陸一樣顏色。不過,這張圖,仍然政治不正確。中國版圖,有大漏洞,找得出來嗎?


無錯,就是缺了南海諸島和南海海界「九段線」。當年文革時期間「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緊急回收銷毀,不是因為地圖上的台灣無塗上紅色(郵票紀念各省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台灣未有,所以不畫成紅色),而是西南領土疆界有錯,而且沒有畫上南海諸島與標示南海領海。

不要看小南海諸島,最近不同內地出版社新印的官方國土地圖,都有「豎版」,媒體大力推崇,「豎版」地圖認認真真地把南海諸島及「九段線」領海範圍劃得清清楚楚,比例一樣,以示沒有主次之分,南海領海一樣重要,不像以前割出來用較小比例放在地圖一角。


故此,追逐政治正確的擦鞋仔,務必看準風勢,千萬不要忘記,以後畫任何中國地圖,要預留大量位置,即是在公雞的下方,加插神聖的南海諸島,才叫領土完整。

世界地圖也有竅妙,平日受盡西方荼毒的香港人,看慣的地圖大概是這樣的。


這當然又是不正確了。如果你回內地,留意書店賣的世界地圖,都是這樣的。


中國,當然在世界的中心。

自我中心是人之常情,有澳洲人這樣畫地圖,澳洲在世界中心,而且高高在上。的確,方位是相對的,為何北方要放在地圖上方?只因為最初是歐洲人先畫地圖而已。


在中國,畫錯地圖好大鑊,用字當然一樣緊要。政治正確一百分的梁特政府,早前特別發出指示,規範政府文書用字,凡提到「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都要用引號,以示「專用名詞」。只想說,引號尚有很多意思,一般用法,若專有名詞大家已非常熟悉,再用引號,有時是表示質疑、反諷、歧義。(例句︰這就是我們眼前的「一國兩制」。)

至於「中港」不能並列,不能稱「中港關係」,稱「內地與香港關係」,其實這不是甚麼新東西,2003年簽的 CEPA,名為「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既長又難讀,也要「內地與香港」一番。雖然,我一直弄不明白,為何不能用「大陸」,一定要用「內地」?「大陸」沒有甚麼冒犯或政治不正確的意味吧。

引申下去,「中港矛盾」、「中港家庭」、「中港融合」,統統都應該不能講,都屬政治不正確。

此用法,同樣適用澳門與台灣,總之,香港、澳門、台灣不是國家,所以不能與中國並列。雖然,我一直弄不明白,我們既屬同一國家,為何到內地採訪時,卻被歸類為「境外記者」?「一國」卻又「境外」,是甚麼意思?

政治正確練習題。請指出以下句子,有何政治不正確之處︰

中國同台灣的經濟交流
台灣總統馬英九
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台灣的代表
香港的新聞自由度,在180個國家中,排名跌至70
南中國海領土完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話乜乜乜
中國外交部話乜乜乜

若大家有留意,以上用語,過去十多年,已幾乎絕迹於主流傳媒,皆因「政治不正確」,「正確」用法如下︰

不用「中國同台灣的經濟交流」,用「兩岸經濟交流」或「大陸與台灣乜乜乜」。

不用「台灣總統馬英九」,因為台灣不是國家,何來總統,但又為了避開忌諱的「中華民國」總統,很多電子傳媒會講︰「在台灣,馬英九總統乜乜乜」,含混過去。

不用「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台灣的代表」,用來自「兩岸四地的代表」。

「香港的新聞自由度,在180個國家中,排名跌至70」?香港不是國家,用「180個國家地區……

「南中國海領土完整」,不用「南中國海」,用「南海」,跟內地用法,原因?因為「南中國海」是外國人叫的,自己人叫自己擁有的海,不需「南中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話乜乜乜」,有乜唔妥?因為你只會在稱呼別國元首才會用「美國總統」、「德國總理」,稱呼自己國家的領導,就不需講「中國」了;同理,「中國外交部話乜乜乜」,政治不正確,用「外交部話乜乜乜」就足夠,因為我們是同一個國家。

這些稱謂,本人認為大部分合理,少部分矯枉過正,太努力去政治正確,盲從內地用法;無論你同意多少,這些用法在很多主流傳媒中已通用多時。不過,這些都是門面工夫,做足這些,只是政治正確三十分,其他政治正確的修為,包括話頭醒尾、忘記初衷、出賣良知、膜拜權力、逢警必擦,鞭撻弱者、先主子之憂而憂、中央反對的你要出力批判等等。欲練神功,政治正確一百分,付出很大、工夫甚深,改變畫圖技巧與用字修辭,只是小小起步點而已。

***   ***   ***

相關文章︰
 

大學之道在追星



區家麟|絢麗荒涼 (27/2/2015刊於《信報》,本文略為加長)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2014年研究評審工作(RAE)」報告,傳媒視作大學排名比拚,黨媒用作攻擊港大法律學院的鬥爭工具。查閱RAE相關文件,常見一詞,極為礙眼︰Cost Centre.

教資會文件,常以“Cost Centre”形容大學學科或學術單位。「成本中心」,商界術語,查查字典,解釋是公司內「只消耗資源,沒有直接利潤」的部門。一用此詞,以做生意思維,有意無意把大學學科「定性」為「嘥米飯」,屁股指揮腦袋,真是倒抽一口涼氣。

既然投入資源了,自然要量度 “output”。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在博文約禮、敦仁博物、求新求進……這些教育家珍重的價值、鑿在校徽上的先賢校訓,統統難以量化,怎麼辦?總要找些東西出來量度一下,結果,我們不能量度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把能量度的東西就當作有價值,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大學要研究,生產新的知識,貢獻社會;大學也要教學,傳遞知識,授業解惑。教學成果難量度,於是大學排名榜、院校高層、傳媒與家長,往往把焦點集中於評核研究;最易量化,就是研究獲國際學術期刊刊載的數目、論文得獎數目、成功申請之研究基金數額等。於是,「進取」的學系,愛招聘外籍教授或「海歸」學者,一來讓大學更「國際化」,爭取更佳排名;外地學者視野較「國際」,慣用英語,亦有助摘三、四星評級,令各「成本中心」的產品,達到國際卓越與世界領先水平,好作交代。本地大學,薪高糧準,吸引知名學者無數,但這些外籍教授對香港有感情嗎?會做本土研究嗎?擅長教學嗎?對不起,都不重要。

再說,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本來不應混為一談,香港不需要八間大學一起仰望星空,追求世界「頂尖」研究。教資會的審核報告,雖然多處強調,不同院校與學科,情況不同,不應互相比較,但其圖表的表達形式,正是把各「成本中心」並列,邀請大家作比較。

政府中人,常嘆香港學府缺乏本地政策研究,始作俑者,正是這種評核標準。本地研究,關注面難免較本土,若重政策,則更實務與工具性,較難登「國際」殿堂。專注本地政策研究的學者,在現時大學評審生態下,不易立足。縱使教資會文件強調研究可用中文、發表渠道不限於學術期刊、本土研究也重視、甚至接受論文以外的「創新」研究形式,但你能期望那些操生殺大權的外國學術權威們,會花時間了解本地環境,學習中文,給你一個三四星的讚嗎?

於是,學者最穩妥做法,還是致力得到國際認可,這些論文,若得學術同儕審核認同,當然有價值,縱使凡人難了解,但也增長人類知識,兼提升自身大學排名,是看得到、數得到的聲譽。但是,制度令大批聰敏的頭腦變成離地精英,尤其是人文學科的學者,埋首追求與本地福祉及學生需要完全無關的「知識」,那是極大浪費,我們就要問,比例是否恰當?方向是否出問題?

美國社會學家 Gaye Tuchman 最近寫了一本書 Wannabe U: Inside a Corporate University,她以參與觀察的形式,描繪一所美國中等水平大學的生態。大學公司化,花盡心思追求利潤與討好「顧客」。Tuchman 說,本來,大學只是一種工具、一個載體,為生產與傳遞知識而服務;現在,知識變成一種工具,為大學的利潤與聲譽而服務。「為了追求聲譽,大學的行政人員會花心思去想,研究甚麼才會獲得認同;大學教職員更關心產品(大學教育)的市場形象、關心顧客(學生與家長)與客戶(學生的未來僱主)的感受,多於關心教育本身。」

Tuchman 又指,國家機器試圖把大學「去神聖化」(de-church),試圖以撥款與評審方式,推動大學公司化與教育商品化,重塑大學角色,剝去往日的超然地位,把大學納入國家管控的範疇。

在香港,當權者視大學為九反之地,明目張膽干預學術自主,易引起反彈;蔓妙之計,當在堂而皇之透過學術評審與國際化指標,消耗老師精力,費時做離地研究,明明以教學為主業也要追逐國際頂級研究榮譽,再以一眾排名榜製造壓力,把數字當作成就,討好教育商品的消費者。

Tuchman 說︰「大學不再帶領學生去追尋真相、不在知性的可能中闖蕩、不去欣賞最好的藝術音樂與文化、不致力推動開明的政治與公共服務。他們裝備學生找工作,他們不是辦教育,只是搞訓練。」

這正是不信任大學、不信任教育、不信任老師的人,最樂見的事。

***   ***   ***

相關文章︰

Thursday, February 26, 2015

遭的士司機白眼的行山路線


帶隊遠足,常遇到行山初學者,要求短程、風景優美、不辛苦,甚至想「最好只是落山,不用上斜啦」,卻又不想行容易但沉悶的家樂徑。世上豈有如此便宜的遠足線路?

翻開地圖,香港的郊野公園,幾乎盡是高山,想登高遠望又不想爬山太辛苦,幾乎不可能。(這就是我認為「發展郊野公園照顧普羅大眾住屋需要」是一個偽命題的原因。)

但是,天大地大,無絕人之路。

這些路線的特徵,是前半段上山路,可以坐的士,用錢解決。的士穿梭狹窄山路,沿路超越其他遠足者,開到路盡處,我們才願意下車。用數十元至一百元,買時間,再省下爬山的腳骨力,行山初哥叫好,通常的士司機則甚為不屑,這種話聽得多︰「很少人像你們般行山,行山為何還要坐車到山頂?你看看其他人……」

這些路線,為數不算多,當中包括︰

西貢昂平︰

坐的士直達馬鞍山山腰近馬鞍山村才下車,只需步行約半小時上山,山路甚緩,就到西貢昂平平原,眺望西貢海星羅棋布的小島。有餘力的話,可登大金鐘,視野更闊。

大金鐘望昂平
大埔沙螺洞︰

坐車直達大埔沙螺洞再走到鶴藪水塘,的士代你走過最斜的山路,下車後,幾乎盡是平路,可細賞荒廢老村,繞路到平山仔,路旁林蔭裡有一條清幽的小溪,有感覺。

沙螺洞往平山仔路旁小溪

大帽山禾秧石城(此路線難度較高,沒有路標,落山六百米,沿路少途人,必帶地圖、行山仗,需有行山經驗豐富者帶領)︰

坐的士直達大帽山郊野公園山頂,即沿大帽山道駛到禁區閘前(一定要坐紅的,注意部分的士司機未必願意開車到此),下車後繼續沿馬路上山約半小時,於麥理浩徑標桿柱M150前方約百多米,右方山坡有小徑。

大帽山禾秧山一帶山頭的石林
「禾秧石林」位處大帽山主峰下向南伸延的山脊,但地圖及小徑均完全沒有標示(請參考網上的地圖見大約位置),據說大帽山頂下,有七個小丘山都有「石城」,此處山脊,山景開闊,是觀夕陽好地方,沿路石頭,爬上爬落,也考功夫(但可以選擇不爬)。

遠足,有不同主題,有時,可以為了鍛鍊,挑戰難度高度;有時,是輕鬆郊遊,三五知己,風和日麗之時,找林蔭深處,或斷壁頑石,談談情、聊聊天,以車代勞一部分上坡路,把握時間細味天高海闊,何樂而不為。

***   ***   ***

其他路線︰


(本文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及圖片版。)


Wednesday, February 25, 2015

三工與加三




農曆新年,澳門旅遊區以外的舊區與住宅區,近年有新景象︰小店門常關,絕大部分食肆都不營業,齊齊放假,年初一至年初三,街道冷清。

年前澳門通過了新法例,僱主若於農曆年、清明節、勞動節等「指定假日」,要求僱員上班的話,可獲「三工」,工人可得兩倍工資加一天補假,或三倍工資。

影響所及,很多僱主計完數,發現農曆新年街坊生意不特別多,又要額外補錢補假,索性關門,全店上下,安心過年,做春節應做的事,共聚天倫。普通家庭,平日習慣外出吃飯的,也要大舉儲糧,家中開飯,樂也融融,回歸基本步。絕少數開門營業的食肆,則奉旨「加三」,員工犧牲假期,獲額外薪金;食客饑腸轆轆,找到救贖,加三有理,皆大歡喜。

「新政」一下子大家都習慣了,很快找到新平衡。無錯,市面冷清了,「市道」也許是差了,生意做少了,又如何?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我們被教育,街道車水馬龍才是繁華象徵,霓虹燈與不夜城才叫先進城市,食肆通宵達旦營業才叫好生活。僱主算死草,不放過任何做生意機會;想起香港的廿蚊張,飲食業界僱主代表,談侍產假,「生仔大晒呀」、「變性人寫過名又多幾日假」、「有三日就要七日,有七­日就要十日,有十日就要兩個月,有兩個月就要兩年,最好就僱主養一世!」做生意大晒,乜嘢說話都講得出口。

澳門朋友談到同香港人打工之苦︰錢不多,要求卻多,做死你。就係咁。

***   ***   ***


(本文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
澳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