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8, 2019

穿越講堂,走進別人的故事

賴明珠在中大博群書節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合併加長版)

旅行很累,原來穿梭不同講堂聽講座,在講者的經歷中闖蕩,同悲同喜,心情跌宕,也很累人,是欣喜的累。

[賴明珠談村上春樹]



台灣譯者賴明珠來到中大談村上春樹。她說自己三次來香港,都同村上春樹有關,都是托他的福:「自己一輩子就做一件事,就做對了。」談翻譯心得,她不講大理論,就如一個村上春樹迷,娓娓道來。賴明珠談到,村上的用字很直接簡單,就如穿上T恤牛仔褲,有些譯者有如為他穿上唐裝。翻譯村上春樹她特別注意語調中的洋化「奶油味」,她曾經和英語世界的譯者談過,原來把村上春樹作品翻成英語很困難,因為無論如何翻譯,統統變成英語後,自然難以突出「奶油味」;賴明珠舉例,翻譯café au lait,直譯應是牛奶咖啡,但她譯作「咖啡歐蕾」,保存原作的洋化味道。她又提示我們,今天互聯網方便多了,村上作品載有大量歐美音樂,若今天重讀,可以立刻在網上搜尋,邊讀邊播放音樂,更能投入村上的世界。

細心的讀者也許發現,以上部分內容賴明珠在講座中好像沒有談到吧。是的,她來港三天,我們曾陪她逛中大校園,賴明珠愛花草樹木,喜孜孜用手機留影,漫步未圓湖畔觀鳥賞魚時,我想起村上春樹的短篇《看袋鼠的日子》,明媚陽光下的平淡絮語,就是生活。
 
[伍桂麟談無言老師]
[「我們要避開個「死」字,可以去到幾盡]
轉眼另一場講座,講者問:你知不知道中文大學平均每星期出現四次靈車?不是死得人多,而是「無言老師」到埗。講者是中大醫學院解剖室經理、註冊遺體防腐師伍桂麟,一直推動香港人捐贈遺體予醫學教育用。伍桂麟問:你知否香港人避談「死」字,可以去到幾盡,簡報片上隨即出現近百個中文婉轉用語,談死亡而迴避「死」字,可以出神入化。為何有人願意捐贈遺體給醫科生解剖學習?有一位捐贈者生前曾說,「你們可以在我身上劃錯幾十刀,但我希望你們別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伍桂麟說,幾十年前你叫人捐血,人們覺得不可思議;但有人叫你捐贈器官,捐血就好像很理所當然;今天有人呼籲捐贈遺體,也有間接效果令大家更接受捐贈器官。原來多年來的努力,中大醫學院每年有幸得過百逝者捐贈遺體,數年前已停止接收食環署送來的無人認領遺體,功德無量啊,伍桂麟說,那些無人認領遺體多是孤獨老人,他們也未必想死後遺體被解剖,現在他少了一份不安樂。

分享會上還有Polly,丈夫患上漸凍人症兼腦退化症,決定捐遺體予醫學院,為何願意呢?因為他倆都是教師,死後可以繼續當老師,可樂而不為。Polly訴說夫妻倆最後相處的日子,如何做一個「照顧者」,深情動人,為每個聽眾預習了一次生離死別。感謝。

穿越校園講堂,走進別人故事,你說累不累?

大學之道,在聽講座。一場場思想盛宴,有緣身在此山中。



***   ***   ***

博群書節2019,尚有多場講座,詳情及報名:bit.ly/2SRTxeW

18/3 7pm-9pm
新青年荼毒室談「遺忘之必要 從哲學的觀點看」
20/3 2:30pm-4pm Michael O’Sullivan: Superheroes in Graphic Novel, Comics and Film
20/3 7pm-9pm 沈祖堯談「活在21世紀人工智能革命的時代」
22/3 7pm-9pm
傅月庵談「孤獨國裡的國王 我知道的清貧詩人周夢蝶
23/3 1pm - 2:30pm Peter Ferretto: The Space Where We Read: Designing with Books
26/3 7pm-9pm
陳方正談「為何現代科學出現於西方? 談李約瑟問題
27/3 7pm-9pm
唐亞明談「文革時期的輿論是怎樣形成的」
28/3 7pm-9pm
梁文道談「歷史記憶之必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