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20

祖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資料相片]

國安法下,黨和國家在止暴制亂、掌握真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三個月來,一步一腳印,來到國慶大日子,是時候總結一下。

祖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有沒有發覺你的 facebook 慢慢變得 faceless?臉書的臉龐都消失了,人們刪相片、刪留言、刪歷史,近月變本加厲;人在做,黨在看,有人擱筆停寫,有人避走他鄉,震懾力強大。

中秋到了,秋後算帳還會遠嗎?公務員入職升職要宣誓,簽賣身契,保證思想正確,人人乖乖就範,收人民的錢,服務林鄭月娥;新紅衛兵氣焰正盛,追究罷工醫護要公開被指違規老師身分同時又狙擊法官,最新目標乃攻其要害:「脫其假髮」,剝光象徵,部署有板有眼。

正所謂每個國家都有國安法,實行之時更敢於為天下先。公立圖書館開始學習秦朝大業查禁書籍,電檢處審查抗爭紀錄片,要人史無前例加警告語句送檢光碟變成碎片送還則彰顯審查之手忿恨之心;商人在自己店內擺放抗爭裝飾,商場業主不能容忍;叫口號當然會分裂國家,舉起白紙都拉得;你交的稅供養忠誠勇毅的打手、永恆的限聚令代表永恆地禁絕遊行。

幾個月內,最具公信力的幾個傳媒,高層大換班,新高層人選由「中央派位」,電視台每半小時歌頌一次國安法,now 新聞與禮義廉一家親。行政、立法、司法,;加上傳媒,四權合作,水乳交融,如膠似漆,正是由亂轉治,愛國不是一種選擇,是義務。

「送中」成真,國家透過十二偷渡港人一案,國慶送大禮,完美示範祖國法律體制之優越,例如奉送官派律師、被捕者音訊全無,國家無限期照顧你、一切依法,送你入黑洞都是依法。

「利劍高懸」下萬眾歡騰,享受強烈震懾的快感今天真的很高興。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相關愛國文章:

紅色新聞兵李振盛:三心兩意聽黨的話

無疑是偉大成就

審查新境界: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Tuesday, September 29, 2020

來自 TVB 的傳媒勝利組

 


只想一言堂的權貴、一個渴求操控教材控制輿論為你兒女洗腦的政府,他們最嫉妒痛恨的,乃是能夠發揮監察力、能夠痛陳事實搗破謊言、公信力高的傳媒。

2019 年民意調查中公信力最高的三個電子傳媒,依次為 Now 新聞、香港電台、有線新聞。是故,這三個新聞機構,成為整治對象

2019 年民意調查中公信力最低的一個電子傳媒,叫 TVB 新聞,其公信力於十年之間,由電子傳媒高位跌至最低位,數字更是接近全行最低,靠攏《大公》《文滙》的水平。

那是一個傳媒的悲劇,但在權貴眼中,拆毀傳媒公信力,正是統治工程的一部分。公信力低才是政治正確,正如特區政府一眾官員,民意支持愈低,愈代表辦事得力,坐得愈穩,愈受重用

而且還要輸出革命,於是,一群   TVB 功臣,部分人退休也要復出,把自己的寶貴經驗,好好用於公信力最高的 Now 新聞。

綜合傳媒報道 Now 新聞主管陳鐵彪在記者大會上向新聞部下屬談的鴻圖偉略,有幾點值得注意:

「唔可以搵啲我控制唔到的人」

Now 新聞要找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做政論清談節目《大鳴大放》的主持,早於人事變動前已傳出,當時舊新聞主管不同意,事件膠著,未知是否舊主管離職導火線。

果然,新主管陳鐵彪上任不久,就重提舊事。找一個現任大政黨主席來主持時事節目,最大問題在利益衝突。陳鐵彪謂,新主持約訪問嘉賓,「不一定係政治人物,想做多啲民生題目」,陳鐵彪不可能不知道,李慧琼一直想建立的形象,就是搞民生、建立一個健康的「非政治化」、關心民間疾苦笑騎騎的親民形象。此番   Now 新聞為民建聯鳴鼓開路搭台宣傳,距離可能會有的立法會選舉期只有大半年。Now 新聞公然厚此薄彼,明益民建聯,連建制派也批評不公道

於新聞專業而言,最嚴重的利益衝突在其政黨主席身分,撇不掉抹不去,李慧琼一出現,她只能是代表民建聯,任何與嘉賓的討論與問答,談什麼話題,追問或是迴避,她都不能剝掉黨主席的身分,容易牽扯到政黨利益、為民建聯宣傳,討論就難以公道公正。當然,任何人做主持,都難免牽扯自身立場,但往日政論節目找主持,香港傳媒慣例,最多是找退任的「元老級」人物,例如李鵬飛、曾鈺成、余若薇等,他們不涉日常政黨運作與表態,可以較為超然的身分主持節目。

而最可圈可點一句,要數陳鐵彪說會洽談其他政黨的人,但「唔可以搵啲我控制唔到的人」。

泄露了天字第一號天機。

「唔可以搵啲我控制唔到的人」,正是中聯辦安插全港傳媒頭目的方針,也是各位傳媒頭目用人綱領,當然這也是香港的時代精神,全面管治、即是全面控制,一切都要under control

不稀罕攞獎,「插中國就有獎」

在員工大會中,陳鐵彪也談到選擇新聞故事參加國際獎項的事,他說(大意),而家鬼佬搞呢啲嘢,就係為了插中國,要攞獎好易攞獎,我寫個大綱就得,連片都唔駛拍就攞到,而家啲國際獎項,夠激就得,搞北京就有獎攞。

還記得以前各大傳媒,會專門撥人手做專題,想做好新聞故事,也想闖出一番名堂,拿作品到外國影展「參展」。拙作《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對不起,以下還有些廣告時間)訪問過一些記者。好些有意思的新聞故事,總會有點敏感、貼近「紅線」,新聞主管非常緊張,時常說三道四,甚至諸多阻攔、不滿訓斥,怕得罪權貴;最後記者頂住壓力堅持出街,又真的拿到了國際獎項,新聞主管得威,又變得笑口騎騎,主管在他的大大老闆面前吹噓自己為公司爭光,新聞主管地位又穩固了。

記者呆望眼前變臉,你以為拿到國際獎項很光榮嗎?不,你會覺得助紂為虐,你會懷疑人生,你想嘔。

現在,新聞主管們思想進步了,既拿下國際獎項的機會渺茫,那就調節心情,不稀罕外國獎項,不再又愛又恨,甚至認為攞獎簡直是作反。有骨氣,抵讚。

作為一個號稱國際都會,凡是外國讚賞的,我就反對,這,也是香港時代精神的重要精粹

「要公平公正」《元朗黑夜》應該有白衫人 angle

又聽到「公平公正」等永遠啱聽的專業守則,拙作《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用了開首幾十頁,詳述專業的光環只是一襲華麗外衣,常聞的「中立客觀持平」,往往只是老闆審查的萬能   key,一個商業機構最大皇牌,就是隨時可以換新聞主管,由他來定義什麼叫新聞。(賣廣告時間:此書最近印第三刷,有新貨,請支持以上幾句只是摘自目錄,每句都有幾千字解說。)

Now 新聞的《經緯線》在7.21元朗黑夜後,迅即製作了節目,後來得到一些國際獎項,但新主管表明不欣賞,主要原因是沒有「白衣人」角度。

又想起了天氣報告的故事。如果觀眾想知道今天天氣是晴天還是雨天,一個記者的最簡單做法,就是走出街,看看正在下雨還是大晴天,然後如實報道。現在的新聞主管很有見地,他們重視「公道」「平衡」balance,常要求報道了「今天晴天」,就要講「今天下雨」,方是平衡。「公道」「平衡」往往只是尋找真實的手段,很多人誤以為是目的。有時,要尋求真實,打開窗簾,睜大眼睛,看清楚外面是晴天還是雨天就可以了。

如果如此重視「平衡」「公道」,林鄭月娥每憑星期二出來講話,罵過不少人,新聞機構會否停止直播,找相關人等有回應,才一併播出?林鄭講「全民檢測」如大救星、李家超講12懷疑偷渡港人已自行「揀選」了律師,也有很多惹人疑竇之處,是否應等齊回應才報道,方叫「平衡」「公道」。高官們周末寫 blog 治港,傳媒又酷愛大篇幅抄錄,所講多是已重複多次的廢話,這些又為何不平衡一下,集齊反對高官的意見才出街?

我又記得《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所載一位記者的深刻體會:而家的老闆體力勞動很辛苦,他們日日搬龍門。

明言專人關注「政治不正確」新聞

陳鐵彪也在員工大會上宣布,新上任的   TVB 舊人總編輯,以後涉及憲政、政治不確及敏感的新聞,都會交由這位總編輯最後審稿。

鄙人天真,一直以為並相信,一位總編輯的重大責任,除了出事時負責坐監之外,乃在確保記者們的稿件有理有節、擲地有聲,用字選材有角度有重點,同時保證事實不出錯,也要誓死保衛新聞部自主運作,心裏不應有政治紅線,只有專業的界線,無所謂政治不正確,只考慮事實是否正確。

當然,這種想法,非常落伍、不識時務,理應一早被時代淘汰。

Now 新聞新主管絕不介意直面時代新風,講明總編輯的重大任務,確保政治正確,其直率、坦蕩、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回想起來,Now 大清洗大換血出現的名字,都是本人初入行時的同事。此時此刻,只嘆今夕何夕,好像很多話想說,亦不知從何說起

只能講句,這是 TVB 的勝利,恭喜晒。

***   ***   ***

相關文章:

如何摧毀一個新聞部

礦坑金絲雀

審查新境界: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20

強國外交的仇外奇觀


外交部駐港公署那篇痛罵外國記者會 (FCC) 的聲明,可歸類為奇觀。

「打着新闻自由幌子」、「说三道四」、「急不可耐跳出来」、「唯恐香港不乱」、「用心险恶」、「包庇纵容黑暴」、「停止蓄意制造、挑动事端」「停止以任何借口插手香港事务」,這些字眼,都算時常聽聞,不算太有新意;感嘆號方面,四段文字用了兩個,特別是最後一句以感嘆號作結,略顯感情澎湃。

奇觀奇在,請留意外交部駐港公署「急不可耐跳出来」發聲明的來龍去脈。

警方修改《警察通例》重新定義眼中的傳媒,收緊傳媒採訪,發信通知各傳媒組織,外國記者會是其中之一。警方是直接寫信給 FCC 主席通知規定,即警方重新定義「傳媒代表」,只包括「國際認可及知名傳媒」。FCC 在事件中本來就是重要持份者,他們出於禮節、也事關重大,即時回應,表達不同意見,這樣做在外交部眼中就是「急不可耐跳出来」,一封回覆,就是「唯恐香港不乱」。

一個「外國記者會」,代表一眾外國記者,回應警方新政策,他們是受影響的一群。在外交部眼中,就是「打着新闻自由幌子」、「说三道四」。

FCC 說了什麼?他們關注新定義只認「國際認可及知名傳媒」,現場警察如何辨識?全球新媒體很多,英語世界外的媒體,警察能辨認是否「知名」嗎?有很多媒體在自己國家外認知度不高,警察如何分辨?然後 FCC 又解釋,現時很多外國駐港媒體都聘用自由身記者,他們以後在香港採訪就有困難。

自由無分國籍,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知道。在新聞自由議題上,全世界記者都會聯合起來,外國記者會當然不會只關心自己的採訪權利,也關注本地很多網媒校媒的採訪權利,關心香港作為自由都市的未來,也是應有之義,理所當然。

外國記者會只是為自己「維權」,外交部指他們「谋求法外特权」。

外國記者會為同業發聲,外交部指他們「插手香港事务」。

一談到「新聞自由」,就是「打着新闻自由幌子」。

「聲明」言辭狠辣,突顯內心脆弱,一篇老外的聲明都可以把你的國家安全危害掉。

一個「國際都會」,視國際友人為世仇,視普世價值為死敵,就是這時代的大國「外交」。

如果大家還未讀澳洲廣播公司前駐華分部社長在北京的遭訓斥恐嚇,並受官員要脅會「依法拘留」其 14 歲女兒的故事,請快讀一讀,那位孫女士,應該是外交部的典型與常態了。

外國記者會被列為非法組織,俱樂部古蹟將被政府收回,似乎都不是天方夜譚。

外國記者,可以說是執筆的外國使節,一個聲明,就讓全世界看到真面目。

強國官員一直不忿氣,為何我經濟實力強橫、為何我大國霸氣崛起、都贏不到國際友人的尊重?

不明白的話,就拿起外交部駐港公署的聲明,照照鏡。

何止一國兩制崩陷,文化大革命的焦土氣味都聞到了。

***   ***   ***

相關文章:

記住曾經的自由

真相、真理、真誠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20

真相、真理、真誠

 

[立場新聞照片]

最近專欄文字,寫了一些有關「真」,無處容身,安放於此。

兩種有關真假的職業

世上有一種職業,收入微薄,每天工作就是故作認真,聽人家大話連篇。

世上也有一種職業,以時薪計收不少錢,然後人家一定會向你講真心話。

第一種職業,叫記者,新入行的年輕人,加班後以時薪計大概是法定最低工資的水平,加起來月薪追得上大廈保安;他們自以為追尋真相,但每天的記者會,總見到西裝骨骨的人言不由衷、說話可真可假、或半真半假、或以假亂真、或誇張作大、自欺欺人。

第二種職業,叫臨床心理學家,對,就是電影《無間道》中,陳慧琳飾演的角色。他們收取的費用,每小時以千元起跳,求助者半躺着放鬆心情,有些人接受催眠,由童年陰影、暗黑人格、夢境細絮、視聽異象、生活小節,什麼私隱、罪疚,統統和盤托出,務求臨床心理學家可以抽絲剝繭,解開心結。付出那麼多金錢,當然要盡訴心中情,務求物有所值。對着臨床心理學家講大話,簡直是荒唐浪費的極致。

《無間道》劇照

還記得那天,初相識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她笑着告訴我她的職業,簡單而言,就是收錢聽人講真話。

我告訴她,我做記者,我們的工作,應該是收少少錢聽人講大話。

由「真相」進化至「真理」的林鄭

做記者確實犯賤,例如每星期二,眾人就伏在直播訊號前,看林鄭的口罩陰陰濕濕在動。

還記得大半年前,林鄭講話的背景,有大隻字「香港的真相」,嘿嘿。

那時,大家發笑。

最近,林鄭的謊言,由「真相」進化至「真理」。林鄭說行政主導是「真理」,我看見神棍行騙,《1984》的真理部擺在眼前。

以為位高權重的人說的就是真理,以為謊言說一千次連自己都騙倒就是真理,以為世人皆善忘我詮釋的就是真理。行政主導的「真理」,翻譯一下,即是,我是上天派遣的先知,由我來體現全面管治權,我就是核心的核心。

當記者的,專業精神之一是「尋找真相」,但誰都懂得謙卑,不敢狂傲。記者明瞭真相難覓,不敢輕易把「真相」掛在口邊,更何況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記者退而求其次,找找具體發生過什麼事、查明人們的言行,希望網羅眾多「事實」,讓我們接近真相、觸及真相,絕不敢隨便說「找到真相」,更何況輕言「真理」。

一如彥霖的死因研判

我們肯定,有一個「真相」就在某方,但沒有人證物證、沒有錄影、警察錯過了調查的窗口,法庭最後裁決「死因存疑」。

真相存疑,但我們可以搞清楚一些事實,例如,彥霖的母親,並無如謠言所講遭「滅口」;例如,警察本來可以做多一些;也明白了,悲劇出現有很多原因。我們看到,一個反叛而脆弱的靈魂,情緒不穩,渴望關心;也看到,女童院的懲教,沒有令事情變好。

有時,真相永遠埋沒於浩瀚煙波;有時,我們冀望找到不容爭辯的事實,迷霧中接近「核心詮釋」,無法完全掌握真相,仍然可以接近共識。

有時,明白了一些,不明白的有更多。

而無論何時,很多人會妄想,我相信的就是真相。

如何對自己誠實

一個作家的名字出現於專制社會的政治新聞中,通常不是好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參加了白羅斯抗爭中,反對派成立的「協調理事會」。異議者要求權力,獨裁者眼中自然就是奪權了,亞歷塞維奇遭監控被問話,也就自然不過。

白羅斯作家亞歷塞維奇

亞歷塞維奇出身記者,擅長人物訪談,她的筆鋒自成一格,幾本名著都是有關「前蘇聯人」的口述歷史,記蘇聯治下,烏托邦理想口號下小人物的悲劇故事,如阿富汗戰爭的軍人、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災難的人物,背景最宏大的要數《二手時代》,記蘇聯共產主義崩潰前後,不同階層人所經歷的時代斷層,那些「前蘇聯人」緬懷過去,如被時代巨輪輾過的螻蟻,共產主義理想夢滅,寡頭壟斷的資本主義新世界他們無法適應,卡在歷史夾縫中,留下一本厚厚的悲鳴。

《二手時代》一書,幾乎全是口述,有些章節看似不經整理,主人翁夢囈般的回憶,苦難匪夷所思。絕大部分章節,由亞歷塞維奇直接書寫的文字,就只有主人翁的名字與標題而已,其餘盡是原句照錄。這種筆法看似不經修改,連語調、停頓、有時錯亂、有點不明所以,似是原汁原味,當然肯定有刪節選錄;看似客觀公正,其實在選擇主人翁故事、錄進書中的某句某段,都是作者的用心,只是有時埋得很深。

一路捧讀,心生疑問,書中人物的口述「歷史」、個人經歷,人們種種創傷後遺的記憶絮片,亞歷塞維奇如何知道為真?有無查證?

書的名字《二手時代》,作者一路沒有解釋其意思,直到末章,在附錄的訪談中,亞歷塞維奇有幾句解說:「……當然是因為書中所有的想法和話語,都是出自他人之口,我只是做了記錄與整理。很多事都已事過境遷,沒有人確切知道當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只能憑著個人在某段時空的所見所聞及自身經歷來記錄,拼湊出一個時代的樣貌出來。所以,我只能很遺憾的說,時間是二手的。」

歷史拼圖,都是個人跌宕的回憶、年月洗滌留下的執迷,有多真有多假,已無從稽考。亞歷塞維奇說明,故事是「二手」的,不敢輕言事實,甚至講真相真理。她把「二手」放在書名中,這就是作者對自己誠實、對讀者真誠的表達方式。

***       ***       ***

(本文文字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合併加長版)

相關文章:

記住曾經的自由

獨家專訪毛澤東 — 斯諾的採訪故事

Tuesday, September 22, 2020

記住曾經的自由

攝於布拉格共產主義博物館

那一大片土地上,有一個主題叫懷舊,懷蘇聯時代的舊。

從吉爾吉斯、哈薩克、俄羅斯、亞美尼亞、捷克到前東德,總有當地老人,跟你談蘇聯的美好、念共產主義的舊事,人們忘不了。

「自由。自由是什麼?自由對我們的人來說,就像猴子想戴眼鏡一樣,誰都不知道該怎麼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羅斯作家亞歷塞維奇的《二手時代》,記「前蘇聯人」面對新時代不知所措,懷緬逝去國度。不同階層的人物誌,夢囈一樣的獨白,悲涼、病態、人性最真實一面,呼應時代。

亞歷塞維奇說過,人不僅不會在意自己的奴性,甚至會鍾愛自己的奴性;自由在眼前不會珍惜,因為眼裏只有香腸。「『你看,現在我們有一百多種香腸!哪還需要什麼自由啊?』今天很多人都希望能回到蘇聯時代,不過前提是要有很多很多的香腸。」作者採訪的「前蘇聯人」這樣說。

追求自由,總要付出代價,相對豐衣足食的豬圈,很多人寧願選後者。

專制政權都明白,經歷過貧乏厄困的人,只要給他們一點甜頭,已足夠讓他們欣喜若狂:「如果你被關在一個封閉的電梯裡,那麼你的夢想就只有一個:打開電梯門。而當電梯門開啟時,你就會感到幸福,無比的幸福。」


亞歷塞維奇最近加入白羅斯抗爭行列,成為民間「臨時政府」一分子,白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專制屍骸,人性最陰暗一面她寫過:「猶太人有一句諺語:強風吹起時,垃圾飛得最高。」「只要恢復集中營,就不愁找不到警衛,因為這種人遍地都是。」這種時代,是真偽不辨的時代:「關於人的真相,就像是一個掛鉤,每個人都可以去掛自己的帽子。」

專制政府擅長隱惡揚善,製造宏大強國夢,人們信以為真,為國家民族自豪:「他們無法擺脫偉大的歷史,無法和那段歷史告別。」自由總是與痛苦相伴,很多人寧願停止思考,選擇安定,選擇虛假的集體榮耀。

前蘇聯人的心智,其實不難理解,他們中年過後,才逢巨變,舊世界一切規律瞬即崩陷粉碎,迎來了資本主義最不堪的一面;寡頭壟斷,弱肉強食,老一輩人不如年輕一代應變力強,平民百姓連虛幻烏托邦的赤貧都保不住,體制得益者則特權盡失。往日不完美,但總算安穩渡日,而且有偉大歷史讓人自豪;有些人,習慣生命一切都被安排,有老大哥代你思考,自由,代表混亂、無序。老一輩愛懷舊,縱使很多事不堪回首,但已是他們一生之中所見過最美好的世界,他們永誌不忘,把遺憾帶進墳墓。

前蘇聯陣營中,捷克應該是奇葩,從布拉格之春到天鵝絨革命,到今天政商界不畏打壓率團訪台灣,他們抵抗意志不滅,當年推翻專制後勇往直前,懷舊風潮淡,擁抱民主自由,政治經濟發展比很多東歐前共產國家好。為什麼?有捷克人說,那是因為他們保有自由的記憶。

共產主義橫行前,兩次大戰之間的二十年,捷克曾經享有過自由開放的健全民主社會,那是捷克老一輩人所見過的美好世界;後來專制統治的厄困中,自由的回憶代代相傳,他們知道什麼叫美好,分得清善惡,明瞭自由的寶貴,時機來臨時一呼百應,得到後懂得珍惜。

捷克朋友告訴我的一席話,我記住了。

***   ***   ***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專欄〈無名字荒野〉,此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

十幅圖,說亞美尼亞之強悍與悲情

霎眼三十年:再說哈維爾

Saturday, September 19, 2020

中大鬼故事


碩士班的課總在晚上,下課一刻夜已深,離開學校時,走廊漆黑一片,感應器自動開燈,照亮空寂的新亞人文館。

全人類網上授課,回到學校也只是對   Zoom 興嘆,長途跋踄,只為吸收一下中文大學山頂的天地靈氣,添加講課的能量。新亞書院之夜,正常日子,總有同學下課後喧嘩,小百萬大道上總有夜歸宿生,圓形廣場有音樂會有大講堂,花前月下有儷影雙雙,萬聖節時有殭屍一隻隻。

失落的一代,不知何時能重拾大學生活。疫癘之年,縱使是開學日子,理應是上課人齊時份,校園空無一人,出奇寂靜。

錢穆圖書館早已關門、辦公室人去燈滅、學思知行樓亦了無生氣,烏燈黑火。我維持平日習慣,沿山路離開。走過新亞草地,往日餐廳與學生休息室總有幾絲微光,照亮水塔底的小叢林,這夜烏黑一片,暗角處有樹頭有枝枒有梯級,還有一團團平時沒有的維修雜物,我打開手機燈光、慢行,避免滾落山失救陳屍校園。

抄捷徑走到研究生宿舍附近,穿過宿舍旁陰暗的走道,前方有一位紥着馬尾的女子,一襲長裙在飄蕩。辮子姑娘的鬼故事我從來不怕,這時代,驚人多過驚鬼。

轉角處,女子轉個頭來,她的正面,不是鬼故事中的一條辮,是正常的臉龐;但她緊緊盯着我,口罩上,雙眼睜得很大,眼神驚恐,退後了半步。

我頓時毛骨悚然,我身旁,是不是有些什麼驚嚇的東西……

原來,我忘了戴口罩。

***   ***   ***

(本文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

相關文章:

蒙古再想像 沒有什麼自古以來

大退潮

 

 

 

Tuesday, September 15, 2020

蒙古再想像 沒有什麼自古以來

成吉思汗與他的戰士們,內蒙鄂爾多斯市廣場

當你手上只拿着槌子,你會以為所有東西都是釘;當你每天高呼民族自豪,若耳邊響起聽不懂的語言、牆上掛着扭曲的文字,你就想一槌打下去。

近日,內蒙古學校減少蒙古語文授課,尊崇普通話,引發蒙古族人憤怒,罕有爆發罷課潮;迪士尼電影《花木蘭》上映,國人驚覺原來代父從軍的孝順女兒是鮮卑人,北魏是鮮卑人侵佔中原建立的國家。日本歷史學家杉山正明更會認為,中國的分裂時期比你想像中更漫長,若以唐玄宗時代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起計,中間經歷五代十國,北宋積弱又不算大一統的話,這時期的中國「分裂」,歷時   530 年,南北疆土才再度整合「統一」,那位「統一中國」的皇帝也不是漢人,他叫忽必烈。

學校課程裏的中史,必定曾在學生腦海湧起大堆問號,明明是蒙古人打下的江山,為何變成中國的元朝?為什麼明明是襄陽陷落國破家亡,有些書本裏的中國版圖卻劃至西亞,語調還帶點自豪感?

內蒙古草原,舊時的驛站

杉山正明書寫的蒙古史,叫人不要拘泥於中國古代「王朝輪替」的正統史觀;宏觀地看,那個版圖從東海到西亞的國家,杉山正明稱之為「大元汗國」。忽必烈建立的蒙古帝國有三大支柱,中國江南的雄厚經濟力乃其一;中亞波斯的穆斯林商旅,則打通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促進物流通商;中亞草原的蒙古軍事力,則打通了通訊基建,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杉山正明形容,忽必烈改造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第二次創業」,融合了草原軍事力、中華經濟力、以及穆斯林商業力,建立了一個遊牧世界、農耕世界與海洋世界相連的新型國家,中華文明是鼎立的一條支柱,但也只是其中一條支柱。

也不要忘記,馬可孛羅書寫那個令歐洲人嚮往的盛世中國,正是蒙古人治下的中國,杉山正明認為,馬可孛羅寫的應該不似杭州,可能是蒙古帝國首都圈大都,而大都正是明清北京首都圈建設的雛型、連同始創天津港、重修大運河,都是蒙古人治下的事。

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明朝鄭和下西洋事跡,正是繼承蒙古人與波斯商人的海上絲路,鄭和本人是穆斯林,祖輩來自中亞。當年泉州的開創與繁盛,與眾多「回民」今天散落中國各地,都是始自當年的海上絲綢之路。

來自波斯的青花瓷鈷藍色顏料

當年行銷全世界,歐洲人視之為瑰寶的中國青花瓷器,也是在蒙古一朝發揚光大。中國瓷器,沒有塗上圖案的傳統,那是波斯與阿拉伯人喜愛幾何線條紋飾,至今在清真寺牆壁上常見;青花瓷青料的鈷藍礦物中國也沒有,乃來自中亞波斯波斯人因當地土質所限,只能作相對粗糙的陶器瓷器工藝要靠中華傳統;而深藍與白則是蒙古人的品味,也是他們建立的全球化物流網絡,令青花瓷器產業化,變成行銷全球的高級商品。

曾幾何時,很多中國人到倫敦大英博物館,抱住一個「看看他們偷了中國的什麼東西」,見到的最矚目的中國展品,是精美的瓷器,那些東西都不是偷搶回來,是有錢人真金白銀買回來的奢侈品,也是多得蒙古人建立的貿易網絡。

伊朗古鎮 Yazd,那些年,這裡是絲路的中心點

那為什麼史書形容蒙古人,多是粗鄙、暴戾?杉山正明說,那是因為蒙古人不重視科舉,文學素養不被視為官僚選拔標準,後世漢族文人寫歷史時心生怨恨。杉山正明認為,終明朝一代,蒙古政權的批判不強烈,後世對蒙古的惡劣評價是清代確立,因為清朝極度厭惡被中國士大夫及讀書人叫作「夷」,興文字獄,文人遂借古諷今,指元罵清,蒙古人的批判,源於清朝文字獄的反動。文人也不要忘記,明朝的版圖,乃繼承蒙古人而得,蒙古人的敗部退守北方,幾百年後,皇太極建立清朝,實際上是滿蒙聯合政權

杉山正明認為,世上不同民族,載蒙古人殺戮、破壞、掠奪、粗鄙,多言過其實,很多「大虐殺」幾乎都未經證實;基於保存實力的戰略考慮,蒙古人多數圍城,很少明刀明槍實戰,例如攻陷襄陽到南宋滅亡,實際戰爭不算多杉山正明形容蒙古「不幸」,建立的國家跨疆域跨種族、跨語言,不容易理解他們做過什麼沒做過什麼,加上遊牧國家民族,本質上不易留下固定居所與建造物,歷史不易復原,而且多是由定居的農耕民族相對的「文明世界」所書寫建構。

杉山正明的蒙古史觀,有論者認為很多華人史家亦抱相似觀點,不算新穎;亦有論者認為一些論述證據未夠確鑿,例如蒙古人是否如此包容務實、忽必烈是否有「第二次創業」的周詳宏圖,亦抱有疑問。但以這種宏觀亞洲視野重塑蒙古人的事迹,無疑一新耳目。

明白了沒有什麼是自古以來,明白了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才會對少數民族多一分尊重與謙卑、對歷史多一分溫情與敬意。

***   ***   ***

參考資料:

杉山正明所著之:《顛覆世界史的蒙古》、《忽必烈的挑戰》、《疾馳的草征服者》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專欄〈無名字荒野〉)

相關文章:

大洪水與大一統

鄭和與哥倫布的歷史沙石

水炮藍與回回青

西部奇觀:挖出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