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8, 2018

觀潮起潮落 聽地球呼吸:香港五個連島沙洲

大嶼山雞翼角連島沙洲

台灣澎湖有個景點叫「摩西分海」,名字改得吸引,其實就是一個連島沙洲。政府網站上預告潮汐漲退時間,每當退潮,茫茫大海會露出一條走道,連接看似遙不可及的海心孤島,人們可「蹈海」到彼岸,加點想像力,就是「摩西過紅海」了。

澎湖「摩西分海」

看準潮水漲退時間,大約半小時不夠,沙洲完全露出水面,摩西分海奇蹟日日有。
連島沙洲,香港也有,在橋咀島、在馬屎洲、在鴨脷排,無花俏的名字,無遊客一站式網站介紹交通預告潮汐;也好,自己潮汐自己查,細看日月交替海潮漲退的規律,你好像會明白了一些什麼。

香港西貢橋咀島連島沙洲

橋咀島連島沙洲,潮水水位低於1.4米,較易步行過沙洲,西貢碼頭有頻密街渡直達
大埔吐露港馬屎洲連島沙洲,可由三門仔步行前往,並參觀地質公園,水位若非天文大漲潮,都能行過,適合一家大細。
印洲塘筆架洲,連接吉澳的連島沙洲

此處水清沙幼,但位置偏遠,須租船前往

印洲塘筆架洲
鴨脷排連島沙洲,可從鴨脷洲南跨過玉桂山前往,但注意玉桂山甚陡峭,沙石路鬆散難行,曾多次出事。
鴨脷排及連島沙洲亦可循玉桂山西南側岸邊綑邊前往,但山路崎嶇,雖然有有心人鋪設索道與獨木橋,但仍然驚險,不擅攀爬,畏高或畏水者,切勿走此路進。

往鴨脷排之綑邊路
香港最隱秘的連島沙洲,在港境「西極」、大嶼之西,名「雞翼角」。看地圖,小島距陸地甚遠,連島沙洲只於極大退潮時才出現。香港其他連島沙洲很容易去,一般非天文大潮時,有時濕濕腳就可以輕鬆走過,雞翼角連島沙洲卻是例外。

月前趁大退潮,看準時機,準備蹈海一闖孤伶伶的香港最西小島雞翼角,怎料潮水退得還不夠低,沙洲未露出,天文台預測最低潮水位0.7米,仍然水深及膝,加上水底有石塊,風大浪大,勉強「蹈海」才一登雞翼角。
 
當天潮水未夠低,只能踱海過雞翼角
沙洲盡處,滿布青苔的石塊將露未露,海面散落一片斜陽波光;遇上與世隔絕、隱於海底的美景,需要一點緣分。

聽分流的居民說,那連島沙洲很罕見,只會於夏季有幾天大退潮時,才會露面。

朋友好奇一問:潮汐高低和溫度季節有關嗎?

潮池 (攝影: Christina Chan)
最近讀過一本關於潮汐的書,作者   Hugh Aldersey-Williams 精通科學史,他認為人類對潮汐的認識,尤其於中世紀歐洲時期,大大落後於其他科學,原因是古希臘的學問先鋒,擅長觀測天文地理,卻出奇地毫不關心潮汐。

不關心自有原因,原來希臘所處的地中海,可視為一個巨型的內海,潮汐漲退幅度本已不大,加上潮水碰上陸地,來回激盪,規律較難捉摸;既然難以研究,又不影響航海安全,遂少人關心。直至中世紀遠洋航海主宰世界,多少場海戰,因為潮汐定生死,才開始有科學家認真研究潮汐規律。

影響潮汐的因素甚多,最直接是太陽與月亮的重力及方位,海岸線的形狀、海牀的高低、風向、氣壓都有影響;古代的海戰,若能洞悉潮汐規律,順潮而行,可加快行軍,或抄淺灘捷徑,出奇不意。小時候讀自然科,大家都知道當月亮、太陽與地球連成一直線,即大約初一與十五月圓時,引力最大,潮汐起落也最大;但那時總有不明白之處,地球面對月球一面的海水漲潮了,為何背着後月球一面的海水也會漲?

想像一個紥着馬尾辮跳芭蕾舞女孩,她在轉動時,馬尾辮也會揚起,這是由於離心力的關係。

至於為何只有夏季幾天,雞翼角的連島沙洲才會完全露面?那跟溫度季節無直接關係,其實四季都有大退潮日子,只是碰巧夏季有幾天在日間發生,遊人才容易看得到。

我對潮汐的興趣,源於要尋找隱世秘景,香港好些懾人海岸,隱於高崖峭壁後,平常日子難以攀爬;但你可以看準潮退時份,水位低下,自能避開驚濤駭浪,輕鬆走進無人之境,獨享壯麗美景。

潮水急漲急退一刻,留意腳邊水波,他們默默行軍,或進或退,你能看得到潮汐,觀照地球的呼吸。
(photo: 某攝影大師)

***   ***   ***

聽附近居民說,雞翼角連島沙洲,只會於夏季有幾天完全露出水面;翻查潮汐預報,果然在七月,只有幾天是日間大潮退,適合遊人蹈海。(留意,)

文末照例附上安全警示:走連島沙洲,記住查清楚潮汐水位預報,亦要留意一般天文大潮日子,水退水漲極快,連島沙洲出現後,再次水漲時可以很急,連島沙洲可能於十數分鐘內再被海水蓋過,遊人有可能被困水中央。雞翼角連島沙洲由於地處較偏僻,若出事求助困難,須帶備簡便澗水鞋蹈海,防水中石塊刮傷,估計大退潮水位低過0.4米,才能較安全及不濕身地走過。

參考資料:Hugh Aldersey-Williams: Tide, The Science and Lore of the Greatest Force on Earth.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合併圖片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