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0, 2022

三個月


三個月前,一個被清空被封喉的 newsroom

想寫些什麼,原來仍然未能寫些什麼。

寫作,有一種慣性、規律。

往日,有專欄與節目死線等著你,思路要快、觸覺要敏銳,更知道時日無多,只能全力衝刺,在最後的樂土,細味自由的最後一秒。

今天,我不怕病毒,寫字的風險才是無遠弗屆防不勝防。發表園地消失後,寫字沒多少人讀,成本高、效益低、動輒就「煽動」,更令人無話可說,踏入悠長假期,無痛收聲。

「煽動罪」本質上就是以言入罪,港大法律學院院長傅華伶在一篇論香港煽動罪法律條文前世今生的文章中,綜合學者所述,「煽動罪」是否應該存在,歸根究柢,是這個社會如何看待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如果一個社會,統治者自視或被視為至高無上、德昭日月、是人民的指路明燈,那麼公開批評統治者必然是錯,就算進諫都要必恭必敬;如果一個社會,視統治者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公眾才是老闆,人民只是下放權力給政府辦事,那就沒有所謂「煽動」,因為公眾的批評,只是要糾正自己僕人的錯誤。

*

「香港不會變好,理性的人應該要走。」

「你理性嗎?」

「我現在非常不理性。

***        ***        ***

相關文章:

回憶再襲擊

自由的苦楚

殉道

Sunday, March 27, 2022

睇新聞台有感


是的,我還會睇新聞台,就是「而家」新聞台。

早上,每每不幸見到那個時評節目。

其他的我就不說了,只談評論的話題本身。

例如前兩天,我聽到了的,是中醫治療新冠藥理、空難黑盒、俄烏戰爭分析。三個話題,都是由記者主持發問,一位評論人去評論,獨腳戲,這位仁兄真的博學多材,從中醫、黑盒到戰爭國際局勢,都有話可說。

我想那位評論人都不想的。

只是慨嘆,現在做評論節目,真的很難,確實找不到多少專家願意接受訪問或願意真心評論,因為甚麼都可以是國安法,甚麼都可以很敏感。

然後,現在做評論節目,真的很容易,訂一個話題,找一些資料,一個人講晒。

昨天早上,又看到這個台的新聞。

新聞導語第一句(大意):美國繼續打壓在美上市中資企業……

「打壓」。

先不談用「打壓」二字是否正確,不過千萬不要雙重標準,不要搬龍門。

如果這樣叫「打壓」,那麼以後請講「中國繼續打壓外國科網巨企在境內營運」、「政府繼續打壓香港公民組織」……

一個社會,就是如此走向衰落。

*

路過中上環,石階梯隱秘一角有這個「街招」。

這個訊息的字體與形態,可以形容是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嚴肅認真。

初看到,你會呆一呆,然後得啖笑,原來9 up

感覺有點熟悉,似每天打開電視看新聞所見之話術與偽裝。請提防那些正襟危坐、煞有介事、說話裝作權威,看似嚴肅的人。

***   ***   ***

相關文章:

係係係

 

 

 

Tuesday, March 8, 2022

回憶再襲擊

 


好久沒來了,是日,回到這家餐廳,想試試他們超級大逆市開的新店;一如既往,我又點了小店的招牌Carbonara。店長竟然認得我,奇怪,我無戴眼鏡、頭髮凌亂、而且戴上口罩,為什麼妳如此眼利?

店長問:你們如何了?

呆了一會,不知從何說起。

我說:各散東西吧……(下刪一千字)。

Carbonara端上來,我才記起,從未試過堂食這裡的Carbonara。店子在往日的辦公室旁,但我們中午從來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每次都是外賣,店長按門鈴親自送來,應該目睹無數次這幫人如何做新聞,我們邊吃邊趕稿邊改稿,沒有多少喘息的分秒。

那段日子,覺得這個Carbonara很貴,午餐要上百元,有時捨不得吃,但地道的醬汁與煮法令我想起在意大利旅行時吃過的風味,加上好像意大利人從來不會用的芝士脆片與大塊煙肉作配料,這裡的Carbonara一吃難忘。

煙肉是不是改用蜜餞了?但意大利麵的口感同往日一樣,味道的層次瞬間入侵味蕾,回憶再襲擊,眼前又模糊了一片。

記起那天,和他相約在這餐廳見面,他有事找我幫手,但因為新聞工作太忙,他只能偷空用五秒的時間走過來旁邊這餐廳一聚。他一貫地語速急逼,談他的新聞大計、遠景、具體運作,他的眼神或許疲累,但有火花有熱情,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計,都只是平實而理當如此的新聞。我們實在沒有什麼好談的,因為我一切都同意,因為我知道時間無多。

之後,我路過的時間多了,這裡是真正做新聞的地方,我重拾久違了的衝勁與初心,遇上了一群瘋癲的人。

然後,世界翻天覆地,Carbonara多了一分苦澀,那歲月無情、大志未竟的味道。

我把Carbonara吃得清光。店長盯著我說:單已埋。

***

相關文章:

自由的苦楚

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