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8, 2011

飲柚子蜜想起曾俊華


在佐敦鬧市,有一家台式小店很清靜,它曾參與締造珍珠奶茶的熱潮。服務員端上我點的柚子蜜茶,茶壼頗精緻,奶白色的陶瓷,幽雅的曲線。我提起茶壼,出乎意料地輕。

打開茶壼的蓋子一看,我的柚子蜜只有三分一滿,滿懷期望的心情,頓覺失落。斟在杯子裡,份量就是那麼的一小杯,為何要用大茶壼盛著?

每次端上茶來,顧客一提起茶壼已失望,見微知著,這食肆好歹有限。

為人處事,我常抱著一個很卑微的願望:失敗了不要緊,但不要為世間增添一分遺憾。

一如看一齣爛電影或一本悶小說,本來無一物,爛就是爛,無期望就無失望,當打發時間好了。怎料情節舖排引人入勝,暗線四伏,卻在毫無預警之下,故事突然完結,挑起了你的好奇與情緒,令你半懸空中,不上不下,正是為世間增添遺憾。又如一齣紀錄片,主持開首提出好幾個有趣的問題,半小時下來,看呀看呀,怎麼問題還未解答?最後,原來答案是「拭目以待」,觀眾本來平靜的心境被挑起了一條根,泛起了痕癢的數圈漣漪,久久不能平伏,又無端為世間增添遺憾。

愛好政治化妝術的高官,為推銷政策,大吹大擂,曾司長又玩鬍鬚,又畫漫畫,落區諮詢,門面工夫做足,財政預算案最後仍是中了good ad kills bad products的魔咒,換來全城噓聲與顏面盡失的遺憾。

明明茶壼巨大,盈餘豐厚,為何吝嗇幾口飲料?

端來一個大茶壼,每人回贈六千元,但要你幾十年後才可以飲,又豈會不惹眾怒?

香港的財政儲備,以人均計,於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新加坡與瑞士,擁有豐厚彈藥,但派錢派出禍,世間罕見。

而這家愛用精美陶瓷大茶壼的小店,客人甚稀,如此小店,有本事令客人一提起茶壼已失望,看來敗象已呈,命不久矣。

*** *** ***

(小小後記)
幾天以後,情況改變了。小店知錯能改,我點柚子蜜,服務員竟大贈送,一壼滿滿的,再加送珍珠奶茶。你雖然高興,但會想,這小店是不是瘋了,老闆是否有病。現實世界更令人擔心:這群瘋子是管著我們的錢的。

為何政府大逆轉? 根據本人對擦鞋仔心理的研究,這是最大原因:
相關文章:革命的濫用、誤用與妙用

Friday, February 25, 2011

詛咒的三種面相

區家麟|絢麗荒涼    (《絢麗荒涼》逢星期五刊於《信報》)

學識豐富,或自以為學識豐富,以至妨礙平日的行事為人,在管理學的溝通技巧環節中,叫作「知識的詛咒」;國家資源豐足,經濟數據亮麗,掩飾深層矛盾,革命一觸即發,可從「資源的詛咒」角度去理解;當和諧成癮,容不下半點異議聲音,濫權枉法,追求表面安穩,且叫作「和諧的詛咒」。

蒙受「知識詛咒」的人,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為「寸爆型」,常見徵狀乃自以為是,目中無人,不聽人言,自封大師。這些知識豐富的人,往往話題深入,遣詞用句脫離普通人所能理解,專有名詞鋪天蓋地、數據洶湧如海嘯來襲。自己或許了解透徹,卻不能深入淺出,聽眾一頭霧水,結果枉廢心力,世界原地踏步。寸爆型人還要慨嘆時不我與,眾生皆蠢。

博覽群書難以取捨

一些人真正有料,卻誤以為多就是好,是為「口水型」。口水型人認為,一切資訊都非常重要,難分輕重、難以取捨,他誠意可嘉,但在演講或開會時,長篇累贅,枯燥乏味;博覽群書,但不能指出要點,無力引起共鳴。鐘聲響起,是散會時間,聽眾茫然若失。一切說了等如白說,浪費自己的光陰,也浪費別人時間,罪過罪過。

知識詛咒更嚴重者,乃「教父型」,他每開金口,以為旁人皆要洗耳恭聽。談話之時,或有真知綽見,但總是滔滔不絕、氣勢凌人;話題多為陳年威水史,用語最多為 「我」、「我當年」、「正是我」、「我我我我我」,旁人或竊笑、或被嚇窒、或冷眼旁觀,形成惡性循環,製造社交噩夢。教父型人落得神憎鬼厭,最後人人避之則吉。

平日談吐愛假大空的人,固易遭識者笑,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是中「知識詛咒」的高危一族。在國家層面,則有另一詛咒:資源豐足,反而成為發展障礙,政治學上,名之謂「資源的詛咒」。

滿地金銀資源詛咒

滿地金銀銅礦,石油天然氣取之不竭,誰人不想?觀乎「茉莉花革命」席捲之阿拉伯世界,都是石油蘊藏量豐富,大部分國家表面風光,實則不思進取,皇權管治百年未變,人人都是二世祖,貧富懸殊與階級矛盾嚴重,怒火一觸即發。雖然石油財富唾手可得,經濟數據惹人羨慕,但財富易被小圈子利益集團操控,錢權合流,自然不肯推動社會變革;貴重資源出口,又推高滙率,扼殺其他產業,更令國家經濟單一化。

對外,豐富資源又惹來各方勢力垂涎,若非伊拉克蘊藏豐富石油,布殊政府又豈會千方百計又哄又騙,都要出兵伊拉克,生靈塗炭?非洲大陸眾多最先被殖民之地,內戰長年不息之叢林,多是鑽礦金礦產地,流氓游擊隊一旦起義成功,國家的鑽石黃金寶庫盡成囊中物,嘗嘗財閥軍閥的滋味,人生難得幾何,本小利大,值博率高。坐擁豐足資源,不單養懶人,更會招來殺身之禍,正是資源的詛咒。

地大物博惡人崛起

反觀中國,金銀鑽礦欠奉,所謂「地大物博」,只是肥沃的水土;最大的資源,是任勞任怨任剝削的順民與廉價勞工,「和諧」就成為了管理好此等重要資源的手段。

因「和諧」之名,監控資訊,「埃及」與「茉莉花」晉身最新敏感詞,掩飾、隱瞞、蒙蔽成為國策;又因和諧維穩之名,惡人崛起,當街圍毆異見者,暗地抄家軟禁;為堵悠悠眾口,鼓勵逸樂享受,只追求經濟發展,以錢財堆砌和諧,吃飯權滿足後,接下來是吃更多飯,魚翅Lafite送飯。

反對者消失,順從者飽食,無奈者噤聲,社會就和諧了。和諧之動人,在於其文化根源,說出來好像理所當然。但不要忘記,孔子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當今之 「同」,正是表面趨同,小人當道;有權勢者橫行無忌,有正義感的人含冤受屈;人人虛情假意,真話不敢說,假貨隨便賣。真假不辨,富得只剩下錢;道德淪喪,「和諧」變作糖衣詛咒。

一如老子所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要把忠孝仁義掛在口邊,正是大道不彰的昏亂時代;當天安門廣場祭出孔子像,和諧的詛咒端坐國家中心,大事不妙。

2008京奧期間的一幅街頭廣告,看得心寒

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笑笑小樓盤廣告

看這個樓盤廣告,我笑到咔咔聲,但很多同學不明白有什麼好笑。

可能是我心情大好,或是對地產商有點特殊看法吧。


笑位一:一開始旁述hermitage名字時,刻意強調尾音中的täzh’~~~,強化法式異鄉情調,täzh’~~~,太磁性,太誘惑了,怎能不笑,特別是,如果他想用正宗法語嚇人,應讀er-mi-täzh’,沒有 ‘h’ 音吧。

笑位二:全片反覆強調「羅曼洛夫」皇朝格調,推崇歐式浪漫,但從沒提過來自「俄羅斯」,明白,本地某些人對「歐式浪漫」有偏愛,故主題雖然是俄羅斯聖彼德堡的建築藍本與設計特色,但「俄羅斯」在一般人感覺中,不夠歐洲,絕口不提,掩飾得很有技巧。

笑位三:語言乏味,什麼都是「世界級」,旁白中多次出現,如「世界級」建築大師、「國際級」交通樞紐、立於「世界水銀燈」下、「全球頂尖」的維港海濱,夠了。

笑位四:廣告總是避重就輕,當然從沒提到樓盤位置,其實附近就是大角咀舊樓;廣告謂鄰近旺角與奧運站,換個角度看,其實代表在兩站中間;「西九龍核心黃金圈」之說,似是創作,恕我孤陋寡聞,從未聽過。

笑位五:明明是廣東話版,但多番援引英文標題,並煞有介事以英文唸出,‘the Golden Circle’, ‘Palace in the City’等,捕捉大家的崇洋心理,以「英文字」加強尊貴、高尚、舶來品之形象,有點太刻意了吧。

不好笑嗎,那麼以下的更不好笑。

全段廣告片一個很重要的特徵,乃完全沒有人味,沒有住客,甚至完全沒一個「人」。片中意象與主題,均與「人」無尤,它從不打算宣揚這是「安樂窩」、「家庭樂」、一個「理想生活地方」。

廣告片的整體敍事手法,告訴你「法式」就是「浪漫」;「歐洲」總是「貴氣」;「皇家」必屬「珍品」;從蘇富比拍賣得來的東西,就是「珍寶」及應放於民居裡供奉。「世界級」的話語,亦隱含「頂尖」是目標、「國際級」就是榮耀,而未有過問內容;所謂「世界級」的東西,全屬「建築」、「硬件」、「交通樞紐」,不提文化與其軟件,甚至不提這是人住的地方,發展就是硬道理,樓是要來炒,明哂。

這是艾瑞克的功課的一小部分,多謝大家收看。

(課堂習作之三)
課堂習作之一:地攤驚奇
之二:閉眼觀察

Sunday, February 20, 2011

中國式求雨舞


(原文2月18日刊於《經濟日報》國是港事)

由古人蒙昩初開,巫師祭天地鬼神,篝火閃爍間跳舞求降甘霖;到皇權時代降臨,天子同樣祭天求雨,祈求五穀豐登,水源從來是民族盛衰的關鍵,求雨則是塑造政權威望的主要元素。在提倡科學發展觀的年代,中國式的求雨舞,披上科學的外衣,繼續成為權力的圖騰、「人定勝天」的實例。

華北一場遲來的初雪,各地的「人影辦」迅即登場,宣稱人工增雪「對旱情有較大緩解」。「人影辦」正是各省市紛紛設立之「人為影響天氣辦公室」簡稱。近年冬季,總有旱情,冷鋒南下,由北京至天津至河南多個省市,紛紛宣布「人工增雨成功」,幾成定例。

中國缺水,正全國大範圍實施人工增雨,官方話語中,叫「空中雲水資源」,氣象學家稱這是「直接可以開發的水資源」。 2011年中央第一號文件,主題乃加快水利建設保障農業生產,當中提到,要加強開發空中雲水資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份研究報告指,人工增雨的其一「好處」,乃「政治上具吸引力」。一如古人祭天求雨,人工增雨也是形象工程。我們要搞清楚,並非「人工降雨」,只是「增雨」,原理乃以火箭或飛機,把催化劑灑進雲層,讓本來就存在的水氣,凝結成較重的雨水,落到地上。

科學界參考過長期數據,人工增雨確能於某種雲層裡增加些少雨量,但爭議也在於無從估計成效。增雨的前提是「本來有條件落雨」,才能「增雨」,每次預測雨水快來,即進行人工增雨;下雨以後,就歸功於新技術,彰顯政府「大有為」,實際上,天本來就準備下雨。

很多人又忽略了一個反效果:人工雨落下,空氣中的水氣自然減少,氣流會較乾燥,在「下風」地區,雨量會減少,出現人為的「無雨區」(rain shadow)。六十周年國慶閱兵前,北京突然放晴,就是於北京郊區「上風位」人工增雨的結果。天底下沒有免費午餐,空氣中的水份不會無故增加,某處人工增雨,別的地方就可能減雨。換一個角度看,人工增雨措施,豈非各省以新科技向天「搶水」?

於世界各地,人工增雨多用於久旱之時,政府嘗試控制雨水落進枯乾的森林裡,不求解決水荒,只望濕潤一下,防範森林大火造成乾旱的惡性循環;或於冬季運動會不夠雪時人工增雪。全國範圍長期人工增雨,中國獨步全球,以後我們看到「成功實施人工增雨」的新聞時,宜多加幾分警惕,多生幾個問號。

Friday, February 18, 2011

阿珍阿蓉看不見的香港

區家麟|絢麗荒涼    (《絢麗荒涼》逢星期五刊於《信報》)

內地「香港遊」旅行團,看到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同胞們例牌上山頂,到此一遊拍張維港全景,對不起,放眼盡是淒美「煙霞」,你看不見真實的維港;遊主題公園,在夢幻世界轉個圈,在海洋世界看大魚,你滿懷歡喜但發現行程緊迫只得三小時,未曾真箇已夠鐘,抓緊時間購物去;香港是購物天堂,導遊帶大家買「名牌首飾」,但不好意思,天堂不在土瓜灣的工廠大廈;香港的地標與人板,只有灣仔金紫荊與阿珍阿蓉等刀手劍客?其實香港不是金紫荊,香港人也不是武林高手。

什麼是香港?

遊客不應只投訴買到假貨,這些「香港遊」都貨不對辦。他們參加了香港遊,但根本沒有遊過真正的香港,請到消委會一併投訴。

什麼是香港?哪裏才是香港?

商場逛悶了,旅客可考慮墳場。要往各大墳場考究香港名人墓碑的碑文與符碼,也許太過沉重,不過有位台灣朋友在清明節到香港旅遊,竟想起要參觀掃墓。最叫他佩服的,是香港人的紙紮創意,拜山路上,子孫為先人準備的車、樓、侍婢,他說在台灣甚少見;當他見到紙紮金條、麻將牌、錄影機、八達通、地府通用的 iPad、LV手袋和紙紮雲吞麵時,他看到了創意和中國文化在香港的活力。

初到香港的內地與台灣朋友,常會緊張兮兮地問我:「你什麼時候陪我到旺角和砵蘭街?那裏的黑社會是否好危險?」

全球華人都中了香港警匪片的毒,以為香港黑幫橫行、治安敗壞、滿街械鬥。朝思暮想的殺戮戰場怎能不去?親臨廟街砵蘭街,你才能明白,法治之下,黑幫與警察甚有默契,各得其所,共建和諧社會。黑社會絕少刀光劍影,可能比阿珍阿蓉溫柔。不須擔心治安,香港獲評為全國最安全城市,並非浪得虛名。

中環鬧市令人亢奮

美國朋友到訪,香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幕,竟然是中環鬧市。路旁等過馬路的一瞬間,太多事情一起發生,令人亢奮:人們在聽歌在打電話在打情罵俏在速遞送貨;急步趕路的白領麗人旁是推着紙皮鐵罐的拾荒老人和默默彎腰的擦鞋匠;滿目高樓有尖頂的有三角的有砌積木似的有幾何圖案的,每幢都在向你眼球爭寵;古老電車忽爾搖晃着在你眼前飄過,眾生在每個窗戶中探首外望。當行人綠燈亮起,全人類在起跑線一同彈出,步韻匆匆亂中有序;綠燈的噠噠噠噠過路提示聲電車走過的叮叮聲電視大屏幕的新聞旁白聲街頭賣藝人的笛聲二胡聲還有巴士貨車的引擎聲,把大都會的瘋狂推到極致。

令人窒息的一幕,美國朋友為此寫了一篇八百字沒有標點的日記,也激發起迹近麻木的我,要重新感覺香港。

淺水灣是「香港遊」的永恆景點,有什麼好玩?遊淺水灣的原因是它鄰近海洋公園,順道一遊,好節省交通路程,刀手們才有時間發揮本領。要郊遊,應考慮大澳漁村,那裏的花膠與蝦醬貨真價實,海裏的中華白海豚是真的,凌亂無章的水道棚屋也是真的,鹽田改造的濕地也逐漸成形。內地旅客或會問,漁村還見得少嗎?現實是,內地的古鎮小村,都過度開發成「文化旅遊熱點」,增設大廣場、步行街與電動小火車,令人倒胃,真正樸實的小村?算了吧。

寶蓮寺一日遊

乘坐「昂坪衫碌拎」到寶蓮寺,也是不錯的體驗。雖然寶蓮寺緊追內地發展的硬道理,新建牌樓大廣場,但畢竟拜佛上香還不須付費,鳳凰山山腰開闊處,有饒老墨寶心經簡林,置身其中,左一句「諸法空相」、右一句「五蘊皆空」,當頭棒喝,提醒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珠寶首飾,亦復如是,你會有堅強的信念,笑對阿珍阿蓉的霸氣。

內地朋友,為什麼要參加香港團?如非同行者有老弱傷殘,行動不便,還是自由行吧。長居香港的內地朋友,對這小地方的普遍評價是:有自由開放的空氣,社會較公平、守規矩。在土瓜灣的工廠大廈困獸鬥、與阿珍阿蓉困在旅遊巴上為消費多少而糾纏,無可能感受到香港的真正氣息。

香港如何自由開放?小島上一宗惡導遊與惡旅客推撞,成為中央電視台的所謂旅遊醜聞,全國各地嚴重十二萬倍的各式貪污、欺壓、有法不依,在央視新聞裏絕無僅有,甚至無影無蹤,就是明證。

相關文章
有位外國朋友,如此遊香港:
朋友的朋友

Thursday, February 17, 2011

輪流轉

新年,是親友聚首的日子,有些面孔多年不見,一見嚇人。

有位朋友,十多年前,找到了「百分百的女孩」,欣喜若狂,她面龐標致,清純可愛;今天再碰面,她漲了五個碼,成為三個孩子的媽媽,中年發福,本是平常事,不應嘆息,令人深刻慨嘆的是,丈夫人前人後,不斷稱呼妻子「大肥婆」,神色不屑,可不是打情罵悄。

又有鄉間親戚,三十多年前偷渡來香港,寄人籬下,身上只有一個小飯煲。今天再見,是內地工廠的大老闆,做實業致富,繼而炒股炒樓,有名車代步,子女讀國際學校,苦盡甘來,現在準備退休。

還有不少消失了的面孔,有些據說風光一時,但最後生意失敗,無面目見鄉紳父老;有些則離婚了,不能面對親友掛著問號的眼光,不知如何解釋今天的處境,只好自絕於新年團拜。

與老人家打麻將,她每一鋪都搞不清,叠牌究竟是十三隻還是十七隻,每次摸牌,時間都在她手上停頓;團年飯上,她突然沉默不語,紅了眼睛,因為她想不起眼前的親人,究竟是誰。

從年少反叛、成家立室、到兒女成群、為口奔馳、最終安頓下來,享幾年清福,然後進入打麻將連筒索萬都分不清的階段。

哭哭笑笑,離離合合,來來去去。新年啊,就是看到這些。

Tuesday, February 15, 2011

吃屎的理由

ok,這篇文章是幾年前在史丹福的時候寫的。最近讀一些學術文章,偶爾有吃屎的感覺,於是想起了這篇。

這是從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入門課聽到的故事。

細菌學的教授說,很多病人長期腹瀉,藥石無靈,醫生們會使出殺手鐧:給病人吃屎。

西方醫學,愛以點對點方式殺敵,抗生素越開越重。教授說,現時很多抗生素能殺死不同種類的細菌,但也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醫生常發現,他們處方抗生素給一些病人吃後,病人往往長期肚瀉不停。他們的病患本與腸胃無關,醫生發現,原來抗生素太強勁,把腸胃中很多益菌都殺掉了,惡菌喜見競爭對手死光,腸胃中的食物沒菌爭,自能瘋狂繁殖,造成長期腹瀉;又或益菌被殺得七七八八,也會影響消化。

教授說,健康的人腸胃中有很多細菌,你的糞便中,固體部分的八成重量是細菌或細菌屍體。抗生素容易導致腸道細菌生態失衡,缺乏益菌,常令腸胃出毛病。於是問題來了,如何為腸道補充那些種類眾多的益菌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來健康的人的糞便,在不告訴病人的情況下請他就餐。糞便內含有合乎天然比例的各種益菌,往往有神奇功效。但教授也強調,糞便不能隨便吃,一般而言,他們會找病人的近親「捐贈」,因為一起生活時間長,飲食習慣與體內細菌的成份應較類同,糞便須經過處理,放置膠囊內,外形與一般藥物無異。

教授最後說,吃屎療法要專人指導,各位朋友切勿模仿!

各位醫學界朋友,如此療法會否發生在香港?我想,美國也不會多吧。

Sunday, February 13, 2011

情人節與鵝

鵝從何而來?原來是人們馴化了的雁。世界各地民族,把不同品種的雁馴化,成為家禽,進入人們的肚子裡。在香港,我們一般認識的是鹵水鵝片與深井燒肥鵝。馴養以後,雁變白了,變胖了,肥油夠香,不過,有一個雁故
事,很應節。

話說近千年以前,元好問赴試,路上遇捕雁人,得知一事。捕雁人謂,活捉了一隻雁,但其同伴不忍離去,最後竟撼地而死。元好問遂作《摸魚兒》: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深情如許,再加楊過與小龍女的故事,傳誦至今。

雁的浪漫故事,用生物學解釋,也許有點煞風景。大雁是群體動物,它們在天地間拍翼遠航,組成不同的陣勢,為了減輕迎風的阻力,V型的飛行編隊裡,雁輪流作先鋒,節省體力,甚有默契,長途遷徙的旅程中,群體合作很重要,養成雁群的凝聚力。鄉間不少捕雁人,正是看穿了大雁的個性,以捕獲的大雁作餌,引誘大雁的同伴自投羅網。

大部分雁是一夫一妻制的,以後在海邊看夕陽,遇上雁群列隊飛翔;或在深井吃燒鵝,沾得滿嘴肥油時,我應該會記起大雁的故事,問一句情為何物。

張靚穎的《天下無雙》,內地《神鵰俠侶》主題曲:

「穿越紅塵的悲歡惆悵,和你貼心的流浪……」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煙雨灕江小故事


區家麟|絢麗荒涼    (《絢麗荒涼》逢星期五刊於《信報》)


時事雜誌或風光圖集裡,你一定見過這幅圖片:桂林的晨曦,煙雨灕江,漁夫在竹筏上,頭戴斗笠,身披簑衣,竹筏點著一盞漁燈,幾頭漁鷹在張望。

我每次見到這相片,就會「咔」一聲笑出來。

那天,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參加了「攝影團」往灕江。凌晨四時,我們摸黑啟航,船程一小時,「攝影指導」說「拍漁夫去」,卻發現漁夫坐在我身旁,竹筏綁在電動船邊,幾頭漁鷹就在眼前,主角、配角與道具,一同出發。

天邊微明之際,到達拍攝地點,漁夫演員熟練地把竹筏放到江裡,點起漁燈,幾頭漁鷹自動走到竹筏四分三處構圖甚美的位置。漁夫穿起簑衣戴上斗笠,熟練地把竹筏划到江心,半舉著槳,就此站好。

清晨時分,岸邊有大約五十名遊客,不同的內地攝影團,都聚在此處取景,高聲呼叫:「挪一下!靠左一點!」「不要動!」「槳不要碰到水!破壞了水面的寧靜啊!」靜謐的灕江,人們在叫囂。隨團指導的「國家級攝影師」,開始講解此景構圖特點:水平面在黃金比例分割處,江面平靜才謂美,漁燈之設則是畫龍點睛,幽藍之中一點黃,用以聚焦點題……

我從不幻想灕江樸素如昔,也竟天真得沒想過是如此公式化。大夥兒的遊興,就是複製一種情調、複製一張相片,一式一樣,樂此不疲。

跟隨攝影發燒友遊廣西,全程密雲微雨。每天黎明之前,摸黑登臨日出觀景點,都會碰到全身貴重攝影器材的發燒友,一字排開在等,只要密雲之間天色稍為放光,發燒友們立即歡呼。我不甚明白,這絲微弱光線,不夠拍一張像樣的照片吧。

在旁的內地影友解釋,一絲日光很重要,因為它勾劃出光暗的線條,用軟件改相才容易,有一絲光之後,可加強光暗對比,山嶺光影調色也較有根據,甚至能配上以往曾拍過的黎明彩霞。意猶未盡的話,可以在空虛的灕江裡加一條木筏、加一盞漁燈,適隨尊便。


路上遇到的攝影發燒友,其中有些令人看得傻了眼。他們拍照不經思索,隨手拿起價值五、六萬元的相機與鏡頭,一路說話一路按快門、東歪西倒又按快門。難道真是天生攝影家,信手拈來都是佳作?怎料一看,卻真的是東歪西倒、構圖平庸。眾人面露疑惑,他隨即解釋說:「現在攝影,首先要拍下來,以後好辦事。」

他說,現在數碼相機像數大,隨意剪裁,仍能保持高畫質,所以最重要是「先把東西拍下來」,以後,明暗、線條、背景、甚至主題本身,都可以用軟件剪裁「改良」。「現在一張相片是否漂亮,改相佔了六七成功力。」他說,追求的是美感,又不是新聞攝影,不用介懷真假。

我在旁聽著,自覺思想守舊,追不上時代洪流。改就改吧,反正世道紛亂,真假對錯誰分。連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播出空軍演練擊落訓練機的片段,原來是直接從電影《壯志凌雲》「借用」過來。抄襲、複製、造假,面不改容,甚至自吹自擂,這就是中國式的創意。

登山攝影,也是進行田野考察的好機會。古人留下廢物坑,是考古學家的寶藏,它埋藏著人們生活的真實一面;看內地偏僻風景點的垃圾堆,也能窺探攝影發燒友的喜好與修養。

這裡是灕江畔一杳無人迹的山頂,沒人清理垃圾;山路難行,登臨此處的都是攝影愛好者。滿地垃圾堆積,數量最多的是飲料包裝盒與塑膠瓶,當中有獨特之遺物,乃攝影膠卷筒與包裝紙,標明是專業用的高感光度膠卷。遺下這些物件的人,想必是對攝影有執著、兼飽食無憂之士。石堆邊,發現紅酒瓶,乃法國貨,攝影發燒友觀日出飲紅酒,閒情逸緻超英趕美;他們嚮往山水美景,盼望留住美好一刻,隨手拋棄垃圾時,則心安理得。

用心考察之際,旁邊傳來咔吐一聲,一口濃痰飛劍準確地擊中石隙,施放者滿意地笑了笑,繼續俯首在相機觀景器裡捕捉日出美景。

他們都是中國的新興貴族,有錢、有餘暇、有雅興,遊遍名山大川,在世界各地,留下中國人的足印。中國政府大灑金錢在美國大賣國家形象廣告,展示中國名人的微笑與謙恭,真係搵鬼信。

相關文章:
還有一個旅遊故事:佛指舍利的盛世驚愕

Wednesday, February 9, 2011

煎藥


如果你遇上一個好中醫,中醫藥是醫治長期病患的其中一個好選擇,不過,每天持之以恆依時煎藥,是最難的一關。

醫師說,那些中藥成藥,不能針對病人體質與四時氣候,根本不入流,不能吃。

醫師說,那些把中藥打成藥粉沖水的現代科技,成效存疑。

醫師又說,那些用機器預先把藥煎好,回家慢慢享用的新方法,藥湯不夠新鮮,影響藥效,還是抓中藥回家自己煎吧。

買了會自動熄火的電中藥煲,免除「看火」之煩惱,怎料中醫師又說,電煲火力不夠猛,煎藥時間太長,又影響藥效,還是用傳統的藥煲煎藥才是正道。

每天煎藥,是惱人的過程。首先要清潔藥煲內的藥渣,加水加藥加薑,然後守望著爐火,抓緊將沸未沸的一刻,趕忙用文火繼續煎煮;藥方說煎四十五分鐘、煮成八分滿,如何令火候準繩,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有時事忙不察,火太猛煎乾水,白費工夫;有時火太弱,又要密切監察,適當時候加「後下」之藥。一碗藥端出來,簡直是一門藝術了。

直到最近,買了一個可以調校時間的電爐,才較能掌握火候,終於心理平衡了一點。

請教醫師,這病需吃藥多久?醫師說:「你這個三十年的長期病患,若三年痊癒,已便宜了你。」聽起來真的很有道理。

相關文章:
阿婆的智慧

Tuesday, February 8, 2011

阿婆的智慧


家裡的中醫,每見朋友喝冷飲,總是苦口婆心講道理,多數無人理會。這番說話,我大概聽了80次,現筆錄如下,信不信由你。

小時候,沒有品種繁多的汽水和凍飲。炎炎夏日,小孩子的消暑佳品,是自製的冰粒和一樽樽的冰凍白開水。每次回家大汗淋漓之際,老人家總嘮叨,說熱茶才解渴,小孩子不能喝太多冰水,會傷身體,大家當然不會理睬。

人屆中年,開始關心各種健康常識,偶然看書,說英國人曾進行一次公開試驗,在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的日子,提供中國熱茶和各種冷飲,任人暢飲,然後量度測試者的皮膚溫度。選冷飲者,體溫下降不到零點五度;而選熱茶者,體溫下降一至二度,並能維持較長時間。

解釋是︰熱茶促使汗孔打開,身體透過排汗散發體內熱量,達到全面降溫的效果,因此熱茶較解暑。

另一本書的作者更提出,運動後心臟過熱,需要流汗不斷散熱,這時若喝冷飲或進入冷氣房,身體局部低溫會造成大腦錯誤判斷,以為身體已經變涼,終止心臟的散熱工作,結果令心臟過熱而造成損傷,輕則出現中暑症狀,重則立即暈倒。

有朋友說完全明白,但堅持運動後喝冷飲,因為「過癮」,快感最重要。這個嘛,無話可說。

我贊同這個「理論」,有另一原因,乃基於蠻荒飲食法之根據──「冰凍飲料」是非常現代的產物,而我們的身體則是幾百萬年前,根據演化規律「設計」好的,人的身體演化,不及科技進步快,我們的身體,不可能適應「凍飲」這回事。

同理,我也對現今的「馬拉松熱」有保留。

請看:


Monday, February 7, 2011

每人都有一個價


爭產新聞一浪接一浪,前陣子風水師與女富豪的糾纏,雖然陰陽相隔,仍然在法庭親密上演,「情話」連綿,傳媒原文照錄,實屬幻海奇情、人間奇觀。故事告訴我們,為了百億家產,私密情事可以公諸於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

還記得,風水師與女富豪的故事,曾經在辦公室茶水間,掀起道德倫理社會公義與財富再分配的深刻反思,有人問:

「如果女富豪給你二十億,你是否願意和她發展親密關係?」

壯漢甲想也不想:「嘩,當然願意,二億我都願意,我必定會得到老婆的全力支持及鼓勵,作為子女日後的書簿費。」

路過斟咖啡的美女乙加入話題:「五千萬我都可以,足夠供養父母,消滅好多煩惱,不用省吃儉用買胭脂水粉。」

在鋅盆旁清洗午餐盒的書生丙則有點猶豫,良久不能道出答案,壯漢甲有點不屑:「不是吧!還要想?」書生丙最後道:「要看看是哪位女富豪再決定。」

路過的一位筋肉人大隻佬忍不住搭訕:「多講無謂,男富豪我都願意!」

一直在旁,道貌岸然的聖人丁也在沉思,最後搖頭嘆息:「唉,道德淪亡啊。」頓了一頓,他繼續說:「不過,我都願意。試想想,二十億啊?可以拿去做善事,幫助弱勢社群,捐去四川災區,為上萬人裝義肢,建一千間希望小學。普渡眾生,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何樂而不為?」

據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價,總有個價錢,能令你放棄原則、不顧道德、不顧顏面,什麼都肯做。

Saturday, February 5, 2011

對不起,你被出賣了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國是港事)

商品消費的年代,大家一定碰過推銷員。賣奶粉的推銷員,會在口袋裡掏出一罐奶粉,吹噓孩子吃過以後,會健康精靈聰明伶俐;推銷纖體課程的,則會掏出新舊照片,展示美好身段與癡肥的分別,還會告訴你豐胸是女人的幸福;推銷保險或投資產品的,則會掏出公司過往的投資回報記錄,企圖說服你,你下半生的美好將來,全賴於把積蓄都交到他們手上。

那麼,免費電視台與免費報章的推銷員,他口袋裡要推銷的商品,又是什麼?

大家甚少會遇到這種推銷員,因為這類傳媒的主要賺錢方式是賣廣告時段,他們推銷的對象,是廣告公司與商品客戶。電視台推銷廣告時段,向客戶展示什麼?節目不重要,他們會掏出一部電腦,電腦裡,是觀眾群的詳細資料,他們的年齡、階層、喜好、觀看時段,才是廣告商最關心的。

你、我、整個觀眾群,都是電視台向廣告商推銷的商品,廣告商付錢購買的,正是某個時段的觀眾群。

最近亞洲電視出怪招,另起爐灶,以新穎方式調查收視,得出「有七成觀眾收看亞視」的結論。計算方法原來是,兩星期內曾收看超過五分鐘就算作看過。廣告是電視台的財政命脈,亞視以統計方法「建立」觀眾群,或能受一時注目,但對廣告商而言,意義不大,因為這種調查方式,難以確定不同種類觀眾群的具體媒介使用習慣,廣告商不能肯定「商品」結構,自然不敢大手購買。

媒介把娛樂訊息、新聞資訊,包裝成可以行銷的商品。但美國傳播學者斯麥茲 (Dallas Smythe) 提出,「受眾」才是媒介最主要的商品,從受眾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 of audience) 的角度看,電視台的節目編排,目的乃製造觀眾群。兒童節目時段,製造了一群兒童觀眾,才能吸引玩具廣告商付錢;財經節目時段,凝聚了一群投資者觀眾;肥皂劇則凝聚師奶觀眾。觀眾資料經過數字化的包裝整理,成為電視台給廣告客戶度身訂造的「商品」。

對不起,安坐家中的觀眾們,你們都是商品。如果大家不甘於成為商品,請小心選擇節目,不要邊罵邊看,不要無意識地讓電視長開,不要在浪費自己時間後,更令自己成為媒介的生財工具。

Wednesday, February 2, 2011

求職面試:補遺

綜合各方經驗,寫了幾篇有關求職面試的文章,有些觀點由於篇幅、鋪排等關係,未能盡錄,現附上一些訪問原稿與後續討論,聊作補遺:

1. 為何要寫這些文章?
在以往的工作、教學、及與朋友談起,很多這些求職面試的反面教材。我一向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力甚佳者為數不少,但有時父母教師過份呵護,缺乏人情世故,他們較率性而為,性格真誠,有些則不修篇幅。文中所舉的例子,其實都是小節,只要注意一下,就能避免,減少面試見工時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可能。很多時見到學生們,明明品學甚佳,但往往因為這些小節而錯失工作機會,「好唔抵」,故連寫幾篇文章,希望大家注意。

撼頭埋牆,死要死得轟烈,不要死在這些枝微末節的小事上。


2. 還有那些是「必死無疑」的?

其實我在《你的求職信露出馬腳了》和《如何在見工時撼頭埋牆》二文中,已舉了很多例子,都屬於幾乎「必死無疑」之錯誤,以下是一些未提到的,但也常碰到:

--面試時遲到
--面試時缺乏基本常識的,有很多人會認為我於文中所舉的例子(如地名等)太苛刻,要求太高,但很多行業,如傳媒公關金融,一些基本資料是不能錯的,下屬犯錯,上級要揹鑊,後果比一般人想像嚴重,如果主管有選擇,一定不會選擇這些犯低級錯誤的求職者。
--有些人求職信亂寄,藥石亂投,竟而不知所聘請之職位是什麼
--到最後考官問應徵者有何問題,有些應徵者會說「無問題」,亦顯示應徵者無心做這份工,亦無好奇心,溝通能力低,印象分大打折扣

3. 有關電郵地址,是否要求太高?

很多電郵地址,用卡通人物、情人或明星的名字作電郵名。很多年輕人會認為,我就是喜歡,我不會為見一份工而以我的電郵名字作妥協。其實何須如此執著,新開一個電郵作見工用,很容易,把電郵forward到你原來的電郵,也很容易,不會對你有任何影響,如果這樣一個簡單動作,可以減少見工時一些可能的負面因素,何樂而不為?取錄以後,你大可用以前的電郵,我行我素,沒人管你。

4. 年輕人在學校及社會中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常識」,導致見工時出現問題?

我認為有些屬於溝通技巧的基本常識,如怎樣寫一封正常的求職信,按理家長老師提點一下就夠。問題是,一些性格,如太直率、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不懂設身處地從機構角度想問題、說話無分寸、情緒難以自控,則是長年以來家庭教育,及成長環境所造成。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當然,父母亦可能認為,他們也是為社會環境所逼,是「社會的錯」。但單就如何寫求職信、如何見工,都屬於具體問題,有辦法具體解決。

5. 年輕人求職前該如何裝備自己?

我相信相由心生,一個人的自信難以裝扮,一個人的知識不能死充,任何有些少經驗的主管都能輕易識穿。所以最重要是一早明白自己興趣及路向所在,對所應徵之工作真的有興趣,事前了解公司背景及工作職責所在,答題時答錯,也不能老羞成怒,要展露自己的好奇心與上進心。態度方面,首重誠懇,錯也要錯得誠懇,不能把責任推卸他人。

這幾篇文章所說的,都是一些最最最基本的態度。做得到,不代表面試就十拿九穩,還得看每個人的實力;做到了這些,最低限度不會於見你頭五秒鐘,就死得不明不白。這些只是基本態度,不是面試秘笈。

剛踏出社會,一個好的開始,可以鋪好未來的路。另一篇談「把握先機」的簡單道理

相關文章:

Tuesday, February 1, 2011

黃蓉.滅絕師太.Derrida

大學校園裡常聽到一個笑話。世上有三種性別:

1.
2.
3. 女博士

最近在一個學術研討會裡聽到,還有第四種性別:

4. 會與女博士談戀愛的人。

那算是好消息吧。

學歷差異,導致男女收入有別,經濟基礎決定支配關係,馬克思什麼時候都是對的。高學歷的女生,內地又有「白骨精」之說,即白領、骨幹、精英。女性高收入、高地位,令容易受傷的男人自尊心受損,關係難以維持。

「剩女」問題,還有一個更狠毒的比喻,則以金庸小說筆下的人物來形容:

1. 大學本科生是黃蓉 (青春可人,人見人愛,車見車載)
2. 碩士生是李莫愁 (開始冰冷寂寞,突然想起了「乾冰」的故事…)
3. 博士生是滅絕師太 (那是生人勿近,快要涅槃寂靜)
4. 博士後則是東方不敗 (也就是不男不女了)

笑話歸笑話,大家不要當真,請一笑置之,正如艾瑞克所講,不結婚、獨立自主,也可以是人生一大成就。

這些笑話,卻引伸了一個完全無關的問題:

喂,搞乜鬼,為何聽完學術研討會,我就只記得這些了?其他內容呢?

有的,有的,待我遲些慢慢說。

*** *** ***

一直以來,我對「文化研究」這回事,有點戒心,因為很多文章都高深莫測、或迷糊無謂,要了解箇中真意,首先要搞清楚當中究竟有沒有真意,甚至是,有沒有意思。

這個研究會,主題是「電視劇」。有朋友問:電視劇都是無無謂謂、低低能能,有什麼好研究?

我以前都有此疑問。不過,想深一層,電視劇與電視新聞,對文化的影響,哪個較大?

看看身邊朋友家人,不言而喻了。

不過,此等範疇的學術語言,都是虛無縹緲的。例如課堂裡讀有關後結構主義「大師」Derrida的文章,已經是其他人詮釋他理論的文章,仍是一頭霧水與汗水。

直到最後,作者Philip Smith在導讀裡如此形容:「Derrida的作品,幾乎不可能讀得明白,需要有人導讀。Jonathan Culler提供了這些材料,但仍然很難哽,祝你好運!」(Derrida’s works are almost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without the assistance of a guide. Jonathan Culler provides such a resource, but it will still be very tough going. Good luck!)

讀到這裡,心裡才有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