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2

隨意門



周榕榕說,在路上碰到「鑽石」,我也有「隨意門」。

訪問時聽她說到「鑽石」時,我就想起這篇。我相信,身邊有很多同樣想法的朋友,但平日不輕易講,也不需要講。 

  (原文收錄於《潮池》,反正《潮池》已賣光,也不會再版,share!)

***   ***   ***

想像你有叮噹法寶「意門」,門上有一個精緻的按鈕,當偶有困惱無助、惘然若失之時,只需輕力按按,隨意門打開,讓自己回到生命裡明亮無悔的一刻。

  那一刻,可以是某年深秋,踏破鐵鞋,登上雪嶺,極目蒼穹,看明淨碧空與延綿山嶽,一切只是天地間的微物。

  那一刻,也許是燭影浮光中,她的溫熱眼神,一切已成昨日,但兩雙溫煦的目光,已是萬古長空的不朽印記。

那一刻,是年少輕狂,騎著單車呼嘯亂闖,讓急風撲面,無懼死生,忽爾猛然醒悟,洞悉世間的美麗與哀愁。

那一刻,也許是在地球的另一端,踏過古道,登臨廢墟,看逝水風華,時間洪流寂寂流淌,一切如夢露泡影。

一剎閃念,當頭棒喝,然一悟非永悟,每有傷春悲秋,按一下意門的神奇按鈕,回看生命中定格的時光,你已永遠擁有。

***   ***   ***

相關文章: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周榕榕:在路上



做人物專訪時,專訪一位做人物專訪的人,其實好怪。

周榕榕,就是那種天堂有路你不走,寫書也要改書名叫《死在路上也不錯》的人。

她高考4A,不讀全球金融、不讀工商管理,跑去唸新聞系;她熟悉考試高分伎倆,畢業後本來可以半力出擊做補習天王賺好多錢,阿媽一句「無出息」,她打消了念頭。

結果,阿媽驚佢會餓死,擔心了幾年。

她曾經為了追求安靜的生活,也為了省錢,歸隱廈門;曾經為了賺些生活費,在街頭擺地攤,和旁邊的婆仔爭飯食。

這個社會,定義「成功人士」,多是名成利就,有穩定生活,養尊處優一類。《七百萬人的先鋒》這節目,星期三下午錄音,我打電話約周榕榕訪問,她劈頭第一句:吓,我要返工喎。

這段日子,是她僅有為了賺錢生活,而乖乖打一份工的時間。

她旅行,沒很多錢,也當然不會跟團,到西藏,選擇地獄式旅程,從雲南踏單車到拉薩去。穿越三、四千米的高山深谷,風雪冰雹高山症,普通人走路也呼吸困難。


周榕榕說,踏單車,能面對自己,同自己對話,同自己身體對話,很累,但很清醒:「一個人上路,尤其是騎單車,你沒法跟別人分享,總不會有人一邊騎單車一邊喘氣,又可一邊跟你聊天吧,面對的人就只有自己,那刻最能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直到腳踝痠軟、雙膝疼痛、雙手疲倦,但頭腦卻很清醒。擁有這些感覺,任何時刻都取代不了,這可說是我旅程中的最大得着。」

騎著單車,爬山後落斜,是最舒服最快樂,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她曾經試過單車失控,幾乎掉下深谷;她曾經在路上俾狗追,咬車輪,她大叫;沒完沒了的上坡路,她曾經沮喪、軟弱。在路上,能感覺到自己,艱難的時候會見到真正的自己。

「在路上的那刻恍如一顆鑽石,當我不知將來的路怎樣走,感到迷茫時,只要回眸那一刻,想起那顆鑽石,便會提醒生存其實很簡單。不過,你必先得到這顆鑽石,找到這個不斷提醒自己的瞬間。」

我想,我明白,那一份圓滿的存在感,自己就是一切,也什麼都不是。某天茫然若失時,只需想起那一剎的平靜的觸動,已是永恆。

而我們生存所需的,一個背包已足夠揹起所有。

「在路上,你會發現身邊很多東西和價值觀不再重要,只要一個背包,就能背起你日常所需要的東西,為何你還需要整個衣櫃的衣服和電視機?對於生存來說,這些東西毫不重要。」

「四個字, 「率性而行」。我一直提醒自己,自己本性如何,就應該跟隨本性而行,我是個停不下來的人,自然走上一條比較艱難的路,所以選擇騎單車,包括職業上的選擇、生活上的方向等,一直跟隨自己本性。」

視錢財如糞土、率性而行、活出自己。

我想,這個世代、這個香港,以賺錢為志業的人,太多了。

周榕榕選的歌 

相關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12

大東北茂波對話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連日面對記者有關「新界東北發展」的問題,有這樣的對答。

記者:「這個計劃之前說過是可以促進深港融合的長遠計劃,何時開始變成不在考慮之列呢?是否聽到社會突然間反抗很大,才將這件事抹去,嘗試再上馬?

發展局局長:「其實在第三期的諮詢文件中,已經沒有你所說的深港融合的定位。整個規劃在整個發展之中,要經過三期的諮詢,三期諮詢之中都需要吸納大家的意見,所以我很希望大家聚焦於將新界東北發展成為香港人的新市鎮,如何可以最好地服務香港人的需要,從這個角度去想。」(摘自政府新聞處公告 )

吓,我係咪聽錯?我明明記得看過諮詢文件,整個規劃不少元素都北望深圳。沒有文件在手,為了搞清楚,上網找第三階段諮詢文件,找了有二十分鐘,原來真的找不到,最後在今天報章上才知悉有這個網站 (但個網站竟然在發展局網頁首頁不見蹤影。)

陳茂波說:沒有深港融合的定位。

但諮詢資料的大標題下,前言,第一段,開宗明義,清清楚楚:「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具有優越地理位置,能為促進港深兩地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機會。」

原本於此
而且諮詢文件中的規劃大綱草圖,發展區北部,都預留土地。一些地區,標明是用作支援河套特別地區。

前後矛盾,政府如何解釋?暫時還未聽到。由於時間關係,謹代高官們進入語言偽術模式,提出無懈可擊的「解釋」:

A: 計劃為「港深兩地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機會」,不代表「深港融合」。促進兩地經濟發展,不代表「融合」,大家誤會了。

B: 沒有深港融合的「定位」:雖然有深港融合的「意圖」和「後果」,但我們沒有「定位」,沒有定位,沒有定位。

C: 那些預留土地確實同河套地區連接,但「支援河套地區」,不代表支援「深港融合」,因為河套地區是否用作「深港融合」,還未決定。

D: 不是「深港融合」,是「與珠三角融合」(!!),今天陳茂波電台節目如是說

政府條line,一如發展局在報章上的全版廣告:新發展區是「香港人的新市鎮」;要化解其自相矛盾,還是這個較好用:

E: 日後新發展區與內地經濟有任何「發展機會」,都是「最好地服務香港人的需要」,與「香港人的新市鎮」沒衝突。

林鄭哭訴,不明白香港人為何不信任政府,其實理由很簡單,前言不對後語,講一半唔講一半,叫人如何信你。劏房事件一役,茂波局長似乎沒有得到什麼教訓。

深港是否要「融合」,其實何謂「融合」,如何「融合」,誰能得益,一切都應該拿出來傾,而非閃縮逃避。如果要新市鎮有就業機會,更準備大幅增加公屋居屋數目,又不想重蹈天水圍悲情城市的覆轍,新發展區必定要有工商業活動;從地理位置而言,這些活動難免同跨境經濟有關。至於這些是「內地富豪後花園」或「雙非城」,其實只是定義與用字問題,就算你落閘放狗,都有人要湧來。「融合」這問題要談要解釋要厘清,實在不明白,高官這些閃縮言論,能達到什麼效果;政府繼續如此,如何能做成一件事?

上水鄉事委員會主席侯志強贊成計劃,他說:只要政府夠錢賠,祠堂都可以拆。

先生夠直率夠赤裸,有什麼事就拿出來談,不用轉彎抹角,最少比陳茂波好波。

***   ***   ***


(今天明報頭條,綜合四年前的發展規劃,至今時勢轉變所衍生的問題,頗為中肯。)
 

相關文章:



Friday, September 21, 2012

我們都是時空旅人



區家麟|絢麗荒涼    (本文21/9/2012 刊於《信報》)

有一次,在廣州過關,X光機驗行李後,一位身型健碩的中年女關員召喚我,要檢查。她戴好白手套,在我小背包裡,很有目的地找一本書。原來是查禁書。

看過封面後,她仔細逐頁翻開檢查,她當然找不到任何違禁東西,那本書,是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有什麼好查?不過,關員驗屍一樣的眼神、故作專業的潔淨白手套,意態噁心,侮辱書本。我鄙視一個戴著白手套要查書的政府。

書是神聖的。看看書架上的藏書,每一本,都能帶你時空漫遊,隨手一翻,你可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看阿波羅的神諭;轉瞬潛行到六百年前的南美看印卡文明與西班牙惡棍的奇異邂逅;又可在回歸前的香港冒出頭來,回憶那漸遭遺忘的一點一滴,思索香港人的由來。一本小說、一本自傳,又能帶你潛入他或她的心靈,同悲喜、同呼吸、同想像。書,就是叮噹的如意門,開啟一扇時空漫遊的窗;不需時光機,我們安坐家中,也可以當一個時空旅人。

我們試想像,沒有書本文字以前,古人如何認識眼前的世界?只能靠觀察,將先人積累的智慧,口耳相傳,歷史變成故事,故事化成詩歌,變作傳說,千秋萬代加鹽加醋,真真假假,糾纏不清。

文字與書本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最根本方式,我們能突破空間與時間的羈絆,跳出原始傳統社會的時空藩籬,走進別人的內心、探索遙遠的時與地。用大英博物館館長麥格雷戈的話:文字能讓我們換另一種方式存在 (They offer us the chance of other existences);也達到社會學家Lerner所說的「流動性倍增」(mobility multiplier) 之效果。印刷與通訊科技的發展,我們走得越來越遠,在時空任意流動,「存在」的可能不斷倍增,就在鍵盤上彈指一念之間。

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旅行只能讓我們認識一時一地,真正了解一個地方、一個人物,還是要讀書。捧著書,能穿梭時空,體驗別人的生命與思想,走進另一種存在。

現代人的幸福,正是可以安坐家中而遊歷中外古今。古人的一生所踏足之處,一般不會超過自己所住地一、二十公里;富裕的現代人,藉書本、資訊,穿梭時空;某天千帆過盡,身心疲累的時候,自能如《金剛經》所言,洞悉「鏡花水月夢中塵」,大隱隱於市,反璞歸真,活得如古人一樣純樸。

中大校長沈祖堯在大學開學禮上勉勵學生的話,確實令人感動,他請學生們,每月讀一本與主修科目無關的書、「一本讀完也不會拉高你的GPA數的書」。沈祖堯說:「甚麼書都去讀一讀,用甚麼語言寫的書都去讀一讀。你的生命會更豐盛。」

知識在握,無人知道何時有用,但一如喬布斯所言,你一生累積的每一點滴,終有一天,會連結起來。知識的原點,也會慢慢點連成線,線織成網,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筆者其中一個意想不到的讀書體驗,是《費馬最後定理》一書,這是一個有關「費馬最後定理」這百年數學謎題如何破解的故事。「數學」二字,一見嚇人,但作者鋪陳成偵探故事,與讀者一同解謎,穿插數學家的古怪傳奇,寫得趣味盎然,作者的敍事方式值得學習,但從沒想過直接有助工作-—本人往日是新聞紀錄片監製,香港的商營電視台又豈會拍攝數學家故事?

世事充滿巧合,這家電視台的主席叫邵逸夫,他年老時,仿傚諾貝爾獎,設立「邵逸夫獎」,結果,第二屆的「數學科學獎」得主,正是破解「費馬最後定理」的數學家,本人身為監製,自是得心應手,龍飛鳳舞,有願望成真的感覺。

更離奇是一位大學生的遭遇,她聽完我的介紹,找來《費馬最後定理》讀完,沒想過對生活有任何幫助。不久後,她補習的高中學生,突然拿出數學習作,問她「虛數」是什麼?她中學時無讀過,但《費馬最後定理》正好有一小章節以活潑生動方式述說「虛數」之意義,她正好活學活用,說得頭頭是道,自己都覺得神奇。

書之「用」,往往在不經意處;但更重要是,書帶領著我們,擺脫軀體與時空的限制;管它有用無用,書帶領我們闖蕩四方,穿梭時間長河,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是時空旅人。

***   ***   ***

相關文章: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陳冠中說胡舒立


(陳冠中 / 刊於博群大講堂場刊)

我和胡舒立只見過一次面,那是在1993年,當時她在《中華工商時報》。後來到2000年我移居北京,她參與創辦兼主編的《財經》雜誌已經辦了兩年。當年中國有幾份水準極高的嚴肅報刊,《財經》是其中一份,可說是異軍突起,很快成了財經時政刊物以至全球範圍的中文新聞媒體的一個新楷模。那年《財經》其中一期的封面專題是中國的基金黑幕,非常震撼,讓我重新認識到在中國辦主流媒體什麼是可為的,怎樣做才能在巨大壓力下堅守專業操守道德底線而同時發揮新聞工作的監督權勢啟迪民智的應有威力,做到用今天的話說的「鬥而不破」。

從《財經》雙周刊到《新世紀周刊》,胡舒立主事下的兩份刊物都能長期維持新聞報導的可信與可讀,兼且取得廣告商的支持。我是學新聞的,我知道從新聞專業和社 會影響的角度,《財經》、《新世紀周刊》的很多調查式報導都是世界一流的。這讓我汗顏:香港容或享有比內地更大的言論自由,但是我們的新聞媒體絕少做出並非刻意煽情的調查式長篇報導,特別是關於香港財經界和企業界弊端劣行的深入報導。

胡舒立得了很多國內外的獎,有論者說她是中國最危險的人,這在中國語境是一種恭維。有說她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人之一,這我相信中國很多的官員和財大氣粗的人不會同意,但誰會相信那些官員和財大氣粗的人?我覺得胡舒立和她的團隊證明了一點:可信、可讀的優質新聞媒體在中國是可以立足的,甚至是可以偶然贏一下的。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新世紀周刊》的團隊很優秀,這我知道,我有好朋友在那裏工作,胡舒立和她的核心團隊能夠吸引和留住好的人材。看她自己在《新世紀周刊》寫的評論,知道她對國情理解得很細緻,也很貼近國際脈動,如果能跟她交流一定會很受啟發。

我建議各位香港同學找《新世紀周刊》或直接上屬於同一新聞機構的《財新網》(http://www.caixin.com/)看看,這將有助於大家進一步認識並不是鐵板一塊的中國。胡舒立到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機會難得,大家應把握機會多跟她交流。


***   ***   *** 

香港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來吧!下星期二,先到先坐。

相關文章:盛世尋真.胡舒立

「盛世求真.胡舒立的新聞理想國」
日期:25/9/2012 (星期二)
時間:4:30pm-6:30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六號演講廳 (LT6)

去年的博群大講堂與講座系列:
許鞍華:功成百煉 (許鞍華的不可說) 

早前講座全錄影,link在此

2012春的博群花節,只緣身上此山中,還要玩浪漫,但是,玩得起。

Tuesday, September 18, 2012

盛世尋真.胡舒立




整整三十年前,胡舒立剛大學畢業,到《工人日報》當記者時,她大概沒想過,百廢待興的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演變出一個奇幻盛世。這裡是經濟奇迹、也是道德廢墟;這裡充滿高瞻遠矚的企業家,也充滿以權謀私的投機者;這裡有最勇往直前的新聞記者,幕後也有最強大最隱秘的監控黑手。

在內地,愛挖掘新聞的人有福了。中國是新聞的大礦場,裡面埋藏著最匪夷所思的材料,但盛世尋真,卻談何容易。

胡舒立說過:「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一家好媒體裡當記者。因為沒有好編輯,所以我才做部主任;因為沒有好主編,所以我才自己做主編;因為沒有一個滿意的平台,所以我才出來辦《財經》。」

十一年《財經》主編,胡舒立及她的採訪團隊,屢屢揭露財金黑幕,不法企業聞風喪膽,《商業周刊》稱她為中國證券界「最危險的女人」。胡舒立建立的《財經》雜誌,如中國財經新聞界的聖殿,慕名求職、降級加盟者眾,胡舒立也被稱為中國「財經記者第一人」、「財經新聞女教父」。

眾多稱號,胡舒立寧願以「啄木鳥」自居,她形容《財經》雜誌是一頭啄木鳥:「永遠在敲打一棵樹,不是為了把樹擊倒,而是為了讓它長得更直。」胡舒立說過,記者的天性,就是探索和報道真相。然而,探索之路險阻重重;在中國,「真相」在非常時刻,會成為微博的「敏感詞」,啄木鳥要掀出樹幹裡的害蟲,它們自然會群起反擊。

尋真是一場無止境的博奕,媒體擁有者似乎掌握著最終的優勢。美國記者李伯齡 (A.J. Liebling) 有一句名言,誰得到新聞自由的保證?只有那些擁有新聞媒體的人 (Freedom of the press is guaranteed only to those who own one)。崇尚新聞自由的美國尚且如是,更何況是一直嚴控筆桿子的中國?

胡舒立創辦、主編的《財經》,本著「獨立,獨到,獨家」方針,頂住各方壓力,其爆炸性報道如《銀廣夏陷阱》、《基金黑幕》、《誰的魯能》、《SARS調查》等深入調查,直指痛處,開風氣之先;十一年來,樹立行業楷模,推動社會變革。

人們常問,在中國錯綜複雜的權錢關係網與新聞監控的限制下,《財經》如何做得到?胡舒立的回應很簡單:讓事實說話。

反覆調查、引證資料、不斷求真,胡舒立要求下屬不收紅包,堅守獨立。《財經》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調查真相,一些調查報道持續一年採訪,亦在所不惜,務求報道無懈可擊。中國式的調查報道記者,如走鋼線特技人,胡舒立說過:在中國,記者能犯錯的空間很小,比外地如美國的記者要小得多。為免粉身碎骨,「事實」正是記者保護自己的最佳防衛。

然而,真相找到了,說真話也不容易,自由的界線在何方?籠子裡的空間有多大?面對著審查與自我審查,胡舒立說:不要想太多,想做就去做,找到真相,就去報道。她會妥協,但不會妥協太多:「我知道如何把握報道的界限,我接近界限,甚至推動它,但我絕不會跨越它。」與權力周旋,是一門藝術。

1998年,胡舒立因為沒有一個滿意的平台,自己出來辦《財經》;2009年,當《財經》這個平台不再能令她滿意,她另創新天,繼續尋覓她的新聞理想國。胡舒立帶同《財經》班底,創辦「財新媒體」,遠赴海南,「借殼」《新世紀周刊》,繼續「細節見證真實」的新聞方針,並進軍新媒體,創辦英文財經網站,她相信,互聯網正改變中國的新聞景觀。

胡舒立還開闢另一戰線,擔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培育新聞界新一代的健康力量,胡舒立在致2012屆畢業生的信中,勉勵學生要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希望大家都問一下自己,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十年後自己想成為怎樣一個人?那時的你會喜歡今天做出的抉擇嗎?」

「臨別之際,我只有三個期許送給大家:聽從內心的呼喚、堅守普世價值、堅持獨立思考。以此行之,真正的成功和快樂才能在某天不期而至。」

***   ***   *** 

香港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

「盛世求真.胡舒立的新聞理想國」

日期:25/9/2012 (星期二)
時間:4:30pm-6:30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六號演講廳 (LT6)

***   ***   ***

去年的博群大講堂與講座系列:
許鞍華:功成百煉 (許鞍華的不可說) 

早前講座全錄影,link在此

2012春的博群花節,只緣身上此山中,還要玩浪漫,但是,玩得起。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八本書平伏你心跳



區家麟|絢麗荒涼    (本文14/9/2012 刊於《信報》)


躍起之後
勢須下落

而今問題在
你如何去平伏那心跳?

         《運動》 李天命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運動,必有起伏;群眾運動最難控之處,在高峰後全身而退。反國民教育運動於政府作實質讓步後,果斷結束絕食,完成十天佔領,撤離廣場,保住美好的果實,轉為長期抗爭;雖然部分支持者不解,但進退有度,不冒進,不死頂,是大智慧。

反國教科,不代表反對認識中國,旗鼓稍息之際,在洗腦、反洗腦與反反洗腦之間,宜補腦健腦,以書香稍為平伏那心跳,以事實沉澱那激情。

這裡的書,特點在簡明、易讀、有故事性,執筆者多是記者、史家,能帶領各位認識中國史實、協助思考分析。讀後必能深刻感受如國教《指引》所言的「大地恩情」、深刻認識國家領導人的「貢獻」,並帶來「情感觸動以至態度上的改變」,「根脈相連」兼「休戚與共」,建議列為國教科教師參考書,並帶領智慧非凡的中學生深度閱讀。
 

More about 墓碑(上篇)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
作者是前新華社記者,他窮一生之力,追尋當年父親饑餓而死的因由,以「墓碑」喻專制政權一手造成之人禍、黑暗與罪惡。若嫌一千頁的血淚史太沉重,請閱開篇與總結,再加兩三省份的人禍災情。閱畢,你會知道為何風調雨順之年,會有三千六百萬人餓死,和平時期最慘絕人寰的災禍,源於人治、專制、新聞封鎖。而這駭人的體制,如今改進了多少?
 

 
More about 歷史的大爆炸
張萬舒《歷史的大爆炸》
這本書,除了書名古怪,其他都正路平實。作者是在六四事件期間,新華社的國內新聞部主任,既接觸官方幕後操作,也站在街上與民主運動同呼吸。坊間六四事件的全景梗概,已有公論,本書提供較獨特而可信的視角,是云云六四書海中,很值得讀的一本。
 
 

More about 天葬
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運》
國教課程未撤回的指引中,小學生已經要在「自然國情」中,被培養「民族大家庭」意識。《天葬》一書,作者以採訪遊歷西藏廿多年的所見所感,詳述漢藏之間的矛盾、邊界主權之模糊。中央政府與藏獨組織的政治宣傳充斥,《天葬》確是漢人的西藏書中,最公正客觀之一本,情理兼備,深刻讀到作者對這土地的深情。
 
 
 
 
More about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十個詞彙、十段故事。作者余華以十個詞,總括了近代中國的荒誕離奇。如「山寨」二字,既有反霸權意味,亦標誌著一個造假、侵權變得正義的古怪年代。這本書,幽默,但殘酷。
 
 
More about 中國新革命
熊培雲《重新發現社會》(境外版叫《新革命》)
毫不吸引的書名,卻有深刻意義。作者熊培雲是內地資深報人,本書綜述近年「社會主義中國」的國情,其實只有「主義」,沒有「社會」;所謂「中國崛起」,只是國家崛起,人民沒有崛起;雖然「國家強大」,但「社會」凋零、人民渙散。中國之希望,在重組以民為本的「社會」,減弱「體制」之壟斷。
 
 

More about 如此盛世

錢鋼《如此盛世》
著名內地記者錢鋼,人在香港大學做研究,每次出現演講,總有香港學生投以驚愕眼神,因為錢鋼年輕時所著的《唐山大地震》,一直是香港中學的教材,「錢鋼」一名,在教科書中,與「魯迅」「胡適」並列齊名,學生們遂驚覺「古人」猶在。錢鋼在香港福地,編寫了幾本不可能在內地出版的書,包括《如此盛世》、《中國傳媒與政治改革》、《中國傳媒風雲錄》、《中國傳媒銳思錄》、《中國猛博》,從傳媒工作者角度,剖析中國現狀與媒體困局,皆是良知的聲音。 

More about 國史大綱(上冊)
錢穆《國史大綱》
如今中學既無中史必修科,國教《指引》則集中講近代「社會主義中國」威水史。國史入門中,國學大師錢穆的《國史大綱》,語言簡練,史實扼要,事實與評說清晰分列,有理有情。閱畢,除了得覽歷史規律、朝代興衰的大象,更能深刻領會錢穆一直強調,對本國歷史要有「溫情與敬意」的家國情懷。
 
More about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最後一書,非關中國,而是論述如何分辨是非,告訴你如何避免墜入空話廢話的語言陷阱、教你洞悉各種論據的謬誤。此書已賣超過六十版,是香港出版界奇葩。在假話大話之世,國教辯論之中,常聞政客「語言偽術」之說,正是此書「思考藝術」變奏而來。本書授人思維利器,但不宜隨便亂舞,平日劍藏心中,出招時例不虛發,是為較高境界。

意味深長的書,這裡只取一瓢,不能盡錄。熟讀後,其實未必能平伏你心跳,可能令你心跳加速,以後看見國旗升起,必定情感觸動,也許淚奔淚流,評估就滿分了。

有關書的舊文:
另一種存在
家裡的書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國民教育之旺陽百日



(本文14/9/2012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往日,採訪中國新聞的香港記者,私下會笑稱,若無被公安抓過,無簽過悔過書,不算採訪過中國新聞。內地滿布禁區,記者被監視、被跟蹤、被充公錄影帶,幾乎是日常採訪的一部分。

《明報》記者日前到湖南邵陽,成功採訪李旺陽親屬與朋友後,被當地公安扣留四十四小時,形同非法禁錮、再加夜半盤問、疲勞轟炸、要求坦白從寬;最後還「被採訪」,官員找來慌張的李旺陽妹夫,要求被禁錮中的《明報》記者再問一次「真相」,情節荒唐,聞所未聞。

事件再次揭示,公安、國保、宣傳辦、槍桿子結合筆桿子,已發展成執政集團的毒瘤;財資豐裕,維穩費之大,令集團有充裕人手,並發展成一個很多人賴以為生的「產業」,其工作就是監控、威嚇。李旺陽家人朋友,六月至今一直被噤聲,大批支持者行蹤未明;還記得朱承志嗎,他發布李旺陽自縊圖片後,竟被控煽動顛覆國家。

幾經艱苦,《明報》記者終於接觸到李旺陽之妹與妹夫,證實官方文件如李旺陽驗屍報告與火化申請等,皆在威逼、非自願的情況下簽署,甚至是冒簽。外界或有人曾懷疑,這個「進步的執政集團」,無法無天不至於此;但觀事件發展,維穩勢力甚至威逼記者與親屬,做一場公然講大話的採訪騷,公安與宣傳辦行徑異常,心理偏執,濫權枉法,已超越正常人能明白的境界。

事件亦揭示香港記者的獨特地位。中國事事奔向世界第一,不幸地,社會矛盾、公義淪陷,也屬世界第一;中國是新聞大礦場,處處有匪夷所思的事情等待記者發掘。然而,以李旺陽事件為例,內地記者早被嚴密監控審查,被一一滅聲;一輪喧鬧過後,外國媒體事不關己,早已消失身影,甚少關注。普天之下,大概僅剩香港這片自由土地,血濃於水,記者仍奮力採訪。香港記者一般不會怕,因為畢竟是「境外記者」,地方官還忌三分;人身安全,還算受「香港」二字保護。

然而,香港媒體中,有這種堅持的,還剩下多少?主流媒體,停留於航天員運動員訪港大龍鳳全程直播與約盡特區高官做專訪的層次。還有多少香港傳媒斗膽「犯上」,派記者鍥而不捨去追查敏感事件?

內地報人程益中說過:「報人最低的責任是要把籠子裡的空間用盡。」「報人最大的禁忌不在於被奴役,而是自我奴役,不是被審查,而是自我審查。」內地記者尚在掙扎發聲,享受著自由空氣的香港媒體,撫心自問,空間用盡了沒有?

「國民教育」需要推行,李旺陽事件就是當代國情的最具代表性教材,能促發學生休戚與共,心繫家國。

課堂討論舉隅:禁錮四十四小時後,記者被押送到衡陽,坐高鐵離開,設想你是那位記者,此刻坐在時速三百公里的列車上,你會感到自豪嗎?

選擇題,看到這個執政集團的旗幟升起,你會:(A) 覺得很快樂和溫暖;(B) 覺得很沉悶和失望;(C) 覺得很興奮和刺激。

(fb Formmy Lo 圖片,據說是小二中文科課本)
相關舊文: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沈祖堯:大學生應做的三件事


是年暑假,中大是地盤、山頂似荒漠。

為了迎接新學制、新研究中心,大學裡到處趕工。人文館大裝修,到處電鑽鑿牆聲,辦公室裝修,無處容身;新亞聯合canteen也在裝修,暑熱天時,中午吃飯要來回本部。

大學巴士站也變了,為迎接同學人潮,校巴終於分了路線,一二三四號巴士,去不同地方,但新巴士站沒有上蓋,等新亞二號車,日曬、雨淋,我們將與藍天、白雲、綠樹、艷陽,一起玩遊戲;雨水汗水,發熱發酵,發揚「馬料水價值」。

往新亞的校巴站也搬了,在民主女神像旁。每次搭校巴,都會同民主女神打個照面。

同學簡稱「民女」,總覺得怪怪。

而這個民女雕塑,看了兩年,仍不覺得美,很難得,她的加固基座,更是粗陋、山寨、鄉土。但是,普天之下,就只剩下香港幾間大學,容得下她。

山頂新亞的唐君毅像下,多了兩句標語。


當年錢穆唐君毅南來,在香港保存了一點點中華血脈,香港、內地,沒有誰欠了誰。

又回到最初的起點。那是1988年嗎?我們在百萬大道大集會,抗議殖民地政府,把大學學制「四改三」,螂臂擋不了車,好多好多年後的今天,終於三改回四。

又回到最初的起點,那是1989年。本來不太想當記者,陰差陽錯,被指派到電視台實習,那是1989年,實習是6月開始,正式踏進新聞部,大約是63。歷史在你眼前發生,一切都沒有選擇。

好多好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又回到百萬大道。

好多好多年後的今天,民主女神還在我們身邊。

你我霎眼抗戰二十年,火花竟然越燒越旺。

那是誰說的?我們的墓碑,將刻著我們的名字與生卒之年。我們是地球人,生活或許不固定在一地一點;但我們的生命,被年代定義,被框限在時間洪流中,不能逃避,不能視而不見,不能無知無感,是我們這代香港人的宿命。

***   ***   ***

大學,是一種生活態度。做到了,同學不枉四年,找到自己的路,或許無憾此生,就從當下開始。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於新學年開學禮上,建議學生要做的三件事。

我們不知交了什麼運氣,竟然有一位這樣的校長。

沈祖堯在開學禮演辭全文

----------------------------------------------------

新學年伊始,我謹在此代表全校師生,歡迎你們加入中文大學,成為中大一員。

今年是香港高等教育史上很特別的一年。我甚至認為它是一個歷史時刻和範式轉移。中大自1963年 創校起就實行的四年制,今年終於獲香港教育制度認同。1989年大學教務會就《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發表聲明,說:「中大素來認為六年中學四年大學的教育制度是最適合香港的,而這種學制不一定比『五加二加三』學制更昂貴。」經過二十三年的爭論,我們終於重回正軌。

現在本科生多了一年在校時間,應該怎樣利用?

幾個禮拜前,我在網誌中說,校園流傳一句話:「認真,你就輸了。」大學生從小學、初中、高中一路走來,經歷過無數公開考試,身經百戰,最終獲得入讀大學的資格,因此校園就盛行一種觀念,認為大學生活,是時候喘一口氣,放鬆一下,好好玩一下。他/她應該選一些可輕鬆過關、容易取得高分的科目,在大學的這幾年應該好好享受,晚上在書院宿舍開開派對,為辦學生活動開開會,通宵達旦,在所不計。如果還有空餘時間的話,最好找份兼職工作,確保自己有穩定的經濟來源。

對此我另有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果你選擇在未來三、四年「放輕鬆」、「過好日子」和「捨難取易」,你的大學生活就白過了。以下我提出幾件事,看看你們在未來幾年的校園生活裡做不做得到。如果你至少肯嘗試去做,你的大學生活會更豐盛,你的未來會不一樣。 

1. 每個月讀一本書,一本與你的主修科目無關、與你的專業無關的書,一本讀完也不會拉高你的GPA分數的書。任何題材的書你都應該讀。讀一本歷史書吧,我們所有人都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讀一本關於世界局勢的書吧,地球只不過是一條小村落而已。讀一本心理學的書吧,人心這本大書要難讀得多。去讀關於人類文明的書,讀攝影的書,甚麼書都去讀一讀,用甚麼語言寫的書都去讀一讀。你的生命會更豐盛。從本學年起,我們的圖書館二十四小時開放,好好利用它。


2. 每年至少認識一位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朋友。你的班上或者書院中有國際生、內地生,你應該認識他們,跟他們交朋友。帶他們去一家好的中菜館(或者你家),吃一頓晚飯,看一場音樂會,帶他們去行山,帶他們遊覽香港,逛我們的歷史博物館,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文化和社會。反過來,請他們與你分享他們的文化和歷史,他們引以為傲的事物和面對的問題。嘗試學他們的語言(韓文、日文、西班牙文、德文,當然還有英文),教他們講廣東話。他們會告訴你,廣東話很難學,他們的語言容易很多。

3. 在書院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無論你是宿生還是走讀生,都不要錯過與書院同學一同生活和享受生命的機會。至少參加一次他們的服務之旅。學習團隊的工作方式,這個團隊是由不同背景的人組成,成員是不計較個人利益的男女,大家不會互相競爭。在你未來人生中,說不定這個團隊會幫你一把,沒有人說得準,對吧?在書院裡,你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果你照我的話做,接受我的建議,畢業前就會讀完三、四十本書。會了解三、四種不同文化,會講幾種語言,對世界事務也開始有所了解。你會喜歡與人合作,而不是人爭我奪。你的世界會更廣闊,而不只局限在維多利亞港兩岸。你會更懂得待人接物,更擅於隨機應變,人緣也更好,每個人都樂於和你交朋友。未來發展事業時,你會更有本錢遨遊四海。在世界任何地方你都能找到工作、發展事業和建立家庭。

各位,我上述所說的幾件事,如果你能認真去做,你的大學生活不但不會浪費,還會是你成長過程中最無法忘懷的歲月。

---------------------------------------------------------------------------
 
相關文章:

Sunday, September 9, 2012

ATV的言論自由 X 尋找弱勢候選人


[本文「下半場」7/9/2012刊於《蘋果日報》]

[上半場]

最近見到好多謬論,令人心火盛,不吐不快。

ATV焦點》這個「個人意見節目」,匿名人士製作,沒有編採監製評論者名單,不知是誰的「個人意見」,據講是一個前《大公報》總編輯被安插到亞視新聞部的傑作,立論偏頗。四萬宗投訴,投訴人數有可能高過收視,大家都罵夠了,不加把嘴。

但是,竟然有人懶係正義地指出:「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會誓死保衛你說話的自由。」並謂這是ATV的「言論自由」,還認為投訴者不能口喊民主,又阻止別人的說話,又說,論言論激烈,《蘋果日報》更激,你又唔罵?

口出此言的,有些是行內人士,你唔係下話!?

對於這等扮矇而欺騙公眾的人,真的睇唔過眼。

我相信,任何傳媒行家都不會不知,報章與電視電台的監管是兩回事。大氣電波是社會公器,是大眾資產,所以政府發牌給ATVTVB是有條件的,有守則有指引。為什麼我們只得ATVTVB選擇,就是以往大氣電波頻譜,就只得咁多,不能容納更多電視台,大氣電波不是ATV的私產。

報章則不同,任何人有錢,只要他喜歡,做簡單登記,就可以辦報,所以香港很多黨報、思覺失調報、不知所謂報、擦鞋擦唔切報,各取所需,他們的內容,有不雅及淫穢內容則有法例監管,其他則靠自律與讀者用錢投票。

廣播媒介則不同,業務守則第九章,明確規定,電視節目要「準確、持平及公正」,報道要公平。就算個人意見節目,也要尊重事實,給機會各方回應。大氣電波不是你的私產,不容你亂吠,要言論自由,你可以自己俾錢搞報紙,或者開網上電台,開個blog,你霸佔了大氣電波,就要守規矩。

[中場休息]

對唔住,中場休息無野睇。為何無野睇?電視來來去去只是ATVTVB
為何ATV千瘡百孔,無限重播,仍然屹立不倒?
為何免費電視牌照無哂聲氣?話做又唔郁?
看完《ATV焦點》,大家應該很清楚是什麼一回事。
西環難得操控了一家電視台,還要多加三個免費電視頻道嗎?
請大家繼續享受ATV and TVB,直到千秋萬世。


[下半場]

選舉如何投票?《ATV焦點》的爭議,有一則漏網新聞。早於八月二十三日,《ATV焦點》已批評反國民教育運動,當中一段,罵「連外籍的學生也來插上一腳」,這個不見真身兼隱姓埋名的「個人意見」認為,這問題很容易就能解決:「只要教育局加上一條規定,外籍學生可以免修,理由是他們並非中國香港的公民,何必修讀香港的國民教育。

隱形評論人論據失實,他不知道、或不願意知道,反對國民教育的少數族裔人士,尤其是南亞裔人士為數有十多萬人,很多已定居香港三、四代,他們正正希望成為中國香港的公民,他們難以認同「中國」為祖國,但認同香港是我家;現時所講的國民教育是有排外之嫌的漢族主義,令南亞裔學生尷尬及無所適從。他們要求的是公民教育,但政策制訂過程中,他們從未被諮詢。

不單是ATV隱形評論人,一般香港傳媒對邊緣社群的福祉,都甚為冷漠;被邊緣化的一群,政治人物也少關心。從選票而言,從政者關心少數族裔、家傭權益;或流浪者、同性戀權益等議題,屬政治自殺,吃力不討好,邊緣人少票,甚至無票;眼中只有自己利益的主流群體,更會口誅筆伐;偶然媒體會輕輕一提這些從政者的「善行」,但曝光率低。

選擇議員,我常留意這等「弱勢從政者」。他們錢已不多,不會用蛇齋餅糭美食海鮮團金牌運動員大匯演免費門券來收買人心;他們有自己的網絡,但不會花來打電話逐家逐戶催票兼用龐大資源做民意調查作配票;他們也想爭取關注,但不會製造假想敵劃清你我激起矛盾,企圖把單純的選民以最快的時間團結在自己周圍。

一人一票的理想民主制度,不能建基於口號式的和諧與口福式的蛇齋餅糭,而是包容共處的和諧,與超越個人利益的普世關懷。心繫少數弱勢,能令民主不會成為「多數人的暴政」,令制度健康發展。

每一區,都有一些關心弱勢社群的弱勢從政者,他們沉默做事,忠於良心,忠於公義;他們不撕裂族群,不相信蛇齋餅糭,沒有錢搞宣傳大龍鳳;他們不計算選票,不會上門求你一票,他們天真地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你的一區,一定找到他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