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17

獨家新聞.「逆權」報道


《獨家新聞解碼2》已出版,書如其名,網羅近年香港傳媒爆炸性的調查報道,由記者親述追查細節,例如秘訪斯諾登破解巴拿馬密件追尋李旺陽採訪內地709大搜捕維權律師家屬等過程,記者喬裝、掩飾、反監聽,猶如間諜片情節。

鄉紳套丁謀財高官離奇換樓,有賴記者鍥而不捨,不辭勞苦四出查冊核實;牛丸原來無牛肉膠樽回收是假象等獨家新聞,則從敏銳觸覺力開始,留神身邊微小事,卻有驚人大發現;追尋參與旺角騷亂的人,你會驚覺,多少人的心迹,原來早已消失於主流傳媒視野外,只有網媒還會尋問究竟。

讀着讀着,卻發現,有點不妥。

這本書,每篇故事末段,會簡介記者採訪時的崗位及現時去向,不少人已轉工。

認真計算一下,扣除一些不適用的情況,剩下30人中,有12位記者,即四成人,已不在原來機構工作,部分轉到其他傳媒,部分轉行做公關。

要知道,書中記錄的獨家新聞,絕大部分皆是近三年多來採訪所得,這批記者非等閑之輩,他們的努力,得同儕讚譽,社會有迴響;探訪過程中,亦得上司配合支援、共同進退、合作無間,卻仍然留不住人。

調查報道從來吃力不討好,投入人力物力認真追查,隨時無底深潭食白果;真正刺痛權貴的故事,卻往往政治不正確,無人多謝你,說不定更招來刀手伺候;苦心追查,廣告商卻不喜歡這種味道的內容,高質新聞賣不到錢,普羅市民未必懂得欣賞。

結果,令權貴尷尬的調查報道,成為最容易被閹割的新聞類型。媒體老闆不須大張旗鼓不准做,只須操控資源分配,僅有資源拿去做「一帶一路」「大灣區」、做軟性節目如教家長海外升學、家居裝修,既有廣告贊助又政治正確,但採訪角度似宣傳片、無點滴批判,不屬新聞,有時更只是偏頗的「資訊」,但因為賺到錢而漸成主流。「資訊」也有用,賺錢天經地義,但傳媒管理層或刻意或無意,又或刻意地不經意錯配資源,令新聞記者不務正業,角色混淆,正是這時代最高明的審查陰招。(見《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操控就在陽光空氣中)

《獨家新聞解碼2》其中一篇,《壹週刊》查冊追查到,佔香港書市七八成零售額的三中商書店,集團幕後老闆是中聯辦。這宗報道,無論什麼角度看,都應是大新聞吧,作者林文宗記述,報道刊出後,沒有主流傳媒跟進報道繼續追問。

一些媒體其實很喜歡「調查報道」,只不過這些「調查」已悄悄轉移至調查弱勢,維護強權,顛倒再顛倒,才能屹立不倒。監察政府,「逆權」報道,從來是記者天職,但好些媒體,對強勢與權貴的種種問題,詐作不見,爭後恐先,去政治化,後天下之憂而憂,喜報則長篇大論;不逆權,轉而「順權」而行,已成為新時代的編採指導思想。

艱難環境中,每一宗調查報道皆得來不易,每一段文字都有血有淚,謹向《獨家新聞解碼2》中每位謹守崗位,未忘初心的記者致敬。

***   ***   ***

《獨家新聞解碼2》每篇文章簡介及原作品文字及影片,見新聞教育基金特設之網站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


Tuesday, September 26, 2017

青春迷惘後的二三事


不約而同,在幾位大學老師口中,聽到部分大學生「厭讀」的說法。

「厭讀」意思,是對課堂學習完全無興趣,不讀書;這種現象也見於大一新生、也見於不同院校,似乎和大學教育無直接關係,緣何如此?好些大學生的確有這樣想法:中學死讀書的生涯厭倦極了,捱過幾年當考試奴隸,終於升讀大學,有如大解放,遂盡情玩樂,一時間不想再「讀書」。

今時今日,「讀書」不用真的捧着書本來啃,隨時隨地對世界保持好奇心就好,但確實有少部分大學生,連最基本的好奇心都失去,甚至停止學習。

幸好,這些同學還是少數;幸好,還有幾年時間改變心態。

中大博群大講堂中,龍應台談「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請莘莘學子珍惜大學的「黃金四年」,她叫大家「找幾個求知慾特別強的人,做一輩子的朋友。」龍應台說,人老了,就不想交朋友,不再好奇;這種朋友,只會在大學的黃金歲月中遇上,也只有在大學,你才會粉身碎骨、赴湯蹈火去求知。大學畢業以後,你就會揹上各種責任、有無盡的繩索把你套住,「這一套就是一輩子」。

大學,是一個讓人了無牽掛地闖蕩的地方,知識上闖蕩、地域上闖蕩、情感上闖蕩。大學,是一生中最自由的日子,讓人誤打誤撞,尋覓觸動你的人與事,點燃你心裏的一團火。

同學們都經歷過中學時代艱苦奮鬥,才能坐在大學一年級新鮮人的課堂上。每位同學,眼耳口鼻在臉上正常位置,智力無大問題,大家聚集在新一條起跑線上再次起步,中學考試成績的高高低低,已不再重要。

這條起跑線,沒有規定的終點;態度決定命運,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這場長跑,沒有規矩、也沒有路線圖,所謂成功,亦不在乎名利場上的光影,只在乎你能否把握黃金四年,好好闖蕩,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步伐,不枉此生。

龍應台在中大開講,也提醒學生們:「世界上最窮的人,是一個不會玩、沒有嗜好的人」;請同學從青春時代開始,就要「學會玩,培養幾個終身的嗜好。」否則當你退休,或你的工作遲早有天被人工智能取代時,你將會一無所有,成為一個徹底無趣的孤獨老人。

誠然,我們這代人,窮半生投身某些「職業」,但職業有時只為謀生,多數不是你的志業,也不一定是你喜歡做的事。職場營營役役,不要忘記「志業」與「副業」。

「志業」是你此生不渝的宏大目標,也許太崇高,未必人人都有;但工餘時間,經營自己的「副業」,即是培養嗜好與興趣,則容易辦到;有一天,當你的專業難敵大潮被轉型,或工種步向沒落,你若未忘「志業」,也許正是義無反顧去實踐的時候。職業不能做下去了,或枯燥得要命,你最好有「副業」頂上,身邊不少朋友,喜愛遠足、踩單車、玩魔術、攝影、寫作、旅行,萬萬想不到,只要你全程投入、夠認真、有膽色、保持儉樸生活,嗜好甚至可以變成主業,最少能養活自己。

龍應台也說:「下山比上山難,下台比上台難,退場比進場難,結束比開始難。」

退休也如是觀。好些朋友,職場打滾多時,生活無憂,或因為工作易如反掌,再無新意;或因為頭頭碰着黑,看不見公司前景,想提早退休;卻發現,退下來後,眼前茫茫還有幾十年人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繼續頂硬上。

職場勞累,容易令人忘卻嗜好,成為龍應台形容的「一支乾燥掃把」般沒趣。退場很難,不要成為孤獨老人,要及早準備。

說教,總令人討厭,有些事青春迷惘一下誤打誤撞也不錯;但有些事,早知道比遲知道好、流暢起步比倒在起跑線上好、青春迷惘時就發現比中年迷惘才明白好。
圖片:博群大講堂

***   ***   ***

(原文刊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合併版。)

相關文章:


Monday, September 25, 2017

《逆權司機》與殺無赦


 《逆權司機》,大家都忍不住要談。這一幕,好像還未有人寫過。

[劇透,劇透,嚴重劇透,但無所謂啦]

故事尾聲,的士司機金四福,載着德國記者Peter寶貴的軍人屠城片段,抄山間小路離開光州,真相就在他們手上,準備向全世界發放。他們遇上軍人路障。

無路可走,呢次死硬。

軍人知道要找外國人,知道要截漢城車牌的士;他們搜車,攝影器材早已收起,找不到什麼。金四福得光州司機襄助,換了一個光州的士車牌避開耳目,其中一個高級軍官搜尾箱,雜物裏,看到一個漢城的士車牌。

金四福與Peter呆住,那無名字的軍官,頓了一頓,關上車尾箱,叫他們可以走。

其他軍人反對,高級軍官力排眾議,說無問題,叫二人走。

*

每個人,處身於龐大的體制之中,常覺身不由己,無處著力,有如一口螺絲釘。不過,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口有思想的螺絲釘 (龍應台語),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為世界多添正義,減少瘋狂,保住真相

軍人是軍人,但也是公民;下屬要服從上級指令,但服從有很多方式。東德士兵循命要向攀過柏林圍牆的市民開槍,槍可以開,但槍口可以高三分。要開槍,但無規定要射中。

軍人警察及執法機構,服務人民,不是服務任何權貴政黨既得利益者。

無乜嘢,只不過想起了那位在全球各地執葉聲言殺無赦的律師,還有在台上一殺再殺的金毛飛大哥大。

一直以來,網上言論說聲「炸迪迪尼」、「燒波衫」、「準備好掟磚掟炸彈」,警察都嚴肅處理,強調網上發言也等同現實中發言,就算以後無落案控告,都高調拉人調查,以起阻嚇作用。

一個星期了,警察對「殺無赦」言論,仍然無動於中;律師會對「執業」的虛假聲明亦無反應。

也許,政府高層猜不透阿爺旨意,不敢處理這群勇武極右戰狼建制派,但各位維護法紀的警務人員,又豈能視若無睹,規程、先例俱在,儆惡懲奸的警察,又怎會容許自己做事雙重標準,龍門任搬

《逆權司機》故事中,那位軍官抗命而成就了公義與真相;香港的故事中,警官們不用抗命,只須跟慣例,楂正嚟做,做本來就要就做的事,沒有需要猶豫的地方。

***   ***   ***

相關文章:

Friday, September 22, 2017

龍應台: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



[2017年9月22日「博群大講堂」,龍應台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圓形廣場談「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此乃演講速遞,匆匆記下,請以錄影紀錄為準,講座錄影見此]

1.     不要跟你第一個愛上的人結婚,但不妨愛上後來和你結婚的人。龍應台特別強調:認真的,不是開玩笑。

2.      隨時準備對讚美你的人說 “Thank you. No!”。如果有人說你特別棒,聲音特別好聽、發音特別標準、思想特別正確,叫你站到隊頭叫口號,say 'no, thank you'.

3.      學會玩,培養幾種終身嗜好,否則當你退休,或你的工作遲早有天被人工智能取代,你將會一無所有。

4.      找幾個求知慾特別強的人,做一輩子的朋友。人老了,就不想交朋友,不再好奇。這種朋友,只能在大學的黃金四年裏找,也只有在大學四年裏,你會粉身碎骨、赴湯蹈火去求知。大學畢業以後,就會有各種責任、繩索把人套住。

5.      一個人一棵樹,把孤獨靜處當成給自己的獎賞。錢穆曾帶學生對松樹林,一個人一棵樹,叫他們靜聽風吹過松針的聲音。

6.      華歆和管寧,是兩個不同的選項。《世說新語》中,華歆老是在讀書的時候,一有風吹草動,就跳出去看;管寧不滿意,就同華歆割席,不一起讀書。華歆和管寧後來都是出色的人,對國家有貢獻,兩人只是有不同的選擇。

7.      為了正義,衝出去;衝出去之前,先彎腰綁個鞋帶。意思是,熱血奔騰時,要冷靜一會,想一想。

8.      真有本事的人,方和圓不矛盾。有知識、有耐性,可以兼顧方和圓。


9.      容忍比自由重要。龍應台說,這句話本來對掌權者說,現在反對者也要學會容忍。被壓逼的反對者,能夠生存是因為對自己強大道德的自信,但有一天反對者走出來的時候,這種自信令反對者不能容忍反對他們的人。她認為,反對者也要學會容忍,否則你和掌權者無分別。

10.  下山比上山難,下台比上台難,退場比進場難,結束比開始難。進,需要勇氣;退,需要智慧;要達成理想,兩者缺一不可。龍應台談到,社會運動需要退場機制,否則會摧毀群眾的熱情。

11.  做一個終身的人類學家。面對一些絕不能接受的觀念、一些恨之入骨的人,要有人類學家的眼界,問清楚這是什麼、為什麼如此,看清不同的觀點,才做價值判斷。

12.  帶著溫情與敬意面對歷史,也帶著溫情與敬意理解現實。龍應台引錢穆之《國史大綱》名句,要理解前人的艱辛與痛苦,也應用同樣態度,設身處地去理解今天的現實。一是縱、一是橫而已。

13.  一定要維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龍應台引陳寅恪的話,用於現在:若你的男朋友對你深情款款地說,我要完完全全擁有你,不要遲疑,馬上逃走。

最後,臨場加送的:
13.5    青春的時候,盡量享受愛、性與知識,但由於白天比黑夜長,享受知識的時間要比性多。

報告完畢,感謝收看。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17

電影禪


鬧市龍頭商場頂樓的戲院內,電影開場前,導師帶領體驗正念呼吸。「正念」之「念」字,即「今心」,一下敲鐘,提醒你回到當下的心;銅磬聲迴蕩,掩不過鄰院災難片低音大喇叭悶雷般的躁動,全院觀眾靜默,電影禪開始。

《與正念同行》是一齣有關梅村僧團的紀錄片,原籍越南的一行禪師於越戰時流亡法國,成立梅村,推廣「正念」。電影就是一趟光影旅行,帶你回到數年前的法國梅村,經歷一行禪師中風前與僧團的生活點滴。

電影裏,一位來體驗禪修的小女孩問:我的小狗死了,如何可以不傷心?一行禪師道,望望天上的雲,雲很美,你很喜歡;但雲有聚散,消失了,不須傷心。雲沒有死,雲化成雨,落在溪流,當你喝茶時,你會看見雲就在杯子裏。

大屏幕的光影中,有人想起離世的至親,淚流滿臉。

一行禪師常說: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未到來,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所謂「正念」,即專注做每一件尋常事,從正念呼吸開始,覺察自己每一下呼吸,正念掃地、正念煮飯、正念咀嚼、正念步行,安住於每一個動作,享受每一下步行,自能覺知身心合一,萬物相即。

《與正念同行》緩慢寧靜的影像,讓觀眾細味那些本來如是的小道理。電影似乎沒提過一個「佛」字,一行禪師之成功,在沒有教條,把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直去到一個沒有宗教成分、不須談信仰的地步。

現代、入世、方便快捷卻深刻,感悟就在此時此地。

世情紛亂,正需要好好呼吸,得一刻澄明寧定,穩如磬石走下去。

***    ***    ***

(此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

相關文章:

Tuesday, September 19, 2017

民主牆標題黨


大學「民主牆」,在互聯網時代算是歷史陳跡。往日打印機都未有的年代,大學生控訴社會、不滿學校、批評老師,一字一淚,火紅的心,動情說理,就寫在校園牆上。

今天,網絡無疆界,臉書的牆就是民主牆,虛擬就是真實。多少年來,大學校園的民主牆已迹近荒廢;想不到,重新成為焦點時,成為鬧劇一場。

說是鬧劇,是因為大家把互聯網討論的最壞惡習與躁動不理性一面,帶回到實體世界。

首先,是匿名貼文。互聯網討論區滿是怨言怒火,刻毒涼薄者眾,只因為可以匿名發言,不負文責,人性陰暗面能放大廣傳。大學民主牆發言,一向要具名、填學號學系班級,方能貼上。現時牆上大部分港獨標語及橫額,均無具名,是否違規,有些學生會一直說不清規矩,有些則謂規則已改。言論自由保障發言者權利,容許「唔啱聽」的說話,但自負文責是應有之義。

然後,是洗版。互聯網上表態對陣,敵對雙方重覆貼文,句句一樣而無增潤內容,以示聲勢浩大,人多勢眾,手法挪移到民主牆上。爭議初時,中大民主牆的港獨標語,一式一樣貼滿牆上大部分位置,不具名搶佔發言空間,鬥大聲而無空間讓其他人發表意見,不能促進討論,不是「民主」所為。

更大問題是標題黨。互聯網本來有無限容量可供發表意見,聚焦討論,然而媒體與KOL為爭奪眼球,語不驚人死不休,發言內容,簡約至只剩下一句話一個標題。民主牆只有政治口號,內地生則貼表情包,大部分內容欠奉,只剩謾罵與情緒發洩,枉稱民主牆。

「民主」的意涵,一人一票公平公正選舉的前提,是透過公共討論理性決策明智選擇。「言論自由」除了可視為人的基本權利,也有實用價值;言論自由,容許真假對錯各種意見與事實紛陳,希望讓大家透過討論接近事實與真相;只要在不影響他人權利與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言論自由容許人說出冒犯涼薄、或為主流社會相異的意見,就是因為理性討論之得遠遠大於失。

現時的所謂貼文,匿名發言,不負文責令謾罵充斥;貼文洗版,只屬鬥大聲而無討論;標題黨則只有口號,欠缺內容。民主牆上的理性討論元素幾近消失。

爭議挑起了,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醜陋的罵戰、情緒的發泄,正中下懷。威權管治最忌理性討論,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理虧;粗糙而冒犯性的言論,他們如獲至寶,可以盡情詆譭自由、誣衊民主。

從旺角騷亂與梁游宣誓引發的後果可見,激烈動作,難以感動香港人,甚至自己陣營也無以為繼,支持者割蓆兼集體失蹤;縱使你無懼無畏,但有勇無謀,結果是學校與學生兩敗俱傷,對家偷笑,維穩機器又有新project,親者痛仇者快。

民主牆上的自由,要繼續爭取,但也要有規有矩,大學生有責任做一個良好示範。內地的思想操控愈演愈烈,網絡監控,要政策有政策,要技術有技術;網上禁言的日子,總有一天會來到香港。那時候,我們需要回到石器時代的民主牆。請珍惜我們現在還擁有的每一點自由。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Monday, September 18, 2017

殺無赦狂熱分子來了

[立場新聞製圖]
標準,不能龍門任搬;公義,要讓每個人看見。這只是卑微願望。

「革走戴耀廷吶喊大會」上,屏山鄉事委員會主席曾樹和高呼「搞港獨的人…必須要殺……搞我哋香港,必須要殺」,大會主辦者,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補了兩句「無赦」。其後何君堯台下回應記者時:「如果搞港獨的人,是將整個國家的命運顛覆,令香港與祖國十三億人,要為他付出龐大代價,這些人不殺他做甚麼?」又說:「要港獨的時候,即係要戰爭啦,戰爭裏面殺敵人有什麼問題啊?」

聽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拘捕,檢控,把尺應該一視同仁。雙重標準的指控,要用相類似「講吓殺人」的案例比較,以下提供部分例子,溫故知新: 
20106月政改爭議期間,一位「高登仔」網上留言謂要「炸咗中聯辦」,被控有違公德罪,罪成判感化,後終審法院判上訴得直。
20162月,有網民於年初二衝突後,於高登討論區貼文,叫人打記者,「見到TVB記得掉爛佢地部機」,被警方以涉嫌干犯「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取用電腦」罪拘捕。
20168月,一位入境事務助理員網上留言謂「殺一警,捐一萬」,警方拘捕後,因被告稱黑客入侵電腦,被控「企圖誤導警務人員」,罪成,判社會服務令。 
同樣20168月,一名青年留言,因不滿選舉主任取消民族黨陳浩天參選資格,謂「掟磚頭又好,掟石頭又好掟炸彈都好,都已經有晒心理準備」,因涉嫌干犯「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被捕。
20174月,一名球迷不滿球賽售票安排,在東方龍獅官網留言,謂要打對方球迷及在球場燒波衫等,警方以涉嫌「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罪,拘捕一男子。
以上事例,部分人被拘留後獲保釋,暫未見下文。

網上貼文「得個講字」,警察都盡忠職守,會拘捕涉事者,就算無落案或未落案,最少帶走調查,也會高調,以表重視,絕不姑息。

公眾集會大聲疾呼「殺」「無赦」,對着主要傳媒的鏡頭,振振有辭,表示殺人有理;廉潔奉公,處事公道的警察,相信絕不會坐視不理。尤其,大大聲「殺」氣騰騰的,不是乳臭未乾的小子,他叫高佬和。你試試在  google 搜尋曾樹和,看看彈出什麼聯想字。或者,讀讀這篇專訪,看看曾樹和是誰?

何君堯曾解釋,「殺」是「殺豬殺狗」;又說,「殺校」也是「殺」;又說「殺」其實是「煞」,「煞停」的意思,又有人為他解畫,是「殺滅港獨思想」的意思,不是「殺人」。

《公安條例》26條寫明,在公眾聚集中意圖煽惑他人殺人或傷害他人身體,最高判監兩年。人證錄影證據俱在,有足夠表面證據啟動刑事調查。

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說,這「殺人」說法,是否犯法,不可憑一兩個字,要看字句及背景、說話意思。

我贊成,那就如其他類似案件一樣,警察請立即出動拉人,展開調查。至於那句意思是「殺」還是「煞」,我無意見,也不想知;有乜嘢講,留番同法官講。

打著「反港獨」旗號,狂熱分子就可以隨便說殺人有理,有如文革時代,一聲毛澤東思想,就可以無法無天,盲幹胡幹。尚方寶劍一出,要槍有槍,要炮有炮,要黑幫有黑幫。

現在就看,警察與律政司,是否與這幫人站在同一道。

***    ***    ***

其他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17

世道蒼涼,你今日表態未?

[立場新聞製圖]
左報與維穩機器催促鞭策之下,十間大學校長發表簡短聯合聲明,「不支持港獨」。聲明語焉不詳,明顯沒有共識,模模糊糊,沒有清楚說明問題,也沒有解釋理據,連標點符號只有75字,內容欠奉,卻仍然要集體表忠,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應付龐大壓力,交貨表態;唯一清晰的,是一句「不支持『港獨』」。

聲明一開始,譴責「最近」濫用言論自由的行為,含含混混,就把「恭喜喪子」的涼薄言論,與「香港獨立」的橫額、與「支那」及粗口罵人等眾多事件等量齊觀,混淆了幾件事本質不同,言論自由界線有微妙的差異。

最後一句,「認為這是違反基本法」,究竟他們認為是什麼違反了基本法?是「港獨」二字?港獨言論?港獨討論?港獨標語?聲明用「這是」二字,含糊過去,不說清楚。當然,任何頭腦清醒一點的人,都知道說清楚就理虧。

若說「香港獨立」違反基本法,那麼主張即時「一國一制」同樣違反基本法;要求特區政府大花儲備開倉派米也違反第107條量入為出的條文。

再者,若然提出「香港獨立」的人,不涉殺人放火煽動暴亂,主張「和理非非」,以修改國家憲法及基本法的方式推動,此乃合法程序的一部分。談論「香港獨立」屬政治不正確,但政治不正確沒有犯法;憲法既容許修改,庶民談論憲法的其他可能性,可被視為試圖修改憲法的過程,否則,任何「不符合憲法條文」的事情一講就犯法,根本無可能啟動修改憲法
再說,憲法屬政府對人民的承諾,用作規管政府,不是政府對付人民的法律武器。看看中聯辦介入香港各級選舉,,違反基本法第22條;香港事務中央只管外交防務,但,亦抵觸基本法。2004年,人大以釋法方式修改法律,把政制改革程序由「三步」變作「五部曲」,濫用釋法條文,跳過修法程序,更是無法無天。

近日爭議,維穩產業鏈又再全力開動,成功逼使十大校長集體表忠。今天,掌權者威逼一群校長表態「不支持港獨」;明天就叫你「支持廿三條立法」;後天,沉默也是罪,不表態就是不忠;不久以後,唱國歌必須感動,不愛黨就十惡不赦,反對廿三條立法就是叛國賊;到最後,你不參與批鬥,就會成為被批鬥的人。沉淪的軌迹,鋪在眼前;講句說話寫篇文章,很多人開始先戴頭盔聲明「反對港獨」,你今日表態未?

十位校長,港大、中大、科大的校長都快要離任,他們脫苦海之後,恐怕沒有多少正常的學者,願意走進颶風風眼。

這個時代沒有英雄,有想法的人不得好死,世道蒼涼,令人傷感。

***    ***    ***

相關文章:
你涼薄,所以我也涼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