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0, 2021

一場華麗的告別


近日傳出香港電台電視部繼續有多個節目蒙難的同一天,《鏗鏘集》〈721誰主真相〉一集,入圍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之「公共服務新聞大獎」,全亞洲只有三家機構獲此殊榮,肯定了專題在「公共服務」方面之成績。

又在同一天,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宣布新一年學人名單,因為〈誰主真相〉專題查冊而罪名成立的編導蔡玉玲,獲選為尼曼學人。這個學人計劃公認是全世界新聞界最高殊榮之一,過去廿多年,連蔡玉玲在內香港只得三人獲尼曼學人名銜,到哈佛大學研讀任何自己有興趣的課題。

利君雅已亦離開了香港電台,眾所周知導火線是因為她在記者會上問出市民心聲,得罪權貴。

想起電影《月黑高飛》的對白,「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他們的羽毛綻放光芒,當他們拍翼遠飛時,你會覺得把他們關起來是一種罪惡,但當他們離去後,留下的是單調與空虛。」

這是一個擇優而噬的時代,整個香港亦如是,只是香港電台手段直接利落,大家看得清楚。

為了政治正確,可以去到幾盡?例如,不准《鏗鏘集》講政治,只准我來講政治。新節目《世紀長征》詮釋百年中國史是政治,籌備節目講大灣區是主旋律,林鄭粉墨登場做主持講選舉,給自己造勢,更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所謂不談政治,是不許其他人談政治。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教育界,不准學校碰政治,但新修改的課程大綱,卻把國安教育政治課滲透每一科。

為了全面審查,不介意犧牲質素,節目大綱事事稟報,製作內容層層驗屍,最新《議事論事》節目,只因為片尾字幕配上了六四長跑畫面,高層謂我未過目違反編輯程序而大動干戈。港台製作人員工會指,以往管理層從未要求要審查片尾字幕的畫面。香港電台高層請問心,如果加插的不是六四鬧市長跑,而是林鄭落區親民很受歡迎,你們會緊張兮兮下架刪片嗎?

為了讓審查刀手過目,節目不能直播只能錄播,編導記者不能按最新發展更新內容;結果時事節目不能回應時事,新聞節目變作舊聞檔案,調查報道消失,只剩下教育電視頌揚德智體群美愛國愛黨好,失卻時效性,沒有批判性。審查之爪也伸到民間,醫管局員工在自己地方搞六四電影觀賞,電檢處踩場阻止,民間活動也要管,黨官酷吏逐一現形。

殲滅精英團隊,不要人才,不問專業,扼殺自由,務求百分百控制,這倒是一脈相承。香港電台收視清零,公信力清零,一鋪清袋,此之謂攬炒。這是一場華麗的告別,不只告別香港電台,也告別昔日香港。

***   ***   ***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專欄〈無名字荒野〉)

相關文章:

公然散水

鮑魚憲法文件夾

Friday, May 28, 2021

鮑魚‧憲法‧文件夾

 

朋友賣樓移民,家裏清空交吉,留下一大堆疑似垃圾,不帶走的、帶不走的。

桌上,有一大盤鑰匙,幾十年來,在香港每一道開過的門都在這裡。

也許,大部分家庭都有這樣一堆絕少用的鑰匙,早已分不清哪一條匙開哪一道門、開哪一個抽屜,但這些鑰匙,你不會丟掉,生命哪一扇門你突然要開,誰預計得到?或許緊急時候用得著?

現在全部可以放心丟棄,每一道門,都不會再開。

還有一大堆文件夾,五顏六色,充滿刮痕,沾著灰塵,都是歲月足跡。原本盛載着的文件已清空,幾十年來工作上的紀錄剪碎丟掉,一切不需記。

盯著這堆文件夾中,想像一下已經全部被丟棄的東西,不可謂不轟烈。

朋友搞創作的,留給我一大堆外置式硬碟,部分屬專業級數,十多二十個,排在一起都算奇觀。他說,硬碟太重,不搬太多,況且他沒有準備重操故業,「開Uber嘛」,不知講真定講假。

朋友是收藏家,往日家中角落擺滿模型、玩偶、古董軍刀,幾十年珍藏,不可能帶得走,現在一一變賣送人,「沒有什麼一定要帶走的。」當天新屋入伙時,興緻勃勃特意訂造的藏品櫃內,剩下一把膠膠的刀,「送給你」。說罷,打開廚櫃,有兩盒鮑魚,沒時間吃了,叫我拿去。


帶不走的,還有滿屋紅酒白酒清酒威士忌,於是起行前的日子,天天一路收拾裝箱,一路自斟自飲,務求盡量消耗。

這天,他在廢紙堆中,找來兩本陳年袖珍版《基本法》,「留給你的」。九十年代這版本,很小很薄,現在加上各種釋法與決定,應該要加厚幾倍。

然後他又遞來另一本文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畀你慢慢享用。」當然是嘴角含笑。

但那是九三年版,過期了。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

公然散水

Wednesday, May 26, 2021

公然散水

 

在香港,每有一個公然散水的人,大概有三個已經靜悄悄離開。這是本人粗略估計。

據聞,「散水餅」店是逆市奇葩,餅店有「優惠散水套餐」。今天「散水」,不只離職離別、是狠狠割捨、舉家移民,帶着一種長時間不回頭的豪情。

今天散水,也分「公然散水」與「靜靜雞散水」兩種。

「公然散水」是美德,最少來一場告別,分享一下連根拔起的心得、裝箱物流的貨運安排、當地樓市的最新行情。朋友說,英國的移民顧問服務已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香港的越洋搬運公司是大生意,搬運工說,每天忙個不停搬三四宅,九成家庭去英國、一成家庭去澳洲。朋友女兒讀某名校,一班三十多人,這學期這班房,已經一班少了八位同學,每星期都有同學last day,而今天還只是五月下旬。教育局,看你自欺欺人到幾時。

靜靜雞離開也是常道,有人飽受滋擾,一走了之,但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就算移了民也不想暴露行蹤免招麻煩;有人心懷愧疚,不知如何向手足解釋;有人覺得自己不是移民,是難民,逃難不是光彩的事,不需張揚,不需要大排筵席。

這兩年來香港的最大驚奇,不是政府的冥頑不靈視民如糞土,一切變質早已有跡可尋;最意料之外,應是英國佬大發慈悲,提供慷慨逃生門,改變香港人口格局,製造了無數七小時時差的離散。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

相關文章:

惟「公道」二字

伊朗與我們的距離

 

Sunday, May 23, 2021

《放逐》── 拍攝露宿者的故事

 

「光影作坊」圖片

很久以前,我已經留意到一輯新聞相片,香港攝影師高仲明拍攝的旺角露宿者雄叔圖輯,追蹤大半年,拍攝雄叔末期癌症的最後歲月,直到他逝於街角、化作輕煙。

「露宿者」在香港新聞界是老掉牙的題材,雖然總會有新角度,但像高仲明的紀實攝影,拍得如斯細膩、震懾人心,肯定前無古人,聽完他在《放逐》個人展中的剖白,我相信後無來者。

多年前看這輯相片時已有疑問,高仲明如何取得露宿者信任?人死了,但圖輯卻得獎,是否「消費」了弱勢人士?原來,高仲明一直面對這些疑問。

如何打開被訪者心扉?是記者做人物訪問的最大技巧。高仲明拍雄叔,沒有把「露宿者」當作題材,甚至沒有把雄叔當作露宿者,更沒有考慮「溝通技巧」,反而把住在旺角那條叫「屎忽巷」的雄叔,視作一個能傾訴心事的「樹洞」。

那些日子,高仲明情緒低落,每周探訪雄叔兩三次,拍到好照片,他高興;有人聊天,更安慰,面對雄叔,是攝影記者打開自己的心,情誼就此建立。雄叔亦樂於死後,照片廣傳,他希望留下一點點自己的存在。

拍攝其他露宿者亦如是,例如阿   Sing,不只拍攝,由他被捕、還押、上庭,入戒毒,高攝記一路跟進,不是為了影相,只是不想   Sing 再次入戒毒所,更為他找社工,安排後路,最後   Sing 戒了毒,有正常工作,不再露宿;高仲明去探望他,但出乎意料,Sing 很冷淡,不想多提往事。高仲明難過,不理解,回過神來才明白,Sing 希望把以往一切抹去。

高攝記就這樣和人相處,用情甚深,感情瓜葛甚大,似乎很難保持着記者所謂「抽離」「旁觀」的角色。

然而,也因如此,他才能真正認識人的內心,例如住在維園的   KOL「犀利哥」,拍攝了兩年,犀利哥才多談過去的事,還帶他去行山,懷緬往日同女朋友走過的路,後來犀利哥入院治病時,甚至找他作聯絡人。

高仲明常擔心,與拍攝對象太密切,會滲入太多個人情緒,在這個要求「旁觀」「中立」的世界中,格格不入。

我問:「從何見得你的攝影有個人情緒?」

「你看不到嗎?」

「我看不出。」

「看不出就好了。」高仲明笑說。

***   ***   ***

相關文章: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高仲明攝影作品展《放逐》

展期:即日起 2021  5 30
時間:11:00 - 13:00 ;  14:00 - 18:00(星期二至日)
地點:光影作坊(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2-02

我和高攝記在坦桑尼亞的日子(內有高攝記作品):

每當難民孩子奔向你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非洲紅土地

 

 

Saturday, May 15, 2021

伊朗與我們的距離

電影《惡與他們的距離》劇照

環顧世界,選舉制度最接近香港的地方,是神權國家伊朗。香港的創作的自主空間、新聞界享有的自由、玩弄法律的創意,也直趨伊朗水平,伊朗電影《惡與他們的距離》如何突破封鎖限制拍出來,方式值得參考。

《惡與他們的距離》導演拉素羅夫身負「禁拍令」,為了避開政府耳目,他不拍長片,拍短片,《惡》一片就由四個緊密連繫的短篇組成;拉素羅夫也找來不同的副導演去拍,拍攝現場各種細節一早策劃好,行動迅速,免夜長夢多;劇本場景多設計在室內、密閉或荒野拍攝,免招注目;真的要街景,就多坐在車上拍;劇本也要偽造一份,應付審查人員時搪塞過去。

手法有點熟悉,香港不少創作人或記者,或多或少都有類似方法,應付主子的紅線與老細自設的禁忌。例如,做敏感題材先斬後奏,拍攝時盡量避免事先張揚,計劃書只寫一半,找一些不顯眼的人來做,不用額外的錢避免要多一重審批打草驚蛇,整個過程要周詳計劃,有時單看作品製成品本身,難以想像背後過程的辛酸。

往日,這一套還管用,因為好些新聞部主事者或機構老闆,仍然是專業出身,他們縱使染紅,仍然明瞭新聞的使命,他們還要面子,與下屬爭辯時會利用專業語言,不會厚顏得直接說「西環乜乜乜」、「唔鍾意就唔好做」。

政府學精了,現時在不同機構,都找來沒有底線,沒有包袱,不懂專業的人,來實現「全面管治權」,不再需要考慮任何原則。

拉素羅夫說,他的製作能安然無恙完成,還得力於嚴密體制中,有人隻眼開隻眼閉。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略有加長。)

相關文章:

你與惡的距離

有一種宗教

《鏗鏘集》是一個傳說

邪骨中立搬龍門

Friday, May 14, 2021

有一種宗教

 


曾幾何時,也許現在還是?《明報》在記者行業中有一個「美譽」,據說《明報》像一個宗教,大概意思就是人工低、工時長、但有好多瘋癲的人,廢寢忘餐、投入忘我,甘願自我剝削,燃燒青春。

這種「宗教氣氛」,正以更悲壯的方式,湧現於僅餘仍然敢言的媒體。這年來,很多記者不情願地變成烈士,因查冊而被告上法庭,因提問而遭解聘,審查員撕破面具明刀明槍,但記者們仍然執著於自己相信的原則,明知會面對報復依然勇往直前。

末世氛圍中,很多記者抱着做得一日得一日、賺了一天是一天的心態,堅持最後的信仰;無人知道明天一覺醒來,專制政權會有什麼方式「完善」新聞自由、把你的存在就當作煽動、顛覆《基本法》中自由的意義。

好些記者仍有某種狂熱,當沒有人想再跟你講道理,他們仍然想講道理;當很多人已不顧事實,他們仍然在找證據,試圖告訴世人什麼才比較接近事實;當有達官貴人酷愛說你是假新聞,他們還會耐心地解說什麼叫真什麼是假。

今時今日做記者,犧牲的不只是時間體力的付出,甚或失去工作、私生活受滋擾的風險。年輕記者還有多一重考慮,若我選擇某某某媒體,日後會否成為履歷上的原罪,影響終身?

這時代,想說真話、要活出自己、堅持專業理念,都要準備付出代價。然而。假話需要澄清、重要的事情要說清楚、無邊際的權力需要制衡、市民要有知情權、一個正常社會,要盡量找出事實接近真相。

一切沒有神跡,不是信仰、不是宗教,都只是常識。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本文略有加長。)

相關文章:

拒絕新編歷史 保住自由記憶

《鏗鏘集》是一個傳說

Sunday, May 9, 2021

《鏗鏘集》是一個傳說

[《鏗鏘集》FB 專頁圖片]

剿滅《鏗鏘集》行動持續,港台高層不准《鏗鏘集》做六四專題、不准再講7.21,「以後只做民生故仔」,監製終於肯辭職,一群刀手立大功。

老朋友告別遠去,我們會懷念。香港電台斬除網上片庫,人人拯救記憶,手上幾百集《鏗鏘集》,從何看起?請容我擔當小小導賞員,以下是近年經典傑作。

7.21元朗黑夜〉7.21誰主真相〉,已寫過很多,加起來幾百萬點擊率,經典作家傳戶曉,你應該早已睇過,其實《鏗鏘集》何只鍥而不捨調查報道7.21?百全總編識貨,他們做民生故事確有一手。

一輯紀錄片《老伴》,記錄兩對老人互相扶持,最後歲月,平凡日常,折射照顧者的無奈困局,眼神默契卻又是鶼鰈情深,淡淡的哀愁,道盡香港長者處境,令人心有戚戚然。又有一輯〈陪你走最後一哩路〉,記得我們這些新聞紀錄片製作人,曾幻想要紀錄人們臨終,說得天花亂墜,卻永遠做不成;《鏗鏘集》團隊做到了,追蹤拍攝兩年之久,眼看長者衰老,記臨終的選擇,離別的從容,家人的笑與淚,生老病死,that’s it

近期〈我和我的1Q44〉也屬經典作,有關遺傳病病人的故事,《鏗鏘集》一貫風格,沒有賣弄悲情,平淡寫實謂之真,就不劇透了。是的,人物故事也有精心鋪排,層層遞進,不宜說穿。我只想講,紀錄片中的偉大媽媽,平日甚少接觸外人,就靠網絡及社交媒體。《鏗鏘集》YouTube頻道中這位媽媽很認真地看待觀眾留言,相信這些留言也是給她的很大鼓舞。遲些這些片庫節目都刪除,這位媽媽與觀眾互動的回憶也被斬除。李百全總編輯要刪YouTube節目,究竟為什麼你要做這種好事?

老牌節目,但說故事形式卻不忘創新。十號風球下難以外出拍攝,〈全民山竹記〉搜集小市民自家片段,記錄香港人颶風下的一天;〈同班同學〉講一九八六港大法律系畢業的一屆,有戴耀廷、張達明、劉進圖、袁國強及一眾法律精英故事,三十年來,同班同學命途各異,正是香港幻變之縮影。廣為傳誦的〈袁氏這一家〉,講述袁彌昌容海恩兩夫婦與袁氏深黃一家的相處之道,記下家人敞開心扉真性情,正是兩極分化下的香港家庭寫照。這些專題,把複雜的問題納入一個簡潔清晰的框架中,都是說故事高手。

7.21調查觸動龐大勢力,〈三中商〉一集踢爆市場七、八成佔有率的連鎖書店,實際由中聯辦操控。曾有人謂,這一集「炒冷飯」,好多人都知三中商的底細,無疑之前《壹周刊》做過,但〈三中商〉一集有新資料,而且知道三中商背景的香港人其實不算多,壹傳媒的調查亦不獲其他傳媒跟進,有些事,要年年講月月講。〈何志平的名單〉,重組何志平行賄案背後的點綫網,窺探強國外交背後的黑幕,揭露「一帶一路」的運作。這些專題有重大意義,但有膽量探討的媒體,是絕對少數。所揭露的問題,盡皆事實,無可辯駁。

還有很多題材,只要是有意思的社會現象,《鏗鏘集》都有涉獵。2019年初播出的一路向,講年輕人北上消費飲「喜茶」。是的,你還記得「喜茶」吧,還只是2019年初,我們在談論「喜茶」,年輕人一路向北,只為去深圳飲喜茶逛商場,他們追陸劇陸星、玩抖音、用wechat、迷淘寶,非常接受內地新潮流,「喜茶」在沙田開分店,大排長龍。今天重看〈一路向北〉,大家應該會聯想到,對年輕人的統戰,大好形勢,是誰壞了大事?若然沒有林鄭驚天地泣鬼神的逆反效率,香港怎會有今日?

2019是轉捩點,那一年的《鏗鏘集》,我們仿如目睹歷史在重演,一切從六四鎮壓三十周年開始。

六四周年,從來是紀錄片製作人最頭痛的題目,三十年了,還有什麼新意?〈八九演義〉系列第一,《鏗鏘集》團隊飛到波蘭,訪問當年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系列之始,即提醒香港人,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同一天,世界另一端也有影響深遠的大事發生,共產黨在選舉中失勢,揭開東歐變天共產黨倒台的序幕;同一天在北京,坦克掃蕩長安街,從此民主自由停滯不前,種下香港的反抗,一切就從八九年的歷史叉路開始。

〈八九演義〉第四回〈忘〉,團隊從當年具名抗議北京屠城的政治廣告中,找出響噹噹名字,追尋他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心路歷程。第五回〈憶〉一輯,團隊竟然想到要打開當年學運領袖的通緝名單,走遍全世界,追尋他們三十年後的足跡,有人堅持故我,有人熱情不再。故事意念精簡,意味深長,有新聞價值,亦有歷史韻味。

剛剛播完〈八九演義〉,從世界,到中國、然後到香港,2019年下半年,歷史就在眼前重演。

正如全香港所有傳媒一樣,焦點離不開反修例運動引發的抗爭,只選一輯〈記10.1〉,2019101日的國慶大示威,發生什麼事不需多講;〈記10.1平實地記錄了早上的「愛國者」活動(我懷疑他們都違反了國旗法),下午的大示威,透過幾個被訪者,講他們如何過十一。一個時代,重要一天的平實記錄。看完,你會明白權貴為何要刪片,你重溫一次十一發生的事,大家應預計到今天的鎮壓手段,小器愛臉子的玻璃心一定會大報復。

滄海遺珠,還有20194月播出,〈逃〉一,記林榮基別離香港的最後日子。那段日子,風風火火,不知為何竟然沒有多少傳媒拍攝林榮基離港一刻,《鏗鏘集》攝影隊跟隨他在香港的最後日子,最後登上飛機逃亡台灣,林榮基從飛機上回望香港,渴着台灣啤酒,臉上似是欣喜又似自嘲的微笑,深刻難忘。那一天,你以那只是林榮基一個人的事,今天,離與逃,是每個香港人的事。

《鏗鏘集》仝人,美好的仗,你們已經打過。十年後,香港將會有這樣的日常:孩子從學校回來,父母補課,從暗角找出傳說中的《鏗鏘集》,孩子看完會說:原來以前的《鏗鏘集》會講政治、原來政府是可以批評的、原來……這就叫自由。

*

尚有以下經典,未能盡錄:

,年輕人談理想,寫給自己的信

中國故事,有(維權律師的太太)(六四難屬,29年後)(大芬村)穿(劉曉波之死)

,講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田漢的故事。

***   ***   ***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專欄〈無名字荒野〉,此為嚴重加長版)

相關文章:

你與惡的距離

新聞滅聲時

拒絕新編歷史 保住自由記憶

 

註:以上附上的Link隨時會消失,以下片庫或較可靠:

https://archive.org/details/hk-connection-2016-2020

 

Thursday, May 6, 2021

人面全非的新聞團隊,有獎不要的時代荒謬

 


人權新聞獎得獎名單正式公布,請留意紀錄片與短片類(中文),六個獎項中有五個得獎單位,已經人面全非,甚或成為批鬥對象,節目朝不保夕,記者四散。

新聞獎項評選的季節,本人是人權新聞獎紀錄片、短片及電台組評審之一。今年的得獎名單,值得大家特別注意,因為,一切都在消逝中,我們不知道,明年還會否有這種作品、不知道各機構是否仍存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這個人權新聞獎。

看得獎名單,只想到《有線中國組》已經大換班,得獎的〈疫症一周年〉是「有線中國組」的告別作;得大獎的《鏗鏘集》〈7.21誰主真相〉主力編導之一蔡玉玲,諷刺地成為7.21連串事件後第一個罪成的人,罪名就是她太努力去調查真相;利君雅這名字,在得獎名單出現兩次,香港電台新管理層就是不想見到專業認真的人,利君雅即將被逼離開香港電台。

明年的人權新聞獎會如何?只知道,很多優質新聞團隊已變了樣,其實,主辦人權新聞獎的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香港記者協會、外國記者協會,明年還會存在嗎?

新聞就是歷史的初稿,看着香港記者們過去一年的努力,眼前的新聞精華,一個又一個故事,帶領觀眾穿梭時空,回到2019-2020的香港,都是不能磨滅的記憶。

一次過看完這些參加新聞獎項評選作品,片段中不絕的催淚煙、記憶從鼻尖回湧,濃密的催淚氣,良久,散不去;那些血淚、嚎號、槍聲,穿透時空,記憶的共同體,永恆不滅。按一下按鈕,另一堆故事,逃亡、出走、移民、無止無終的告別;留下的,有年輕的政治犯、有永不言敗的逆權者、有不屈不撓的平凡人。

還只是一年前,有冤情,仍有傳媒可投訴;弱者聲音,仍有傳媒代言。更重要是,這些艱難時刻不畏強權,敢觸碰敏感話題的專業報道,明年還會存在嗎?

這篇文章,想做一個小小的得獎作品導讀,請先看影片及聲音組別的得獎名單:

 

短片(文)

大獎

港示威者中槍一年後﹕傷疤未癒 問責未果

江穎怡  德國之聲

 

異獎

出版界的無形紅線

陳自穎  香港有線電視

 

《覺醒 · 在瘟疫蔓延時?》

呂樂、利君雅、曾憲威、黃子明、蔡珏浩、張亮華、尤翠茵 — 香港電台《視點31

 

紀錄片(文)

大獎

7.21誰主真相

李賢哲、蔡玉玲、鄭思思、楊月芬、陳琬蓉、黃耀靈  香港電台

 

異獎

以公義之名

呂樂、利君雅、張潔茵、彭德章、黃雅文、尤翠茵、曾憲威、鄺高樂、黃子明  香港電台《視點31

 

疫症一周年

曾海琪、翁維愷、黃慧茹  香港有線電視

 

電台廣播和錄音(文)

大獎

梵中續簽主教任命臨時協議系列

呂熙  自由亞洲電台

 

異獎

生離:709未團聚家庭的心聲

陳妙玲  香港電台

 

内蒙漢語教育爭議

仇志榮  香港電台

 

《鏗鏘集》的7.21誰主真相〉奪紀錄片大獎,評審團的評語是「追蹤最細微線索,無畏無懼,詰問強權。調查報道經典。」。記者一年過後,仍然鍥而不捨,找到新線索;報道自然觸怒權貴,控告編導蔡玉玲車牌查冊「虛假文書罪」,是傳媒第一次;法庭判罪成,也是第一次。諷刺地,調查報道記者蔡玉玲亦成為7.21連串事件中,第一個被判有罪之人。

7.21誰主真相〉談過很多,我更想講,兩個紀錄片組優異獎,都屬極品佳作,但也是滄海遺珠,未必很多觀眾留意。

香港電台《視點31中播放的〈以公義之名〉,我認為屬「奇葩」類,一般大作,主打人物故事,或影像衝擊,但一輯五集的〈以公義之名〉,分別探討「濫捕」、「濫告」、探討警員使用武力的原則、分析警察與媒體為何交惡、最後則分析警方指香港出現「本土恐怖主義」的講法。五集專題,分析具體案例,抽絲剝繭,直擊爭議焦點,包納不同立場觀點,論點有力,全面而詳實,公正又持平,是罕見論述清晰的影像故事。

我相信,很多朋友忽略了這一輯精采作品,請不要錯過。

《有線中國組》最後力作〈疫症一周年〉分四輯,在原班底告別有線前播出,記者重返武漢爆發點,其中〈未忘人〉一集,記疫症亡者的家人,如何被當局監控,遭二次傷害;〈主旋律〉記疫症中的輿論戰場,國家主旋律如何改造記憶;最後一集〈吹哨聲〉,回顧最初的吹哨聲,如何在這一年被滅聲,「李文亮醫生基本上是白死了。」當事實成為禁忌,每個訪問都是時代呼聲。這個專題,也是「有線中國組」原班底的最後大作,為一個禁言的時空,留下寶貴記錄。原班人馬已移師「眾新聞」繼續報道。

其他得獎作品,有線新聞的〈出版界的無形紅線〉(短片組優異獎),探討港式文字獄無形審查。有線新聞離職潮中,負責這個報道的記者陳自穎已離職。

香港電台《視點31》團隊亦奪短片組優異獎,覺醒 · 在瘟疫蔓延時?於武漢封城間,遙距報道,過程不容易,敍事角度亦連結香港現狀。

香港電台的電台新聞亦奪兩「電台廣播及錄音組(中文)」組別的優異獎。記者陳妙玲報道的生離:709未團聚家庭的心聲,於王全璋出獄、與家人高興團聚之際,竟然想起其他維權律師因各種原因,家人逃亡外國、異見者滯留內地骨肉分離的悲歌,份外感人。

電台部記者仇志榮的内蒙漢語教育爭議,不懼敏感話題,以後還能否做,做了還是否會報名參展,已是一個大問號。

有些還敢言的傳媒,記者把每天工作當作是最後一天工作;好些曾經敢言的傳媒,過去一年人事更迭,已改為凡事奉迎、凡事唱好;香港電台現在奉行「總編輯自主」,一個人話事,抽起節目不解釋不回應,解聘稱職記者亦不解釋不回應,演活了一個劊子手的角色。

看著這些歷史初稿,我看見了記者們的不死勇氣,我看見了新聞專業的輝煌燦爛。

你今日   back up 咗未?

***   ***   ***

(此文部分文字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

相關文章:

你與惡的距離

新聞滅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