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13, 2019

聽到年輕人談 work-life balance,總覺得古怪

[史丹福大學,d.school 中庭]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合併加長版)

世上有千千萬萬本書,你要拿起一本來讀,總有點淵源。

多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   d.school,即設計學院,上過一堂體驗課,話題是「創新」,印象猶深。大堂中庭也是一個演講廳,教授說,每次總會有人問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創新?於是他們把答案吊在天花,那是一大張標語,寫着:’The only way to do it is to do it’。總之就是「做」,實踐最重要。

[吊在天花的答案]
最近見到兩位設計學院的教授合寫了《設計你的生命》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一書,不談工業產品設計,不講創意創新,而是把他們的設計原理直接用在生活中。

首先要明白,設計是一個過程,生活也是一樣。也許我們有明確目標,最後多數失敗,但實踐過程中,貪婪地學習,Fail fast and fail forward,失敗中前行,事未如願,卻可以大有進境。
 
[此書有具體步驟,教人設計與建造你的生活]
注意書名有 ‘build’ 這字,理想的生活要「造」出來;生活的目標,一般很長遠,大宏圖往往不會一蹴而就。空想無用,所謂「造」,就從製作原型   prototype 開始,即是由實驗性質的小事做起,摸索興趣、累積經驗、聚集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人際網絡,沒有所謂失敗,因為一定有賺。

兩位作者也說,世上沒有所謂   dream job,努力踏出第一步後,機會自然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只能在實踐中找尋自己的熱情所在,人生目標才會逐漸成型。

畢業季節,這本書看來很適合正為前路惆悵的同學閱讀,可以協助打破迷思。

第一個迷思,正是所謂的   dream job,想找一份「學到嘢」、上司好、人工高、不沉悶、假期多、可以實現理想、兼有   work-life balance 的工?這些工作,不是完全沒有,但絕大部分不會浮遊在職場中等待你尋覓,而是自己一步一步,透過實踐、失敗、學習、再嘗試,一路累積經驗人脈與文化資本,由自己「設計」出來的。

更重要,其實我們不應追求   dream job,心底裏渴望是   dream life,一種理想生活,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個迷思,也許是講得老掉牙的 ‘work-life balance’,無疑「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很重要,但最近接二連三從大學畢業生口中,聽到他們談 ‘work-life balance’,心裏總感到怪怪的。

工作與生活要平衡,很好,本人正積極實踐。不過,剛投身社會的年輕朋友,是否需要如此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問這個問題,又會否被指摘「年齡歧視」?

我以為,人生在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以自身及朋友經驗所見,畢業後是年輕人「搏殺」的黃金時機;搏殺不是為了取悅上司,也非為錢途鋪路,而是趁精力旺盛、梭角未磨平、有熾熱衝勁、未有家累、對世界還有好奇心時,努力嘗試,摸索自己的興趣。

《設計你的生命》一書中,引述一個針對年輕人的研究謂,在十二至二十六歲的青年,只有五分之一人清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據他們指導學生為自己「設計生命」時的印象,其實無論任何年紀,都有約八成人不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都是從實踐的跌跌碰碰中,找到自己「火燒心」的熱情,而非先洞悉自己前路與目標,才開始實踐。

所以,不要猶豫,做吧,多參與你認同的社區、群體、專業組織;嘗試一份不是完美的工。

我會進一步引伸:年輕時「搏殺」一點,能有較大機會於生命旅途上早佔先機,在歪路中學習,累積實戰經驗,了解自己,那麼日後的人生由自己掌握設計,「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就不是空想。

當然,現實殘酷,今天香港新畢業大學生工資,低處未算低,同時又有很多公司,奉旨叫人無償加班,已不只是生活工作不平衡,而是工作乃生活的全部,而且薪金低微,看不到出路。

不過,要踏出積極尋索的一步,才有可能找到出路;有天,發現此路不通,正是一大發現。

***   ***   ***

本文續篇,兩位教授還說了一句震撼的話:
教授說:我們就在那裏等你,永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