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5, 2019

教授說:我們就在那裏等你,永遠

[好明顯,圖文不符]

寫了這篇〈聽到年輕人談 work-life balance,總覺得古怪〉,看來很多老闆級朋友認同,甚至說「自己就唔敢講」,隱隱然有點世代之爭的火藥味;其實文內本人意見,都是多年來在大學課堂上常掛在口邊的話。大意就是:初入職場,要義無反顧地嘗試,在實踐中了解自己的專長與喜好,遇上運氣來臨時就能一手捉住;抓得住,你就能夠更主動去設計自己的生命,更容易達成自己理想中的work-life balance

文章緣起一本書,史丹福大學兩位「設計學院」d.school教授所著的《設計你的生命》(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他們由設計工業產品,轉化為「設計你的生命」課堂,把設計原則應用於「生涯規劃」。


此文要補充一句,書中一小段,令我呆住

兩位教授說:「作為老師,我們一直向學生保證『永久中門大開』,即是說,如果你選我們的課,我們一直都在,永遠。完。」 (As teachers, we have always guaranteed our students “office hours for life.” This means that if you take a class from us we are there for you, forever. Period.)

Forever!

「設計生命」永久保用,學生終其一生隨時回校,老師永遠都在,繼續提供意見,因為世事多變,設計生命是一個過程,沒有完結的一天。

好一句平平淡淡的豪言壯語    office hours for life, we are there for you不禁想起香港的小學中學與大學。

聖保祿中學,學生畢業禁止拍照、聚集門口影相老師報警,一聲道歉遲遲不肯開口後來學校「讓步」,原來回母校拍張照也要校方恩准。

李東海的老師們,他們的時間長期用於應付校長,老師們連自己的生涯也規劃不了多少時間指導學生?出事了,校長玩失蹤,閃閃縮縮,不敢解釋數語,又是什麼教者典範,學生們從這位校長身上會學到什麼?

又請問「李東海」、「董之英」等等各位捐錢冠名學校的善長人翁或其後人,知道自己的名字變成醜聞的代名詞,情可以堪,各辦學團體如何向捐款人交代?

大學,高層自劃紅線,惟恐舔得太慢,一有學生出格敢言,他們抓緊機會,we are there for you密切關注,落閘放狗、絕不手軟,告上法庭、記過、開除出校、永不錄取,forever

大學,舉目皆是漂流講師與合約老師,誰夠膽說 office hour for life? 他們下學期能否繼續教都知道,老師朝不保夕,誰敢奢談「永恆」?正牌教授則忙於應付學術遊戲,四處寫研究建議書討   funding,制度上不鼓勵他們花時間在學生身上

We are there for you, forever。我們就在那裏等你,永遠

我不知道說得出這些話的兩位史丹福大學教授能實現多少,又是否作大吹水,也許是課堂性質必定如此。不過,他們夠膽白紙黑字、斬釘截鐵、公開許諾。

職業,有 office hour 有上下班時間;志業,乃一生追求,無止無終。我想,這就是教育作為職業與志業的分別。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