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5, 2015

一個月讀書三十本


教育局長吳克儉說自己畢業後,每月堅持讀三十本書或雜誌,引起全城好奇,他讀甚麼書,如何做得到?

就算是讀雜誌,以前訂閱《經濟學人》、《國家地理》、Scientific American、再加《壹周刊》Book A Book B,縱是每本只選讀有興趣的幾篇文章,閱讀的速度,永遠追趕不上雜誌出版的速度。

真的有人一個月讀書三十本嗎?有的有的。

想起唸研究院第一堂理論課,教授說,你們要每天讀一本書,才有望寫得成論文。

初時不明白,學術書籍難哽,如何每天一本?後來,才慢慢理解。

這是一種特別的讀書方法,我懂的。

所謂博覽群書,真的只是「覽」一下,圖書館借回來,翻幾番,看看目錄,再略讀似乎有意思的章節,一目十行,再一目十頁。這樣,就有可能「一月讀書三十本」。如此讀書方法,可以有很大得着。

最大得着,就是遇上大批多餘的書、無味的章節、看不懂的段落。

世上沒有所謂人人必讀的「經典」,是否經典、是否好書,視乎讀者能力、需要、喜好、心境、年齡。如果講學術,當然是關乎研究範圍。老師可以提點,但最終要自己探索,哪一本書,哪段文字,能夠觸動你心?要你自己遇上才知道。

速讀一遍,知道哪些對自己而言是「廢」的,去蕪存菁,過濾出來的三兩本書、幾個章節與啟蒙金句,貴精不貴多,才是齋戒沐浴、焚香精讀的時候。讀學術著作如是,平日閱讀亦如是。

世上沒有那麼多「好書」,讀書是一個排除廢話的過程;有時縱使有點艱深無味,或遇上自己無興趣的東西,略翻一下,最少知道當下思潮,了解他人的旨趣;說不定會碰上運氣,開啟一道你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大門。

讀書多寡,不須量化。最少,我不敢說自己每月讀三十本書,一來沒有,二來無意義,三來,也沒有多少本書,真正從頭到尾每一粒字都認真讀完。

聽到吳局長克儉,一月讀書三十本,我才明白他為何愛好四出考察,出埠多到成為新聞人物,原來他愛好把握長途機上的空檔讀書,原來他不是出埠成癮,只是讀書成癮而已。
***   ***   ***

(本文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文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

我們都是時空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