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4, 2020

恐襲、海嘯、疫潮:香港人的精神創傷禁忌

(圖片:思托邦 / 蕭雲)

中文大學「思托邦」講座,請來筆名區聞海的區結成醫生談半年來香港人普遍出現的精神創傷狀態,有很多值得思考之處。

講座之日,剛好《刺針》發表香港大學醫學院團隊的研究,推算去年九月至十一月,香港動蕩時,成年人當中,有240萬人有抑鬱症狀,200萬人有創傷後壓力症症狀,五分一人疑似患有抑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比例與經歷大災難或恐怖襲擊相若;同日,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形容,現時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有如「地震後的海嘯」

區結成醫生則形容,這是一場精神創傷「疫潮」,而且這疫潮與別不同。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人們承受的創傷是一次過的,例如恐襲、地震、海嘯等,但香港這一役,卻是每星期一路累積,漫長而未知止境。

創傷難解,更因為政治禁忌,鬱結沒法釋放,政府拒絕承認問題。例如幾個月前,中大校長段崇智與同學對談,最後出現互相扶持、相擁而哭的一幕,區結成醫生認為,這是難得的解結機會、一個療傷的過程,但校長卻被批評。

為何如此?因為稍為同情年輕人的舉動,都變成政治禁忌,政府不承認有精神創傷問題,故亦沒有計劃去處理這股「疫潮」,甚至連大學醫學院的基建經費都想阻延。

區醫生說,政府謂想「復和」,但卻無時無刻在講「暴徒」,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而政府連承認問題 (acknowledgment) 也不願意,遑論著手解決問題。

另一受忽略問題,是警員的精神狀態。半年來,是一場兩方陣營互相消耗的對戰,警察也是人,也會受精神創傷;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包括容易被惹怒,易受驚嚇,反應超乎尋常地激烈,有人正視警員的心理狀態嗎?恐怕沒有。

官方宣傳中,只見警察永遠威武,這也是一個沒多少人關注的炸彈。

《刺針》剛發表的港大醫學院團隊研究,訪問樣本大,有縱向比較,區醫生認為內容「硬淨」,揭示了過去半年港人精神健康急促惡化。

而今問題在,政府是否仍然視而不見,繼續迴避?

區醫生認為,由於有徵狀的人數量龐大,加上因為政治禁忌、割裂與對立,妨礙社會處理,現有的醫療體系及服務亦根本不足以應付。

或許,政府甚至會認為,根本不需要處理,反正時間會沖淡一齊嘛。

或許,在哪裏受傷,就從哪裏站起來。區結成醫生說,樂觀一點看,可以從創傷中尋索意義,運動中的手足情,生出一種共濟感,在創造力中重新認識自己,這就是療癒的過程;我們的社區,亦要建立一種對精神創傷的認識,每個人,包括醫護人員、社工、老師,留意身邊人,都應該加強敏感度,認識及理解很多情緒問題可能源自社會衝突帶來的精神創傷,付出更多關懷。

「我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最長但也幾乎最不感到幸福的城市。」我想起了區醫生開場白這一句。沒錯,香港人從來都是「最捱得」的一群,療傷,要靠自己,這個政府,從來沒有什麼可以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