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4, 2011

文化大發展 文化被繁榮


區家麟|絢麗荒涼    (《絢麗荒涼》逢星期一刊於《信報》)

中國愛建設,高鐵地鐵大廣場大開發區建得人仰馬翻後,最新提出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六中全會會議公布如是說。

座落國家中心、北京天安門廣場側的國家博物館,最近全面翻新擴建後重新開放,正是窺探「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好地方。博物館外型與往日的革命博物館同一風格,進門前環顧四周,在一小庭院裡,我遇上瑟縮一角的孔子;他的雕像,被供奉在無人角落,四周是高牆,慘遭圍困。

未參觀前,聽說這新的國家博物館「大而無當」。新館大門有如人民大會堂一樣宏偉,規格與展館面積,比羅浮官與大英博物館都要大;館內確實有很多展廳未開放、無展品,套用內地的發展觀,這代表超前建設、有遠見、具發展潛力。至於是否「無當」,你參觀完「古代中國」館,應不會同意。

館內藏品,確是中華文明珍寶,你會看到三千年前,重近一噸、商朝的「後母戊鼎」與體積最大的圓鼎「子龍鼎」,商周的青銅器冶煉技術,當年領先全球,乃鎮館之寶;高近一米的宋代彩繪木雕菩薩頭像,亦屬罕見珍品,尤其於文革破壞後,所餘不多,好奇一問在旁的工作人員「是真品還是仿製品」,換來不屑與冷淡的回應:「都是真的。」看清楚簡介,原來館內很多罕見藏品,都是近年透過財政部的「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經費」,向海內外收藏家,真金白銀買回來。
四川三星堆銅首

後母戊鼎
 備受爭議的,自然是詮釋中國近代史的「復興之路」展廳。展覽以列強侵略、中國積弱談起,有識之士不斷探索國家出路,解說明言「辛亥革命失敗」,共產黨成為革命新道路的中流砥柱,最後帶領民族復興。偌大的展館,令人走得腿也酸的漫長展板,羅列新中國重大事件與偉大成就,獨是缺失了大躍進、大饑荒與文革大禍,回頭仔細尋找,才在展板高處,考驗你眼力的角落,找到片言隻語。

有關和平時期死去三千八百萬人的大饑荒,就只兩句:「1959-1961年,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文革十年,寥寥數語:「……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隱惡揚善,貫徹始終。

暗示大饑荒的寥寥兩句
講文化大革命的一小段
「復興之路」最後一段,整個大廳,都在描述改革開放後中國崛起,圖片滿是煙花、慶典、硬件建設、神舟升空、領導人笑靨。只是遊人稀疏,冷冷清清,人民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對這些黨八股毫無興趣。

國家博物館硬件一流,其裝璜、燈光、布局及文物展品,無疑屬世界頂級;硬實力強勁,現在開始「建設」文化軟實力。中央政治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討論稿可堪玩味,每句都有「文化」二字,動詞則是「提高」、「增強」、「弘揚」、「建設」,彷彿黨政機關能從上而下主導「文化」,一切都能「被文化」起來。

「復興之路」展覽告訴國人:國家崛起了。但一如內地傳媒人熊培雲所言,中國的所謂崛起,只是國家權力的崛起,伴隨而來的,乃民權的衰弱。這個世代,只談經濟發展,不顧道德倫常;這個國家,最怕你有信念,最愛你無原則;當民眾力量被嚴格限制,人民不能崛起,不能組織起來,文化的土壤,亦無從談起。

佛山女童小悅悅被車撞倒,十八途人見死不救,正是長久以來「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極端實用主義後遺症。一個隱惡揚善、掩飾真相、不能以德服人的政府,帶頭說要建設文化,只代表它繼續迷信自己的權力,淪為又一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