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2, 2021

《梅艷芳》,那些喧囂的空白


為梅艷芳拍一齣傳記電影,製作人員的勇氣令人佩服,因為那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傳記作品甚少如此「近代」,畢竟梅艷芳辭世不足二十年,很多歌迷心中,她的一顰一笑仍然鮮活;歷史太近,有時難以言說,她很多身邊人仍健在,又是德高望重圈中前輩,江湖恩怨人情瓜葛如何真實鋪陳?

帶着這些問題走進電影院……

(一個已知結局的故事,以下,應該也算是「劇透」。)

一開場,是被感動

電影重塑七、八十年代舊香港,重現彌敦道璀璨霓虹燈、「妙麗」那孔雀開屏大招牌、荔園遊樂場的中古風情、尖東海旁舊版本欄杆,音樂、歌曲動人,選曲合宜。那是香港的黃金時代,那個敢想敢做、樂觀奮進、亂中有序、有實力定有出頭天的年代,自信十足的梅艷芳正是那時代的標誌。

昨日之日不可追,想珍惜時已經溜走,能不觸動?

不過,《梅艷芳》先天有演員的問題,由於人物太近代,必然要找一些熟悉的面孔飾演一些熟悉的面孔,「演」的味道太濃,難怪「鄭少秋」、「張國榮」,還有「楊大媽」每次出場,觀眾都笑。而飾演張國榮的劉俊謙很慘,世上似乎沒有一個人能把張國榮演得活。

電影進入下半段,更多先天難題,始終難以解決。傳記之難,在如何濃縮一個人的一生,零碎片段如何串連成一個整體,若有主線、只結晶為一兩個主題又是否太簡化?流水帳一樣的鋪陳又如何彰顯什麼意義?很多忌諱記或不記?

這些,從來都不容易處理。

電影中,梅艷芳生交叉點的推進,似有太多事情不能道盡,如第二段戀情、暫別舞台的原因、卡拉OK掌摑事件等,非粉絲如我只看到一個個零碎片段,很多留白,關鍵時刻點到即止。而掌摑事件隱身後復出,苦楚轉化成激勵,人生故事只剩下一幕幕美好奮鬥做善事做善事,身邊皆盡是好人,一切似是理所當然,感覺浮淺。導演梁樂民說,第一剪長達四小時多,最後刪節成兩小時,取捨之痛苦可想而知。

後半段編年史一樣的鋪陳,獨欠了 1989 的事,梅艷芳在「民主歌聲獻中華」獻唱,慷慨支持民運,電影沒有着墨。本來,一個人的傳記故事,不需要逐年去記,但電影剪輯很多梅艷芳做善事片段、華東水災片段,按年份推進,加插大量真實舊片,卻獨是缺了1989 年,結果,是一種甚為喧囂的空白。

如此時勢,觀眾或可體諒,然而,歷史與記憶就是如此逐步封埋於黑洞中

結論:以一齣傳記電影而言,後半段不能令人滿足,只能期待據說很可能有的長版 Director’s cut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