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2, 2016

假如我們相遇


新海誠熱賣動畫大作《你的名字》中,有一幕,相信很多坐過香港地鐵的人,都曾遇上。

大概是太子站附近吧,列車剛離站不久,黑暗隧道,寂然的陌生人堆中,你倚在車廂門邊,忽然車窗外瞥見另一扇窗,窗邊有一人,也盯着你,眼神交叠,同樣有點錯愕迷茫;只兩三秒,你還未搞清楚發生甚麼事,平行軌道上,那扇窗那個人,溜進了另一空間,眼前只一片漆黑。

尋尋覓覓,追追逐逐;驚鴻一瞥,相遇而不相知;他就在你身邊,卻不能捉摸;你們就身處同一地方,卻原來時間不對。

「我一直在尋找着甚麼,不知何時起,我便陷入了這種情緒中。」故事中的男女,都在期望找尋失落的另一半,相信茫茫人海中,有一位「假如我們相遇,肯定一眼就能認出彼此」的對方。

這麼近,那麼遠,不可望不可即;寂寞中的追逐,人潮中擦身而過;當名字都已經忘記,他們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覺。


新海誠《你的名字》,情節也許熟悉,但動畫流麗動人,彗星的殞落,時空的結,剎那天地。動畫的虛幻感,保留想像空間,誇張的情節不覺造作。畢竟,愛情最美麗的時分,就在茫然若失、忘形追逐的忐忑。

(利申,由於時間關係,本人對以上感覺,已經過期。)

寂寞的都市中,人們寧願相信夢是真實的,也許一切已經忘記,也許一切從未發生,始終有希望才有力量,才能抬起頭來,走下去。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美滿的愛情都是一個模樣,當男女主角相遇,幸福要滿瀉時,故事就沒有甚麼可以說下去了。

最後一幕才是故事的開始,沒有甚麼可以說下去,於是只能創作一篇前傳,陶醉於「假如我們相遇,肯定一眼就能認出彼此」的宿命。嗯,作者已死,故事是一個倒敍,這個解讀才夠真實。

肯定的是,從今以後,「請問.....我在哪裡遇見過你?」這搭訕金句,重新大派用場。

***   ***   ***

本星期四,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台灣作家蔣勳從蘇軾《寒食帖》說起,談志業、順逆與孤獨。

相關文章:

博群大講堂
(本文原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