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4, 2014

新媒體:激流‧浪花‧暗湧

(本文刊於三月號Breakazine,編輯約稿,叫我談新媒體,一路以來寫過很多,總括一下。)

新媒體湧現,新聞資訊流通之生態大變,幾點現象,早已成形。新時代的閱聽人,如何自處?

無間在線,即時互動
手機方便、寛頻高速,今時今日看新聞,無時無刻、隨時隨地,突破空間限制;傳統媒體轉戰網上,除了「即時新聞」,新冒起「即時評論」,無間斷分析,新聞與評論,愈來愈講求速度;受眾亦不再被動接收資訊,可輕易參與評論轉發、即時雙向互動。

公民參與,人人發聲
資訊科技充權,庶民可轉趨主動,除了利用傳統媒體資訊,再加工再詮釋,也可自製平台,主動發聲,或個人行動、或協作參與,促成媒介內容多元化,輿論渠道不再被主流媒體壟斷,「自媒體」(self-media)、協作新聞 (networked journalism) 成為可能;受眾不再是資訊的消費者,自身的經歷與意見也可以是有價值的資料。往日,新聞媒介是監察政府「第四權」,今天,普通公民亦可參與組織與分發資訊,可以直接監察政府與權貴,亦同時監察傳媒,「第五權」興起。

爭奪眼球、譁眾扼like
當今資訊紛紜,新聞與評論之多,如澎湃激流,一篇文章、幾句意見,有若訊息巨流中的小水花,才冒起頭來,瞬即又淹沒。為了爭奪眼球,標題黨斷章取義、腥色煽譁眾取寵,成為很多新媒體或自媒體生存之道;點擊率即時知道,讀者情緒反饋循環,大家都明白:政治咒罵較受歡迎,煽動仇恨又有市場,挑人最痛處也是賣座保證,標奇立異也能扼like。平淡說事,或認真講道理,往往泥牛入海,回聲不聞。

如何抓緊讀者眼球又不失中肯,如何在感官刺激與人身攻擊裡保持冷靜,如何於「即時評論」前肯定自己掌握的乃事實,如何在語言偽術與disinformation之間不被誤導,都是對受眾與訊息傳遞者一大考驗。

新聞中毒,兩極螺旋
這篇文章,若你讀到這裡,應可歸類為「新聞毒人」(news junkies)。以往,傳統媒體面向大眾,觀眾選擇亦甚少,以電視為例,往日大家都看翡翠台,不管你是否關心時事,你都要看新聞,因為幾乎無其他選擇。但自從廿四小時新聞、各種有線電視頻道、網絡平台湧現後,愛體育的、愛煲劇的、愛音樂的,各有所好,有足夠資訊佔據你所有時間,分眾仔細,自成一系,很多人不需再關心新聞,剩下來留意新聞資訊的人,多屬於對新聞「上癮」一族。

和以往看新聞的大眾不同,這批眾多誘惑下仍關心時事的「新聞毒人」,較有想法,政見鮮明,主動積極,網絡上容易找到同路人;好處是同聲同氣,聚眾發聲,一呼百應,力量更大;隱憂是偏執更偏,矛盾激化,脫離現實,自我感覺良好。新媒體生態,容易催生兩極意見,放大分歧,各走極端,阻礙共識。

網絡潮流,影響政治參與,大趨勢不可逆;人馬沓雜,眾聲喧譁,紛擾之中,只求毋忘初衷,回到根本︰求真。

所謂「真」,有兩個層面:一,事實要無誤;二,推論要對確。作為受眾,遇可疑資訊,應反覆推敲,不輕易相信,不隨便likeshare;發布資訊,更應時刻自省謙卑,提醒自己不可能永遠正確,保持開放講道理,真理才能愈辯愈明,縱使「真相」虛幻難捉摸,我們也可以朝向真相邁出微小一步。借用Mill於《論自由》對「真」的解說:我們可能會錯,我們掌握的「真相」可能不全面,故永遠開放理性的討論;縱使我們深信自己的一套絕對正確無誤,也要提防信念變作食古不化的教條,故仍然需要虛心聆聽不同意見,透過論辯,提醒自己信念背後的理據,這正是我們珍重表達自由的原因。

擁有發聲平台,就應維護促進其公信力,假以時日,網絡新媒體要同主流媒體分庭抗禮,無信不立,願互勉之。
網上圖片

***   ***   ***

補充:
早前落雹水舞間之後,寫了篇〈這夜,人人都是記者〉,不知是否很多朋友讀到了「新媒體起來,舊媒體玩完了」的訊息,其實文中只舉了「天氣突變」這種「全民參與、與生活息息相關、隨時有新發展」這種類之新聞,新媒體看來有絕對優勢,僅此而已。

看美國新媒體發展,就算有天新媒體佔了市場絕大份額,那些「新媒體」,大部分是舊媒體的網上版,屬舊媒體或傳統媒體的轉型,新興網絡力量要「取代」傳統主流媒體,為時尚遠,主要是閱讀慣性、公信力與內容製作方面,需要長時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