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5, 2012

即食觀點



區家麟|絢麗荒涼    (本文5/10/2012 刊於《信報》)

新聞運作中,有所謂breaking news,即突發事件、最新消息。往日每逢有重大政府公告、天災慘劇,電子媒介中斷正常節目規律,插播新消息,急速緊張的前奏音樂,總叫人豎起耳朵。

今時今日,網絡有大量即時新聞,電視有廿四小時新聞,突發消息源源不絕,讀者缺乏的,不是資訊,而是時間;事實紛陳,他們需要的是觀點,以助去蕪存菁,掌握重點。自媒體與社交網站崛起,眾聲喧嘩,既有嚴肅評論,也有惡搞、改圖;無權無勢者也可以發布自己觀點,有機會放大傳播。輿論之互動出現新模式,事情在迅速變化中。

最近多家互聯網新聞媒體冒起,其中「主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闡析其理念,現時「突發新聞」或「即時新聞」(Breaking News) 資訊充斥,已不是賣點;這個時勢,讀者需要的是「即時觀點」(Breaking Views,或譯「即食」更生動)。一些傳統報章如《信報》,亦早已嘗試將新聞糅合評論,因為資訊唾手可得,觀點更有價值。

想起很多新聞界老鬼的戲言,你寫的新聞你表達的觀點是否「成功」,衡量的方式很簡單,早上到茶樓或街市,聽聽有無人談論。讀者需要的,是「談資」;資訊人人都有,現在最好提供「即食觀點」,吹水的起點更高。

「即時觀點」的概念,不只在新興的網絡新聞中發揚光大,博客、面書、各大討論區,也是個人觀點的即時發布場。「即食」能滿足多方面需要:

1. Why的需要:老掉牙的新聞採訪ABC,媒介要提供所謂「5W」的資訊。‘5W’即何地 (Where)、何時 (When)、誰人 (Who)、什麼 (What) 和為何 (Why),當中首四個 ‘W’,屬「事實」類別,網上複製容易,一搜尋就有;要找背景資料,四個 ‘W’ 已被一個 ‘W’ 取代,那就是 Wikipedia 維基百科;若要嚴謹認真一點,網上有眾多專業資料庫,答案可以淹死你。

唯獨第五個W ‘Why’,要尋求原因、提供解釋,就需要評論分析。傳統報章有社論有評論,但礙於運作,常會滯後一天至兩三天;電子媒體尤其是主流電視台,則礙於業務守則,又愛裝作中立免惹麻煩,只偏重報道事件。網上「即時觀點」自有其niche

2. 即時的需要:現時的新聞「周期」很短,大眾關注的事件,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又在電台烽煙節目中輪番轟炸,涉事官民不停解釋,不消兩天已講殘講爛,無以為繼。兩三天後才出現的評論文章,有時雖具深度,但熱潮已過,往往不受關注,好out

新聞網站或社交媒體這些「即時觀點」,包括各類改圖、或一句起兩句止的「心情」,在受眾關心事件、渴求指路觀點的一刻時出現,再於網絡瘋傳,糅合類近意見、層層增潤累積,化成共識,其影響力有時比報章評論更大。

3. 主流媒體的需要:這類網絡發聲者,以全人口比例計算,無疑屬少數,但其影響力,全面滲透傳統主流媒體。傳統媒體記者,每時每刻都需要判斷一宗新聞的價值何在;被訪者長篇大論,也要抉擇採納什麼新聞角度;網絡正成為一個很方便的新聞與評論靈感來源,記者編輯只需手機一部,上上臉書與高登,再讀讀即時評論,自能評估民意。有時網民發掘的新聞,貼近民情,多快好省,更可以信手拿來,很多報章已設「網絡組」,專責搜羅網情。最近內地中宣報試圖禁止內地報章轉載網上消息,意圖把網絡民意的「傷害」控制在網絡裡,可見傳統媒體正受巨大衝擊。

論影響力,無疑主流媒體接觸面廣,大部分亦已被收編,有意無意暗通款曲,高官談話做騷事必重複播出,太空人金牌運動員訪港例必大事宣揚,細水長流,潛移默化,影響力不容忽視。但這類滿足於傳統媒體資訊的受眾,多是沉默大多數,對社會政策沒有強烈意見;相反,網絡民意有強大凝聚力,他們的即時觀點,非停留於表態,更化成實際行動。網民監察,又能突出政策疑點,令社會敏感度提高,又以開心好玩的方式廣為傳播,反過來影響主流媒體,令政府陷於被動。

不過,「即食」自然有其問題,有時反應過快,資訊未全面要憑直觀,網絡環境,亦難免以刺激情緒賺取點擊率,下周再談。

網絡生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