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8, 2011

一嚿雲訪問實錄

 區家麟|絢麗荒涼    (《絢麗荒涼》逢星期五刊於《信報》)

「做訪問」這回事,不是記者的專利。記者雖然工資低,但傳媒這行業,頭頂有少許光環,滿街皇帝的新衣,等待人去拆穿,學生們趨之若鶩,選讀新聞傳媒者眾。大專課程是一門大生意,有需求就有供應,院校狂增學額,私立大學、副學士、副學士先修班,都開辦傳媒課程。新高中通識課,又鼓勵學生接觸社會,四出訪問做project,中學有錢自設校園電視台,團體愛舉辦「校園記者」活動,於是,到處都是記者、準記者、實習記者、校園小記者、做功課臨時記者。

他們四出做訪問,但可能新一代自小受父母呵護,人際溝通技巧甚缺,不懂觀言察色。曾親身經歷或目睹一些「訪問」慘況,一輪問與答過後,訪問者與受訪者茫然不知所措。以下綜合了典型的問答反面教材,常發生在中學生、大學生,甚至正職記者身上。如有雷同,實屬正常。

只有問答沒有交流

小記者:「請介紹一下你自己。」

被訪者:「(吓)……」(心想,你不是清楚我是誰才來訪問我嗎?)

小記者(盯着筆記本問):「你公司去年盈利有多少?」

被訪者:「……(心裏奇怪,業績不是公開了嗎?不懂上網查嗎?)」

小記者繼續發問預先準備好的問題:「據說你二十二歲時,在砵蘭街與登打士街交界的一個神秘地下室裏發掘了人生第一桶金,可以講述一下嗎?」

被訪者:「是的,(重複廣為傳誦,但無人相信的發迹史,下刪一千字)……就是這樣,我的罐頭骨膠原豆豉鯪魚王國就開始了。」

小記者:「你如何把罐頭骨膠原豆豉鯪魚,結合唉瘋九的試食app,把新產品推廣到全世界?」

被訪者:「(鴻圖偉略,下刪七千字)……我對前景充滿信心!」

小記者……(在筆記簿裏找尋下一條問題):「過程有什麼挫折呢?」

被訪者:「道路總是曲折的,前景總是光明的,但我們一一克服了。」

小記者:「噢……(沒料到答案那麼短,急忙低頭再找下一條問題)……啊……你的……人生格言是…?」

被訪者:「富貴於我如浮雲,我會做好呢份工!」

小記者有點疑惑,但繼續盯着筆記本,然後抬起頭來,一副解脫的模樣,高興地說:「我的問題都問完了!」

很多人誤解了何謂「訪問」,顧名思義,既「訪」亦「問」,登門造訪,目的是了解一個人、一件事,要觀察人們的喜好、儀容、性格、態度,訪問是一個觀察的過程,不是問答遊戲。現實裏很多的「訪問」,只有問答,沒有對答,沒有交流。

訪問者常犯的災難性錯誤之首,乃一早預備一大堆問題,緊張地一問一答,確保問題問完,卻沒有思想交流,更沒有眼神交流,雖然同處一室,有問答,但無溝通,對話缺乏靈魂。

問題空泛不懂追問

訪問常犯錯誤之二:問題空泛,兼不懂追問。空泛的問句,令被訪者難以適從,只能隨便說說;訪問者不懂追問,容易錯過有趣話題,不能走進主人翁的內心,難以得到深刻故事。有兩個最簡單的追問方式:一、「點解?為何如此?」;二、「可否舉例說明?」

訪問者不事先研究,不認識被訪者背景,是訪問所見災難之三。訪問前須定好主題,構思相關問題,但千萬不要被問題所局限。訪問者應抱着閑聊的心情,不需牢記二十三條問題,只需抓緊兩三個閑聊的主題,如「訪問對象的發迹史」和「做生意的理念」,然後展開對話,直到訪問者對主題得到滿意的認識,疑問都有答案;過程裏不需盯着筆記本,而是望着被訪者的眼睛與笑容,才算一個正常的交談;投入被訪者的心境,察看被訪者的情感,順藤摸瓜,才有機會把一個人的複雜故事,理出一個所以然;亦能避免問題跳躍,缺乏脈絡,讓被訪者莫名其妙。

與人興致勃勃地聊天,是一項需要訓練的溝通技巧。前提當然是對人與議題熟悉,做足功課,一方面代表對受訪者的尊重,也同時培養對話題的興趣與好奇心,才能流暢對談;進而能於追問裏,擊中要點,甚至在質疑與反問中,抓到矛盾,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訪問。

這些簡單的溝通技巧,不只適用於學生與記者的採訪,公司內部行政,市場推廣見客賣橋,也要確保對話有意義,抓緊重點,才能節省大家時間,準確溝通,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