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8, 2015

一個女人誕下第二胎



區家麟|絢麗荒涼 (原文 8/5/2015 刊於《信報》,此為加長版)

《赫芬頓報》截圖
「突發︰一個女人誕下第二胎」,是網絡媒體《赫芬頓報》英國版一標題,放在主版與笑話版,配了一幅威廉王子與凱特的相片。

內文是這樣的︰「一位已婚女士誕下她的第二個孩子。事件源於沒有保護措施之性行為,經大約九月懷胎而成。2013年,該女士於類似情況下誕下第一胎……女嬰離開醫院後,將與兄長展開童年生活。」

英式幽默?這叫新聞?反正「作者已死」,文字寫出來,不由原作者詮釋,剩下來的事,就是由閱者解讀。有人覺得好笑,有人認為冒犯,有人說無聊,看來又似反英國皇室的人在抽水。

而本人多天來,看香港的新聞台重複又重複凱特「預產期過了」、「作動了」、「入醫院了」、「出世了」、「小公主改名了」,密切跟進,詳盡分析。《赫芬頓報》那短文一出,拍案叫絕︰這篇短文在自嘲,也在嘲諷英國至全世界新聞媒體,為了「一個已婚女士誕下第二胎」這回事大費周張,熱心關注,實在滑稽。

英國皇室故事,一向是傳媒寵兒。細心想想,皇室無實權,誕下新一代成員又不是第一次,皇位繼承權又數到很遠,這位小公主為何值得全世界鎂光燈關注?若是英國人,還可能有點感情,有點貼身感覺,遠在香港,英國皇族的意義,除了給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鴻文中引用,以示普選制度無國際標準,英國「國家元首仍是世襲制」外,剩下來的「新聞價值」,就是因為他們是名人,大家愛「八卦」。

媒體為吸引觀眾,重視「大眾興趣」(Public’s Interest),往往多於「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無可厚非;但既屬名人八卦,無關政經大勢社會新知,為何不放娛樂新聞,卻能躋身「國際新聞」,而且日播夜播不停轟炸?叫全世界人一同關心「小公主出世」?

無他,新聞規律中,名人事迹一向被視為新聞,這種選擇新聞的慣性,合觀眾口味,慢慢化成理所當然的規律;假以時日,新聞編輯們不會再記得,新聞價值有多高,篇幅是否合比例;加上通訊社來稿,源源不絕有聲有畫有BB,編輯們匆忙之際,順手拿來,充塞二十四小時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新聞時段,方便又快捷,政治上又安全。

這種迹近「無意識自動波」的新聞規律還有很多,例如,做官的說了話,無論話有多廢多重複,都總佔據一些新聞篇幅。近期大小高官落區宣傳政改,明知做騷,傳媒樂此不疲;周末的新聞,則常是高官網誌摘錄,一個人自說自話,也成為星期六日新聞淡靜時的寶貴材料。

政府愛「放風」,傳媒如獲至寶,以「消息話」的方式報道官方意見,政府可以「放氣球」試探民意,或挑選友好記者放獨家消息去籠絡。這些匿名的「消息話」,如果記者用作確認事實,或率先報道政府政策,也有其新聞價值;但近期所見,有傳媒引述匿名「政府消息」,說「滿意高官落區宣傳效果」,官員自說自話自吹自擂,傳媒卻代為隱名,自甘宣傳工具。

重視「官話」,一向是新聞的慣性,記者習慣把高官的話都當作可信、有新聞性。香港傳媒,大多人手不足,新聞時段卻無休無止,無時無刻需要「有米落鑊」,誰最能提供源源不絕的「新聞」?當然是有充裕資源的政府。

傳播學者 Schudson 形容,資訊的來源,是新聞行業的「暗黑秘密」。表面上,傳媒有權有自由去選擇資訊,但「恒久的警惕乃自由的代價」,香港的新聞傳媒,採訪資源緊絀,新聞材料需求密度又高,缺乏「警惕」的時間與心力,往往受制於訊息來源的供應;傳媒常規中,政府官員往往被視為認可的知者 (authorized knower),傳媒習慣不質疑,照單全收,有意無意間,成為權貴的傳聲筒。

傳媒倚賴政府消息,全世界如是,Schudson形容,倚賴官方訊息是「傳媒慳力法則」(Journalistic law of least effort),西方國家,政府乃民選,官意某程度是民意,情況未至於太壞。但在香港,高官缺認受性,兼要操弄民意去制衡民間力量,這種視官意為理所當然新聞材料的規律,為禍更深。很多官話,與「一位女士誕下第二胎」類同,只能茶餘飯後,一笑置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