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1, 2015

消費尼泊爾




無疑,若地震的地方不叫尼泊爾,叫孟加拉,香港人、甚或歐美國家都不會如此關注災情。人是感情的動物,淡淡交會過,總會留下印;更何況,尼泊爾確是很多人年少無錢但有時間又捱得苦的成長年代,曾浪蕩的地方。

尼泊爾物價低,遊客大吃大喝,買手信可劈價,有平價大麻。二十年前遠足,請挑夫導遊,只須五美元一天,替你做牛做馬,負重帶路。

有論者說,這種旅遊方式,是消費人家的貧窮,是富人剝削窮人。我同意。

背包客很少會覺得自己富有,盤川有限,未踏足的地方卻多,但走到窮鄉僻壤,對比那些無機會受教育的小孩,困於大山深處的農民,我們有餘暇、有時間、有錢,老遠來「體驗」;這種自由,是當地人不能享有的奢侈。
 
山區的挑夫,揹著遊客的糧水。相對而言,那時候五美元一天當導遊,當地人覺得是優差
所以,年少時遠足,我堅持不聘導遊及挑夫,因為不想每天看到一個被自己剝削的人走在身邊,多付小費我又付不起,反正還有力氣,背包還是自己揹吧;反正懂得看地圖,路還是自己找吧。買東西,不想兇狠劈價,就索性不買。結果,當不成「豪客」,「消費」更少了,這樣是愛還是害,一直搞不清。

人生有一種無奈,關於旅行︰「年少時,有時間有精力、但無錢;中年時,有錢有精力、但無時間;年老時,有時間有錢,但無力。」

不須為往日的「剝削」內疚,現在就是贖罪的時候。很多人香港窮忙,沒有閑暇、沒有健康,窮得只剩下錢,就捐錢賑災吧。

***   ***   ***

 (本文原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