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6, 2010

大事回顧

每到歲末,就是電視台《大事回顧》的時刻。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幾個月前的事,重新包裝,已是我們的回憶。

一年過來,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不一定重要,無聊小事也可能是時代回憶,如何選材方能切合「大事」之名,對編輯是一大考驗。

人們常說: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讓事實說話」。歷史學家Edward Carr不同意,我們應該留意的,是「誰」讓「什麼」事實說話:

"
It used to be said that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 This is, of course, untrue. The facts speak only when the historian calls on them: it is he who decides to which facts to give the floor, and in what order or context."
o

記者一如歷史學家,面對浩如湮海的材料,眾說紛紜的解讀,我們扮演把關人的角色,決定什麼事實要放到歷史舞台上,事實的擺放次序,舞台背景設計與燈光效果,都能令「事實」有不同造型,變化萬千。

有人認為,記者舖陳事實就可以,實在自欺欺人,simplenaive。由歷史學家到學者到記者都謂:Objectivity is a myth. 傳播學者Gaye Tuchman老早就說,記者所謂客觀中立,多出於自保,正反意見相容,乃避免官司,免得罪任何一方,免卻麻煩。新聞的實際運作,每天採訪什麼、不採訪什麼,每段報道是長是短,選取什麼內容,排在什麼位置,都要人作決定。一年大事攤在眼前,如何取捨,以何種角度表達,都有主觀成份。

客觀中立不是最高指標,接近真實才是最重要。不過,既然沒有所謂絕對客觀的事實,我們又如何在紛亂的世事中理出一個頭緒?Carr解說什麼是「歷史」:A hard core of interpretation surrounded by a pulp of disputable facts.

製作大事回顧,大概就是要找出這一年的hard core of interpretation,這團核心的詮釋。積累過往的製作經驗,發現一個很簡單的準則。

每年的新聞,有的震撼、有的感人、有的貌似雞毛蒜皮卻有時代意義、有的以為是時代標記卻會轉瞬消逝、有些金句一語成讖、有些說話繞樑三代──每年《大事回顧》的內容,如果在五年至十年後再看,這些人物、事跡、金句,仍然令人難忘,感觸猶深,就是我們集體回憶的最佳記錄、抓住時代脈搏的大事回顧。

我最喜愛的,仍然是《2003香港大事回顧》,那年沙士回憶佔了兩節、七一遊行前因後果一節。聲畫留情,記住了一個時代的勇氣與淚痕。

相關文章: 當故事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