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3, 2015

香港人未見之境



區家麟|絢麗荒涼 (13/3/2015刊於《信報》)

有位台灣人,常飛來香港,領悟到一個飛機劃位「秘訣」,他總會挑飛機右方第十七或十八排的靠窗位置。當飛機進入香港境內,就能無阻擋地,高空俯瞰大浪西灣與大嶼山的山巒,像回到熟悉的家。

劉克襄寫了《四分之三的香港》,細味香港的郊野公園、綠化地帶與傳統村落所佔的四分三未發展地區。劉克襄說,香港郊野之大,其他華人城市都沒有,新加坡積極綠化,號稱「花園城市」,但香港一百五十年,本來就一直就在郊野裡面,香港人還未意識到香港郊野的特殊與重要。

「你再往北看,深圳、東莞、廣州,你不用去旅行,看谷歌地圖就見到,都是灰白色一片的城市。他們仿香港,都是複製各種開發與建設,不仿香港的郊野公園。」

很多香港人瘋台灣,這位台灣人瘋香港。中大博群花節,劉克襄在草地的榕樹下,談在香港行山,「我在香港郊野的五十道陰影」。是的,他迷戀香港郊野,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已達到「成癖」的境界。劉克襄應邀來香港講學一月,三十天有二十天去行山,米埔濕地是他的「教堂」,西貢海岸有峇里島味道,大欖涌水塘媲美日月潭。劉克襄眼中,麥理浩徑與衛奕信徑貫穿整個城市,其他大都會根本沒有。

不過,最令他感動的,不是香港郊野的大山大水。有一回,劉克襄走南丫島,在盧鬚城一小屋,目睹村民製雞屎藤茶果自用,鄉土傳統,人與自然的互動,還在大都市旁找得到,才是真正感動。

講座開始前,我碰到劉克襄在中大的小徑,埋首細看路旁植物,拍照紀錄,他觀物之微,對鄉土、生態、微小動植物之關注,常令我這香港人汗顏。

劉克襄每年都帶隊,領台灣人來香港行山,他說,香港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山徑之一,香港的山不會把你吃掉,沿路有標記,路徑清晰,而且救援系統成熟有效率。有一次,他的行山隊伍在荔枝窩附近出意外,一隊友掉進路邊的小洞裡,脫了臼,報警不久,水警與拯救隊已到場,令人非常安心。他認為,香港從殖民地時代開始的郊野規劃與管理,值得台灣學習,他一直倡議規劃連貫台北郊野的大山徑,但看來十年八載也難成事。

最近,劉克襄帶台灣朋友,要繞大嶼山一圈,他說,恐怕遲些這個香港最綠最大的島就不見了。機場第三條跑道要建,港珠澳大橋已破壞了景觀,遲些若東涌至大澳要築路,東澳古道就要消失,還有東大嶼都會那巨型人工島,大嶼南的「水療高級渡假酒店」計劃。四面楚歌,大嶼山變色前,要認真走一走,有幾多香港人會想到。

「我必須要感謝香港。」劉克襄一直寫台北的山野,出的書有幾吋厚,本來打算繼續寫台灣中南部的山,但心思轉到香港後,自覺寫得最好最成熟的「鄉土」文章,都在香港。他笑說,因為寫香港,本來是台灣的「鄉土作家」,現在變成一個「國際」作家了。

劉克襄有一個疑問︰香港作家那麼多,很多人愛書寫或批判這城市「虛構」的一面,似乎很多人看不到香港那龐大而「實體」存在的郊野。

劉克襄說,所謂鄉土意識,源自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土地。

香港權臣眼中的土地,就是土地發展、土地供應、不開發很浪費;平凡香港人,住在空中樓閣,出入冷氣商場,行走水泥路面,觸不到土地,無暇欣賞,無心想像。

本土意識,不應建立於排外與仇恨中;嘗試看看擺在眼前卻未見之境,給自己製造機會,讓自己被這塊土地感動。

聽劉克襄談香港,我們要擺脫聽異地旅人讚賞自己土地那種沾沾自喜,更應靜下來想一想,有緣身在此山中,卻為何一直看不見。
***   ***   ***

博群花節,繼續有節目︰
31/3 7pm 電影《念念》放映及座談。嘉賓︰張艾嘉,李心潔 (只招待學生及職員)

2/4 花節園遊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