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2, 2015

穹頂之下,不見青天




柴靜說,她和霧霾有「私人恩怨」,《穹頂之下》數日間點擊率過億,全因說出了廣大人民心事。霧霾不是一個人的私怨,是十三億人的咒怨、是一個國家的業報。

柴靜由央視記者,變身「公民記者」,終於看畢整套大製作,有些零碎感想︰

之一︰program genre

《穹頂之下》,屬嶄新的節目模式,最少,在內地與香港幾乎未見過這種的組合︰

**以現場演講,穿插動畫、影片、圖表、數據、訪問、偵查,作調查式報道。

**個人出錢,演講後網上播放,擺脫官媒的窒礙,最少,能贏得過億點擊才被滅聲,乃一大異數。

**動之以情,以母親身分說故事;說之以理,以記者身分調查追蹤,剛柔並濟,擺脫記者言必理性中立無感情的角色。

新聞與評論要分得清,記者敍事不能帶任何私人感情,這些都是學習新聞的教條。不過,網上世界,「公民記者」早已模糊了教條,關注議題,以情理兼備方式論述,亦非不可能,也比單純的數據論述,能觸動及說服更多人。柴靜式的論說,所利用的傳播方式,說故事的技巧,可能會成為一個典範。

之二︰背後動機?

很多網民質疑《穹頂之下》的製作動機,他們不相信中央電視台,而柴靜作為前央視主持,不能脫其「原罪」。網民亦質疑,背後涉派系鬥爭、有政治目的、涉能源利益、想鼓吹核電;亦質疑柴靜個人誠信、過於矯揉煽情、資料不盡不實等。

《穹頂之下》劍指污染元兇之石油幫與煤炭幫,觸動權貴神經,輿論機器隨即禁止媒體討論。沒有青天,沒有真相,這就是今天的中國。槍打出頭鳥,正是模糊焦點disinformation之伎。

以柴靜的名氣人脈,找幾個環保部門官員與法改委高官做訪問,肯定不是難事。以本人有限的採訪中國環保問題之經驗(見《西》系列),環保系統裡的官員,有不少人思想開明,常與記者合作,只嘆體制難移,無能為力而已。再者,今日中國官場,做任何事都涉「派系」,都可以有「陰謀」,都關乎利益,都可以聯想到股票炒賣。信不信,還是應該問,柴靜所說是否事實?

無疑,柴靜的「演出」有點矯情,有幾個「愛」的表情與笑容,over咗,我有點受不了;有些數據,可以更詳細解讀說明,免受責難。不過,整體而言,她從多角度,由表入深,動情然後說理,帶領觀眾,逐步進入制度上的深層次體制問題︰資訊封閉、法律虛偽、決策黑箱、官員無力、發展狂妄;穹頂之下,只剩利益計算。

這個體制,令中國窒息。她所揭示的體制黑洞,也許還未「去得夠盡」,但畫公仔不須畫出腸,尤其到處是地雷與紅線,能說事到此,已經很難得。

之三︰喉舌的信譽

觀內地輿論與網民對《穹頂之下》反應,想起一個我未找到答案的困惑。

內地網民質疑柴靜「動機」,實屬正常事,也是一種健康的思考習慣。人非蠢蛋,明知中央台黨媒是洗腦輿論工具,內地朋友讀新聞,明知面一套底一套,於是習慣尋覓蛛絲馬迹,閱讀隱藏議題;他們充滿戒心,不輕信,懂提防。有批判質疑之心,真理越辯越明,當然是好事,對中央台如是,對柴靜大作亦如是,合理。

不過,問題是,既然很多內地人明知黨媒不可信;為何在反水貨客與佔領運動等中港矛盾議題上,卻又輕信黨媒的報道,例如香港水電食品全靠內地,內地客不來掃貨香港活不下去,或是參與佔領的香港人都收了外國錢?認為香港是「不懂感恩的孩子」之類?

這是一些猜想︰

一,族群矛盾、敵我矛盾最易煽動,最容易上心,最能蒙敝理智,掌權者深明此道,激進民粹主義者也不甘後人。

二,人們對身邊事較多關注,較容易洞察黨媒的陰謀與漏洞;但對遙遠的事,如內地人看香港,則由於資訊來源有限,惟依賴官媒,長年累月潛移默化,加上有片有畫,遂容易以偏概全,受到誤導。

之四︰回到霧霾

《穹頂之下》是遲來的控訴。許多年來,處身內地的嚴重空氣污染,會有一種末日天劫的感覺,霧霾籠罩,焦炭味聞得到、鼻孔與臉龐有黑色顆粒;縱使有時大北風吹過,藍天重現,不消大半天,你能目睹微粒再次積聚,灰色的薄紗慢慢加厚。

走到工業區,尤其是內陸省分的二、三線城市,廢氣污煙噴發,粉塵隨風四散、污水七色、工廠有法不依。最令人痛心,乃人們只覺得無奈,卻習以為常,毒霧瀰漫,已漸漸變成生活的日常。

曾經到內陸工業城市採訪,目睹工廠驚人污染,同行一位美國人的話,印象深刻,他說︰「美國人真幸運,你們污染環境,由我們來享受廉價產品,又能保住青山綠水。」

柴靜說到了人民心底處,這段片,內地各大網站已下架。幸好,還有youtube。未看的,可花時間認識一下。

霧霾無國界。這個秋冬,在香港,藍天不多見,行山不能望遠,不只是霧,也有霾。

又想起,十多年前,在中國內地的高壓體制下,機緣巧合的媒體仍有喘息空間,孕育了一批還有點批判力的記者。如今,《南方周末》一系筆鋒已被磨平,那群敢言記者早已被逼離開工作崗位,四散他方。

柴靜「偷雞」一次,即被封殺,「青天」一閃即逝,還有下次嗎?

***   ***   ***

相關文章︰
霧霾之中,我們已忘記︰什麼叫日落
西》系列


(本文部分文字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改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