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神舟、天宮、我的夢


(本文30/9刊於《經濟日報》)

「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美國太空人岩士唐首次在月面漫步時,這句月球上的名言,曾激起多少人對宇宙穹蒼的幻想。當年激情澎湃,始料不及的是,到四十二年後的今天,人類最遠的腳步,仍停留在月球;美俄不只失去登月的興趣,當年雄心勃勃的美國太空穿梭機報廢,無以為繼;耗資千億美元的國際太空站,預算只能運行至2020年,前途未卜。

兒時所讀的科學雜誌,言之鑿鑿「2010年人類移民月球」、「殖民火星」,原來是呃細路的騙局,今天大家還呆在地球,想起有點失落。此時此刻,中國的航天計劃如火如荼,創建中國太空站、探月、登月,探索大計接踵而來,又應如何理解?

中國以舉國體制,匯聚科技人才,集中資源,打造航天大計,幸好沒有美蘇當年冒進的太空競賽,步伐漸進,慢慢累積經驗,不急於一時;美俄數十年經驗告訴世人,太空科研成果有限,操作維修費用昂貴,載人航天風險極高,一次意外就會令發展倒退。如今中國航天事業強調「自主開發」,目的乃把美俄所知的,自己再學一遍,總有所得;投資龐大,長遠成果不可知,軍事目的不可說,最實際而即時的成效,正是打造又一個強國象徵,國民教育又多一個好題材。

當中最常宣揚的,要數「太空育種」的「成就」,今次天宮一號上天,接納幾位內地高中生的方案,搭載四種瀕臨絕種的植物種子上天,希望受「宇宙幅射、微重力、弱地磁、升空時的高速」等環境影響,誘變種子基因,令種子更能適應環境,存活下去,這「實驗」令人大惑不解。

一直以來,官方宣揚的太空科技成就,主要就是「太空育種」,原理是外太空環境能令植物變異,產出更好味、營養更豐富的農產品。問題是,成功誘變的種子,只佔約二百分之一,而且絕大部分變異都是破壞性的,一如你送一群人到福島核電廠呆坐一星期,大部分人會患癌,而不會變天才一樣。這些基因變異的植物,縱使變得更「好」,符合人們口味,也要經過多代培植,才能確認新特性能承傳下一代,這步驟基本與人工挑選品種栽培無異,亦有如買六合彩碰碰運氣,不屬「高科技」。再說,要把種子暴露於幅射中,可於實驗室進行,或把一貨櫃種子送到福島核電廠旁即可,何需大費周張,送幾公斤種子上太空?

至於那幾位學生希望把瀕危植物的種子送上太空,誘變基因,牽涉到一個生物學問題:縱使成功,瀕危植物以後長得好活得好,但基因改變了,這還是以前的瀕危物種嗎?

太空探索,是人類很純真的夢想;條件許可的話,可以不論經濟效益,可以不求科研成果,純為探索而探索;但請不要以半桶水科學大事宣揚,也請不要利用孩子的真切熱忱鼓動民族主義情緒。有夢最美,讓大家清楚這是一個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