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6, 2011

誰的港台、誰的電視台?

(本文16/9刊於《經濟日報》)

有天在內地打開電視,看傻了眼。直播室內,體育主持前的電腦,有大字廣告商標、桌子前方有商品口號、布景上下有商品名稱、電視屏幕的台徽旁,都有商標,連主持的一身裝束也是同系列顏色。內地電視台為了爭取贊助費,出賣布景、出賣肉體,可悲可嘆。

尚幸香港的電視台,還會顧全面子與尊嚴;香港人常抱質疑之心,硬銷商品無用,但潛移默化的軟銷贊助手法,宜加警覺。打開電視台節目表,商品或商業機構的冠名贊助節目,與日俱增。地產代理公司贊助樓盤節目、證券公司贊助投資節目、廚具集團贊助烹飪節目、旅行社贊助的時段,帶你漫遊天下;飲食集團贊助的,自然就是飲飲食食,帶你全球覓食吃翻天,食食食食死你

這種贊助形式,電視業務守則容許;香港的電子傳媒,競爭劇烈,邊際利潤低,在商言商要賺錢,亦無可厚非。電視台或可辯解:有人贊助,亦可同時製作好節目,兩者無衝突。問題是,電視台為賺錢,會主動製作及翻叮同類概念的節目,迎合贊助商。最近有內地朋友問:為何在香港,「食家」會變成「才子」?主流電視台長年以來的節目取向,或多或少在推波助瀾。

這些商業贊助,未必直接影響節目內容,但客觀效果,肯定會左右節目議題,誘導大眾價值觀。商業贊助,不出吃喝玩樂、消費購物、投資錦囊、愛心行善之類;概括而言,就是大眾化、生活化、非政治化、去爭議化,建構和諧社會。巧合得很,正正暗合主旋律。

新聞節目又如何?以往,新聞部是最後陣地,不容任何商業考慮影響新聞判斷。近期的亞視風波,揭露了新聞部員工要兼顧應付贊助商,其他電視台的記者,未致角色混淆,但冠名贊助的新聞節目或環節,近期明顯大增,如各種「通識百科」、「歷史檔案」、「樓盤直擊」、「股市傳真」等。當中的暗湧,值得留意:

新聞部製作的小品環節與新節目,是為了大眾的資訊需要,還是為了贊助商口味?人手緊絀下,抽調記者與編輯,去製作有贊助的節目,會否影響正常新聞的質素?錢賺了,有沒有相應增加偵查報道、深入報道的資源?

獲得商業贊助的節目,大多屬非政治化、欠批判性的環節,各大電視台的財經資訊節目,尤為令人困惑。由證券公司贊助的「講股」節目,主要討論「值唔值博」、「要入定要放」的「博彩」分析,對企業管治、財務誠信的剖析,基本上一直停留於報道二手資料的層次。

主流傳媒被金權勢力主宰,是香港這個極端資本主義與重商主義的社會的宿命。我們寄望新聞從業員能堅守本份,繼續揭露社會不平事;同時,我們也寄望香港電台,能做好公共廣播的角色,彌補商營電視台之不足。上星期港台《鏗鏘集-一塊紅布》,揭露舊樓發展商威逼利誘的收樓劣行,正是甚少見於商營電視台的好題材。

只可惜,千呼萬喚始出台的新廣播處長,政府決定委派政務官出任,廣播處長職責上是港台「總編輯」。這個安排,一如空降政務官任警隊一哥、消防處長、海關關長,外行領導內行,難以服眾,於理不合,亦有違常規。若公共廣播之理念,束之高閣,任之凋零,只會縱容金權勢力更主導香港傳媒,此非香港之福,更不應是管治者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