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6, 2013

鹽田梓之微物



區家麟|絢麗荒涼    (原文6/12/2013 刊於《信報》)

鹽田梓,由西貢碼頭坐街渡前往,假日有定期班次,來回35元,包參觀。
這條客家村,聽聞已久,但往日從無去過,只因路太容易走,難度是零;西貢內海一小島,環島步行一圈,只需一小時,我等自吹自擂要闖蕩崎嶇山野,只會在忽然想起要三代同行郊遊,找地方悠閒漫步,才會想到鹽田梓

小山丘上,屹立一古迹,1890年落成的聖若瑟小教堂,陽光穿透彩色琉璃,地板暗自發亮,清靜小堂一角,傳來門外石階梯下的爭論聲。

「為什麼不讓我進教堂?我是教友!」

「這裡規矩,划獨木舟過來的,不能招待…」

「全世界的教堂都打開大門,怎會拒人於門外?」理直氣壯的是一位健碩男士,全身水上運動裝束,堅持要入教堂。

「這教堂是私人的,只開放給坐街渡的遊人參觀…」一位村務委員會的成員耐心地解釋,她平心靜氣,男士越說越激動。


1890年建成的聖若瑟小堂
鹽田梓全島村民,早於上世紀陸續搬走,在外國或市區謀生,島上村屋破落,荒廢失修,但熱心村民仍會每天回到島上,打理教堂與文物陳列室;又自行籌錢,修葺聖若瑟小堂,開放予遊人參觀。這個全港保存最妥善的鄉村教堂,只在五月的首主日有傳統感恩祭活動,村民回到故鄉慶祝。

罵聲不斷,兩人繼續爭論,旁邊另一位村民輕聲告訴我們:保育教堂要很多錢,當初是有心的村民為了保育自己故鄉,出錢出力;以往有遊人划艇登島,全身濕漉漉,滴著鹹水走進教堂,會損毀木椅,所以他們不招待水上活動人士參觀,只招呼我等正式買街渡票登島的人,因為船票收益少部分會撥歸村委會,作修葺管理之用。

冬日和煦陽光,寂寂小島一角,爭論的聲音特別吵耳。水著男士怪村民唯利是圖,不可理喻;村民想必每天都遇上這樣的遊人,她沉著氣解說:政府一分錢也沒有資助,居民要收幾塊錢,希望幫助修葺,保育小島,重修鹽田作生態教育;再者,穿著泳衣背心進教堂,也不合適吧。

村民的心思,看得出,摸得著,重修後的鄉村教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文化遺產保護優良獎。文物陳列室是學校舊址,長櫈、竹簍、廚具,驟眼看,不特別;再看課堂黑板下的粉擦、教學用的巨型掛牆算盤、放電視機的高櫃,還有第一代插卡式的電子遊戲機,你會驚覺,兒時習以為常的事物,早已消失眼前,連電子遊戲機都已成為古物。快遭遺忘的微物,淡然靜躺島嶼一角,任時間流逝,等待你來看顧一眼。

文物陳列室
黑板與粉擦,無乜特別,卻想起,這些東西早已消失眼前了。
往日的算術堂,用大算盤,老師掛起示範。
第一代電子遊戲機,算一算,它似乎真的有資格成為「古董」了。
屋內有蝙蝠,最多時有幾百隻,都給遊人嚇走了。
村內保存「活泉井」,井水清澈,是往日小島的水源;海邊淺灘有紅樹林,廢棄的鹽田,隱約能想像往日引海水曬鹽的閘柵水道;村屋大部分已荒廢,成為蝙蝠的安樂窩;碼頭附近,有一棵老樟樹,村民即場蒸製客家茶粿與砵仔糕,濃香樸鼻,百年老村,餘韻猶在。

城裡的人愛往山裡走,山裡的人喜歡往城裡去,這是千古規律。城市人請不要先入為主,論斷村裡人必屬見錢開眼,蠻不講理,愛護自己村落的,大有人在,並早已身體力行。村民利益,固應受保護,但絕不能偏袒那些視鄉郊土地為搖錢樹、囤積土地政商勾結伺機發財的土豪族;鄉紳也應明白,擁有土地業權,不代表能肆意妄為,無論城市或鄉間,任何發展改建,都受規劃的限制,不能破壞環境的協調,影響景觀,毀掉我們珍惜的瑰寶。

所謂鄉村發展,不一定是廢耕毀林建丁屋,更絕不應是土豪地產商式的收買丁權農地建別墅豪宅水療渡假村。發展,可以是重修祠堂鄉公所,重現往日文化,保育未毀遺迹;好些鄉郊傳統,迹近湮沒,政府可以重整資源,在郊野公園的「不包括土地」上,建民宿,加設施,廣宣傳,令更多人能享用欣賞,深度探索。

這些,都是在鹽田梓,咬著雞矢藤茶粿,探望破屋內沉睡的蝙蝠時想到的。

香濃的茶粿
***   ***   ***
鹽田梓詳細資料:Oasistrek鹽田梓

把握周末好陽光,還有一些較易行的:

 
此文得罪人多,中大五十周年慶,就繼續自我吹噓一下:
馬料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