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7, 2012

逐夢的五種方式


每個人都有夢,可能是環遊世界、或是寫一本小說、或是投身音樂藝術、或是當義工幫助人、或是投身你的志業。

夢,多數有一個特點,那是不能賺錢、不能維生的。隨心而行去追夢,是一個危險的勾當。

做《七百萬人的先鋒》的訪問,遇上不同人,很多時會遇到這樣的話題:

你如何規劃自己的生命,給自己機會達成夢想?

總括而言,逐夢的方式,大概有五:

理性執行型:

極地探險家李樂詩有很清晰的人生規劃,她說:人生的首二十年,積極學習,充實自己;第二個二十年,全力發展事業,為生活打好基礎,簡單而言,是儲足彈藥,令基本生活再無後顧之憂;第三個二十年,做自己要做的事,全力貢獻社會國家。

近二、三十年,李樂詩推廣極地保育,甚至賣樓支持環保考察,就是人生第二個二十年積累的基礎,令她認清目標,儲足本錢,四十歲以後,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些年,原來李樂詩是一個成功的廣告人,當年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達成理想的過渡期,是儲彈藥的手段。


暫時放下型:

前高官黃錢其濂,原來自少愛寫作,夢想當一個作家。不過,一入官場,人浮於事,這些理想夢想一一放下,直至退休了,重拾舊日的夢想與興趣,寫小說、教英文,自得其樂。

要達成夢想,不急於一時,可放在心裡滋長。只要你沒有忘掉,終有一天,逐夢的時機會重臨,豐足的退休生活,是人生的第二春。


打死罷就型:

潘迪華姐姐的追夢方式,不是一般人能學。

她六十年代在倫敦唱歌,看到人家的musical,於是大發奇想,回到香港,策劃了香港首個音樂劇《白孃孃》,顧嘉輝作曲,黃霑作詞,糅合搖滾、京劇、舞台劇、現場大樂隊等元素。李小龍曾對她說,音樂很好:「但香港人未準備好,你超前了十五年。」結果,潘迪華蝕了一百萬。

一百萬,那個時候,可以買幾套豪宅了。不過潘姐姐說,不要緊,她當時知道自己可以賺回來,不介意蝕錢。

這種逐夢的代價,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但是,有多少人能夠付出,卻也不會有膽量踏出這一步。


現實妥協型

於是,大家都問潘迪華姐姐,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現實中要工作要搵錢,如何做到呢?答案很簡單,也是很多人在做的:

找一份工作可以維生養家的,再於工餘時間追尋自己的興趣。

最理想,當然是找到與你志業吻合的工作,卻談何容易。


隨心所欲型

當你淡泊名利,視錢財如糞土,不顧後果,你就無敵了。如周榕榕,她大學畢業後所做的事,就是打一陣工-旅行-打下工-旅行-兼職-旅行……最為人所知是她獨個兒踏單車從雲南進西藏,她心裡的未來,就是一條條未踏過的遊歷路線。世間有很多推給尖子大學生的「責任」,她統統不理,只顧自己的夢想,從未妥協,不管世俗眼光,走自己的路。

隨心所欲,當然要付出代價,看不清前路,也要抱著「死在路上也不錯」的氣魄,沒有多少人能做得到。
 
而我嘛,是人馬座,A型血,說完了。

節目錄音:
(李樂詩與周榕榕不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