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7, 2018

援助之困惑:子女成群,如何扶貧?




探訪坦桑尼亞農村婦女,總要問問她們基本資料,有幾多子女,之類。

答案:八個、十個、九個,最少也有五個孩子。

嘿,生那麼多孩子,豈不是多多援助也不夠?

抱着這個問題到處了解。一位樂施會當地的大姐大說:「很多婦女不會避孕,因為一避孕,有些丈夫會說:你為什麼避孕,你是妓女嗎?」文化如此,不易一時三刻改變。

大姐大又說,農村家庭也有實際需要多生孩子:「生孩子就是他們的social security (社會保障)。」

我們城市人,雖然沒有全民退保,但大部分人有強積金、老人金,積蓄用盡還有綜援,不算很多,但餓人唔死;香港人生育率幾乎全世界最低,早已忘了早兩代人還是子女滿堂養兒防老。不過在非洲偏遠的窮鄉僻壤,養兒防老仍然是僅有的「社會保障」,坦桑尼亞婦女生育率是每位婦女生5.02小孩,略為高於非洲平均。


再問清楚他們子女在哪裏?雖然很多農村婦女生了八、九個孩子,但總有孩子夭折了,有些是女孩,會嫁出去,剩下三兩個男丁,也未必個個生性,也未必在身邊;不想孤獨終老無依無靠,看來生五六七八個孩子,未必太多。


生咁多,夠食嗎、夠住嗎?坦桑尼亞西部一帶,地不缺,倒是因為旱季長、水利設施不足,耕地不容易開墾,故更多勞動力或許有利發展。

至於糧食問題更不是問題,這裏盛產木薯與香蕉,木薯粗生,又可以長期貯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亦早已有力論述,近代饑荒的成因並非糧食短缺,而是政治體制失效、訊息不能自由流通、新聞自由受壓等等原因,令食物運輸及分配長期出現阻滯才導致饑荒。

此外,交通基建的配套增加、水利設施之完善,縱使糧食沒增加,也會令饑餓減少,因為消耗能量較少了 (Banerjee & Duflo, Poor Economics, p.70)。試想想,若村落裏有一口井,或有公用水龍頭,婦女不須隔天步行一兩小時去河谷打水;若村落附近有學校,兒童不須每天來回步行兩三小時上課下課,自然可以為身體省卻能源,吃少一點仍然龍馬精神,而且可以騰出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Poor Economics 一書,也談了不少相對富裕的城市人對窮鄉僻壤的誤解,如覺得鄉下人懶惰、蠢,有好嘢都唔識用。

好像食水衛生,鄉郊地區食水容易受污染,人喝了出現痢疾,尤其影響兒童發育,預防方法很簡單,加清水丸或加氯就可以;但以贊比亞為例 (Poor Economics, p.46-48) 98%人知道有清水丸可解決問題,但只有一成人使用。清水丸在當地商店有賣,很容易買到,價錢很便宜,只是一般家庭每月花在食油上六分之一的錢。本小利大,為何不用呢,於是自有人得出他們「太懶」的結論。

Poor Economics 一書叫大家嘗試體會窮人的處境,城市人如我們,其實是一群受保護動物,很多事情不用我們費心力,已有人代勞。例如食水,我們扭開水龍頭,湧出來的水基本上可以直接飲用,乾淨衛生,不須傷神再清理。現代城市人享受的這種「家長式照顧」,已經植入了我們生活每一部分。試想想,如果你要隔一兩天就要花一兩小時去打水,回來後還要緊記落清水丸潔淨食水,你會否一定記得去做?用完會否記得去買?會否覺得食水一向相安無事而嫌麻煩?又試想想,每天要花時間為用水張羅,我們的人生會浪費了多少青春,這些時間用在別處,其實是人生寶貴的資產。

建設水利工程,不只是提供食水,更能保障健康;不用長時間步行取水,省下村民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增加生命的可能性。



樂施會於坦桑尼亞西部村落的水利工程
樂施會在坦桑尼亞的大姐大說,他們擅長的正是水利工程。那麼,有沒有做減少生孩子等「家庭計劃」工作?

大姐大說,在部落社會,婦女對生育往往沒有選擇權,她們想避孕也未必能過丈夫一關,歸根究柢,是父權社會的文化傳統。樂施會在坦桑尼亞很多發展項目皆針對婦女 (見前文:見花不是花,不只是扶貧的扶貧 )、讓她們有點經濟實力、鼓勵她們自己爭取權益;世界各地的經驗證明,婦女「充權」後,例如學業時間較長,掌握較多經濟工具,生育孩子就自然較少。

移風易俗,沒有一蹴而就這回事。


***   ***   ***

(坦桑尼亞行之八)

筆者此行以樂施之友身份自費到坦桑尼亞。1110日,本星期六下午三時至五時,攝影師高仲明與本人將有一場分享會,歡迎各位報名參與,報名表格在此


相關文章:
之四:荒原一碌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