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 2018

六角柱石飄雪



遠看,像六角柱石飄雪;近望,你就知道那是強颱風山竹夥同大海發力,回贈膠粒廢物。

這裏是地質公園偏遠一隅,我的秘密花園,六角柱石層層叠叠的平面,最適宜用作發泡膠粒展示場。

為何膠粒會飛到十米高的山崖上?估計是巨浪滔天帶來廢物,旋風把微小膠粒吹到六角柱石面;暴風止息後,六角柱陣高崖背風,雪白膠粒就暫棲於地質公園標記上。

白色垃圾飄上十多米高的六角柱崖壁




沿海山坡亦見發泡膠細粒


朋友問,我們應否自發去清理?這一帶山路難行,既無人住,遊人也稀少,香港海岸滿目瘡痍,有空閒有人力應先清理別處。更大問題是,現場所見,只需一陣微風,碎膠粒會捲成旋渦,隨風飄揚大遷徒,藏進石縫、滲入泥土;有些已飛上二、三十米的山坡上,根本難以清理;有些膠粒很快會被風送走,回歸大海,繼續被大浪打得更細更碎,不只污染海洋,更進入食物鏈,進入每個人的身體。

人手清理,治標不治本;要治本,就要請每個人減廢、走塑,避免自作自受、自食其膠。真的製造了垃圾廢膠,請妥善處理,不要隨手丟掉;海岸所見,大部分發泡膠應來自漁民或商販盛載漁穫的發泡膠盒,用完即棄,就棄於大海;我也親眼見過,把大海當作垃圾場亂拋垃圾的,好些正正是號稱酷愛海洋的船家與玩家。

垃圾大反撲,那是大海的復仇嗎?我想,大海只是伸伸懶腰而已。
 
消失了的藤壼
巖岸轉角一處大浪峽灣,我又發現異象,黏在岩石上的藤壺幾乎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個個圓形、看似頗為「新鮮」的白色印記;這個位置藤壺之密集記憶猶新,因為幾年前帶朋友來綑邊,一個二個見到滿地藤壺,,感覺暈眩,可見當年這裏藤壺密密麻麻之程度,我一個月前路過時也未覺異樣。

難道山竹路過時,滔天巨浪都把藤壺沖走了?海浪真有如斯大威力?

我伏在岩岸邊研究了好一會,看不出一丁點所以然,浪奔浪流夾雜暴風颶風,會發生什麼事?我們能目睹能了解的,只是滄海一粟。


後來,我上網簡略查過,也向自然生態專家查問,沒有肯定的答案,一般而言海浪不應有足夠力量沖走附在岩石上的藤壺,也許大浪夾雜巨石把藤壺「擊落」?也許是藤壺借勢搬家?也許是平常不過的現象,是我想得太多?

萬古長空,人類文明只是一剎,膠粒倒是永恆。未來的智慧生命來地球考古時,將會在地殼岩層中,找到普遍存在的一層異物;地質年代,有寒武紀、有侏儸紀、有白堊紀,所謂人類文明的時代,一字寄之曰膠,遂命名為白膠紀。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圖片版)

相關文章:
(請讀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