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8, 2018

關於山竹,還有些事要說……




山竹一幕,想起了這城市一些奇怪事。

屋苑旁,一棵不算粗壯的樹倒冧了,橫擱在馬路上。這條路是死胡同,路的盡頭是小巴站,打風時停泊了十多部小巴;轉掛三號風球的早上,一棵樹阻路,小巴被困,出不到車,住客呆等,只有少量泊在外圍的小巴能開車。

這棵樹,就生在屋苑路旁上,從樹苗開始種,大約只有十多年,似乎身處當風位或泥土不夠好,一直很瘦弱。

小樹擋路,如果有人找來一把手鋸,都應該能輕易清理,小巴順利出車。

偏偏就是沒有人這樣做。

香港人熱愛上班,但偌大屋苑,似乎找一把鋸很艱難;看屋苑群組鄰居的直播,數小時後,小巴站長才找來一把鋸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這件小事,也許山竹過後,全香港都在發生。明知政府沒有足夠人手及時清理,但好些擋路小樹,似乎要好一段時間後才有人想起不如自己清理。

我嘗試為自己辯護,不是不想做,但手邊根本沒有工具,無從幫忙;我們也可能習慣被服務得太好,沒有這種自己動手的文化;也許現代社會分工太仔細,我們重視金融財務創業等較虛無的行業,忘記了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動手解決。(大家或者會說,將軍澳海旁不是過百居民自己動手清理單車徑嗎……uhmmm那是一位居港智利女子首先發起的……)

有這些感觸,也因為暑假剛好在瑞士一位朋友家中住了一會,目睹這位城市人如何擅用各種器具。他本人是攀山專家,本來就擅用繩索,他家是百年舊樓,沒有電梯,裝修時搬運物料及大型家具,他自架滾輪於天台垂直運輸,省時省力,可以獨力完成;廁所廚房改裝,中小型工序全部自己動手;家有雜物房,工具一箱箱。

瑞士馳名的瑞士軍刀,當然不單是旅行紀念品。瑞士孩子大約十歲開始,每逢假期,社區或學校都有野外活動,離家十天八日,小學生野外活動   checklist,瑞士軍刀必備。他們生火燒烤,削樹枝作叉,軍刀用得熟能生巧,從小就訓練。

當然,兩地文化不同,很難比較。外國地廣人稀,有事時叫天不應叫地不聞,而且工匠工資高,不能事事假手於人,只能自己動手;德國與瑞士傳統上尊重工藝與工匠的專業,也是他們教育與文化一部分。不似香港,覺得那是「職業先修學校」做的事,讀醫從商計數楂筆才值得尊重。

對器物的掌握,本來就是人類文明重要部分,令人更落地,更貼近生活。

講呢啲,因為想介紹下星期三中大的博群大講堂,今年搞搞新意思,接觸一些新範疇,請來一位美國社會企業家   Marcin Jakobowski,他本來是研究核聚變的物理博士,忽然醒覺這世界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今天香港,中學講   STEM,大學的圖書館,都要改裝成   maker bay,重新教人動手,掌握工具,接觸器物。

Marcin Jakobowski  教人自製工具,他有一個明日願景。山竹過後找不到一把鋸的香港人,請來聽聽地球另一端,敢想敢做的   Marcin 搞邊科。

*
博群大講堂 2018 詳情如下:
主題︰組裝未來:一個物理博士的社會實驗
日期︰2018 10 24 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 6 30 分至 8 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 6 號演講廳
語言︰英語
登記︰
中大師生https://webapp.itsc.cuhk.edu.hk/ras/restricted/eventlist…
歡迎校友及公眾人士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5969978
【博群大講堂 2018 —— 組裝未來:一個物理博士的社會實驗】
有這樣一個人,千山萬水從波蘭移民美國,千辛萬苦研究核聚變物理,畢業時猛然發現,他想用另一種方式,改變世界。
想像一個新的經濟秩序 —— 知識自由傳播,共享和協作成為日常,我們終於克服了資源短缺的困局,過上自助自主、自給自足的生活……
空中樓閣?他,敢想敢做!
本學年博群大講堂主講嘉賓是「開源生態計劃」創辦人兼執行總監 Dr. Marcin Jakubowski。一個研究核聚變的物理博士,為了實踐願景,走上社會創新的路。開源(Open source),在虛擬的電腦世界,曾掀起一場開放軟件原始碼的大變革,Jakubowski 關心的是,同樣的概念,是否適用於硬件建設?2003年,他創辦「開源生態計劃」,讓各界於開放平台,共享組件設計、製造及發佈各種工具器材。十五年間,他造過拖拉機、蓋過房子、開發生產各種機械,近年研究如何自家製作手機和3D打印機。
他將以「組裝未來:一個物理博士的社會實驗」為題,分享他想像的未來世界,細訴實踐「開源生態」的顛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