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8, 2017

天鴿一役,不須沾沾自喜

[澳門風暴潮。圖片:愛瞞日報]
十號風球翌日早上,屋苑工人已整理好樹幹殘枝,把一地落葉掃乾淨,街上秩序井然,香港很快又回復正常步伐,飯照食舞照跳。我們要感謝工人的努力,感恩城市的效率。

但不要沾沾自喜,不少香港人看見澳門滿目瘡痍,而香港經歷颶風安然無恙,感嘆香港硬件軟件超卓,甚至借題發揮說「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大家可能忽略了幾點:

香港天文台雷達圖,天鴿向西北偏西移動,澳門位於風眼壁。撮圖來自香港地下天文台fb
 澳門地勢較平坦空曠,市區很多地點較當風,強颱風天鴿屬正面吹襲澳門,承受風眼壁的颶風;天鴿雖然接近香港,還差六十公里。一樣的颶風訊號,但十號風球風速無上限。事後數據可見,赤鱲角機場持續風速最高每小時102公里 (十分鐘平均風速),已破新機場紀錄,澳門市區多處錄得超過時速140公里 (一分鐘平均風速) (數據見地下天文台fb專頁),兩者量度方法不同,未必能直接比較。但再看陣風,澳門近市區,地勢較低位置於十號風球間,如外港碼頭 (197km/h),澳(乙水)大橋 (165km/h) 的陣風,比香港維港內的啟德(130km/h)的最高陣風要高,也高過香港最當風的測量點之最高陣風,如橫瀾島(193km/hr)

即是說,縱使天鴿吹襲香港期間,風勢暴烈,仍未算終極考驗,與澳門風力仍差了一截。

颱風大害,很多時不只風,而是有如小型海嘯的風暴潮,一位澳門記者採訪時,在內港親身見證及圖片紀錄了風暴潮的過程,大家看看會更明白何謂風暴潮。

天文台的研究及記載,半世紀前的溫黛,香港183人死亡,超過150人死於淹浸沙田的風暴潮。1906年及1937年的風災,死亡人數過萬,也主要是風暴潮肇禍。 今次天鴿重創澳門,多名市民因海水倒灌走避不及被淹死,長時間大範圍食水中斷,主因是海水浸壞了水廠的泵房。天鴿襲香港,鰂魚涌錄得的風暴潮叠加天文大潮的最高潮水位是3.57,僅次溫黛;據報澳門一些地方潮水位超過5.5,前所未見。

Photo Credit: Johnson Chao. 澳門記者Johnson Chao拍攝到內港海水湧進的一刻,圖中清楚見到海平面高於馬路。

澳門由內港至筷子基一帶市區,地勢較低,海水倒灌問題一向存在。很多人質疑為何排洪做不好?事實上,天鴿雨量算少,水浸是因為風暴潮令海平面升高,漫過堤岸的是海水,不是雨水,非傳統的排洪工程能應付。我們常聽說氣候暖化持續會令全球海平面升高,一些地勢低的島國怎麼辦?無辦法,要另覓家園重建國家!

娘要嫁人、海要升高,任你建多少排洪工程也排不了比地面要高的海水。當然,風暴潮肆虐的內港一帶,近年對岸珠海橫琴大規模填海,令原來的海面收窄,呈漏斗形狀,一般而言,這種地勢會令風暴潮來得更快更急。對比1990年與2016年衛星影像,可見澳門內港的水道,因珠海對岸填海而收窄。澳門政府和建制派對這個造成風暴潮之可能原因,當然不敢妄議。

google map 2016
Google map,對比1990年衛星圖,可見當年河口開闊。

外國經驗,應付高潮水位,最新有即將完工的威尼斯水閘,由於陸地沉降加上海平面升高,威尼斯市中心常水浸,經多年研究,這個浮沉水閘建於三個海口,於大漲潮時從海床升起,擋住地中海的海水 (有片見此),威尼斯水閘工程構思歷時二十年,既要維護海洋生態,又要同時建造船閘保持航道暢通。

威尼斯建築中的浮沉水閘。網上圖片
另一例是倫敦泰晤士防洪閘工程,用作擋住水位極高的北海漲潮及風暴潮,免倫敦水浸。這些工程,都要在海口河口位建造巨型開關水閘,既把海水堵住,又能於平時通航,又不能堵塞太久,令上游河流排不到水,如澳門情況就未必適用,因為上游有河流,一旦珠海要排洪,海中有水閘也會令水位上升。
 
泰晤士河下游之防洪閘。圖片:wikipedia
工程浩瀚又複雜,不過坐擁龐大賭稅儲備的澳門特區,看來遲早要想想,多建一個「標誌性世紀工程」,想辦法防止內港一帶低漥地區水浸。

講了那麼多,只想說明,澳門的風力、風暴潮與地理環境,與香港很不同。天鴿在香港擦身而過,是不幸中之大幸,未算是最嚴峻考驗,香港人不須沾沾。

那麼,澳門是天災不是人禍嗎?當然不是。災情算是安頓下來,也是時候一談。下篇:別忘記,澳門風災過後有選舉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打風時份:
下篇:別忘記,澳門風災過後有選舉
天秤.名片.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