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2, 2017

點擊率的囚徒

英國《電訊報》採訪室
參觀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採訪室,偌大中庭、樓底高,最矚目是掛在牆上的巨型屏幕。屏幕正中央,有不停跳動的數字與走勢。驟眼一看,似股匯報價走勢圖。

當然不是。

記者編輯看到,也許會膽戰心驚,那是最高瀏覽量文章與網站整體點擊率廿四小時走勢,高掛採訪室最顯眼處,躲不過、避不開,每篇文章的「成績表」,即時發送,公開透明,每隔幾秒跳一跳,名副其實「睇住點擊率做人」。


英國高質大報《電訊報》也如此赤裸?非也非也,帶我們參觀的記者說,只作參考而已,記者編輯們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寫新聞,重視質素,不追求點擊率。信不信由你。

時刻留意點擊率,可以被牽着鼻子走,也可以挖掘新方向。即時得悉點擊率反饋,記者能了解讀者關心之議題,明白人心所向,調配人手發掘相關題材,即時跟進,好聽的,叫提供更多資訊,難聽一點叫投其所好。

點擊率會說故事,哪些題材激起千重浪?同一宗新聞,哪些用字會令讀者瘋傳?哪個角度最引人入勝?只須一般智慧,都可以從點擊率中睇通睇透。從好處看,記者編輯學習得更快,寫故事技巧易長進;問題卻是,大家都掌握到搶眼球秘訣,標題黨充斥,淺薄、誇張、情緒化的選題用字最易呃  like

而且,最緊要快。

廿多年前,電視二十四小時新聞台出現,行內人稱,往日一天做三個新聞環節,現在四十八,因為新聞每半小時一節,一天就四十八節,追趕速度,疲於奔命,要同時兼顧質素、準繩,心力交瘁。

網絡大潮,「24小時新聞」已過時,現在是「24秒新聞」,行內競爭,意味速度以秒計定輸贏,新聞要短要精要快,到一個地步只剩標題。結果,每時每刻 ’breaking news’ (突發新聞),變成 ‘broken news’ (破碎新聞),零碎、膚淺、失焦、容易出錯。新聞要即時發佈,動輒臉書直播,有時直播並非因為有價值,而是因為有新玩具,記者成為智能手機與新傳輸技術的囚徒。

很悲觀嗎?也未必。

電腦運算速度不斷以倍數增加,促成難以想像的新可能性,一位電腦技術專家比喻電腦運算速度之增長,猶如你蹲在地上種一棵樹苗,樹苗生長速度驚人,你還未來得及站起來,大樹已覆蓋全個鎮,把你吞噬*

坊間常說,記者入行人工低,升職慢,一人兼多職,工作繁重,所謂  multi-tasking,其實做死你。不過,這也是年輕一代冒出頭來的大好機會,亂世才出英雄;這變幻的年代,所謂資訊革命,不是一種改良漸變,而是一種  creative destruction**、創造性毀滅,舊有秩序顛覆,摸索新運作模式的過程中,總有跌跌碰碰的過程。

年輕人較上一代,更懂得掌握新科技玩法,合縱連橫建立關係網,互聯網上知識之海任你馳騁,收集與分析大數據成為可能,「老海鮮」一輩望塵莫及。放眼所及,新媒體新聞當中,追逐速度而堅守原則,炒新聞之餘也要獨家企劃的報道,比傳統老舊媒體,多姿多采得多。

我們活在最好的年代,也活在最壞的年代。在激流中站穩陣腳,眾聲喧嘩中始終如一,是時代給我們的考驗。

***   ***   ***

(本文部分文字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

*比喻見 James Gleick,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P.395
**Creative Destruction 一語,見 Robert Colvile, The Great Acceleration: How the world is getting faster, faster.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