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9, 2021

全民強檢的執迷

先看看三組數字,佐敦封區強檢,出動三千人,檢測七千人,估計最少走漏一千人,驗出13人病毒陽性。油麻地碧街封街強檢,勞師動眾,警隊派出二百人執行,連同其他部門及工作人員共   380   人,一夜檢測了    330   人,驗出一人陽性;民政處家訪區域內   306   戶,有   93   戶沒應門。再來突擊北角東發大廈強制檢測,封驗一晚,檢測了約   475   人,結果零確診,家訪大廈   660 戶,約 190 戶沒應門。

政府的反應,誰都懂得預測。找到   13 個確診,很重要,阻斷了   13 條傳播鏈;找到一個確診,一個都不能少!一條傳播鏈也會一直傳開去;一個確診都測不出來?那就能讓市民安心了、「小區清零」了!

封區強檢,就可以在述職中有交代,做咗嘢,皇上英明,你的道路絕對偉大光明正確。然後黨報宣傳機器開動,贊揚特區政府走出「強檢」第一步,繼而大力吹奏全民強制檢測;愛國者聞雞起舞,他們對「強制」有無限執迷,強調要學習祖國先進經驗。

封區行動,先不討論是否「勞民傷財」,反正「勞民」,我們已勞了一整年;「傷財」,政府有的是錢,堅持「明日大嶼」一萬億倒落海在所不計;紀律部隊高薪厚祿養重兵多,本來就一早要用。問題是,民勞了、財散了,是否物有所值?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說,找到一宗都是成功,都要做,但關鍵問題是,這樣做是否有效益、資源是否能投在更有用的地方?

確診比例極低,代表做得太遲,爆疫確診幾日後才封街,感染者已發病,密切接觸者已檢查;本來的逐幢強檢措施,已找出大部分感染者;剩下不肯合作的,各有各原因,你強制亦無用,他們老早已離開。

封區強檢的經驗,在多個環節留下尾巴,正告訴大家全民強檢不切實際,甚至封鎖街巷禁足亦未必需要。

香港與內地不同,內地城鎮街巷有街道辦,有完善監視操控的體系,有具體戶口資料,居民基本上無所遁形,而且可以迅速動員,舉國支援。但香港封區強檢的結果則說明,香港的人口普查數據資料不具體亦非最新,有居民逃離「疫區」的話政府無法追截,政府亦不容易指控他們違法。現時的「禁足」方式,只限制行動直至檢測有陰性結果,則代表有可能患者剛發病,病毒量未夠,測不準,隱形傳播鏈仍在社區遊走,更不要說那些逃離現場的人待解封後才回家,病毒可以繼續在舊區傳播。

三次封區「試驗」,可見政府出動的人力,相對檢測人數,比例出奇地高,一個工作人員才檢測約一至兩人。若全民強檢,你不可能找三百萬人去檢測七百萬人,縱使吸收經驗後,人手可以大減,仍是不切實際的龐大數字。

內地抗疫吹奏的「成功典範」,不只因為有強力人員執行禁足,還有強力部門出手封口噤聲。禁足強檢,想一了百了,時日漫長;政府行動影響食物供應、病弱照顧與打工仔生計,怨聲載道難免,孤寡殘障者更不易兼顧,把一切政府甩轆消息撲滅於萌芽階段,需要全面監控網絡,把怨言打成謠言,才能社會和諧,全民讚好;統一聲音,製造錯覺,才能塑造成功典範。這點,香港拍馬追不上。

內地還有健康碼,代表不做檢測的人面臨嚴厲懲罰,包括坐車、上班等基本生活都會遭限制,以抗疫之名勒緊你的行動自由和言論自由,正如林鄭所講,內地民眾相對服從,才有可能做得到。

突襲封區的試驗,我們可以從失敗中學習,動員的人多、風險難控、效用不明顯,比其他檢測方式的陽性率差不遠,而且各區都有約三分一住戶沒有應門,政府又無法追查。既然如此,政府應該更早行動,考慮於初發的高風險地區,日日夜夜擺街站協助附近居民反覆檢測,大廈污水病毒測試亦似乎能令衛生當局早著先機,搶在有人發病前先測試隔離,如果居民都合作,亦不需強令禁足,自己識做,政府就可以省卻人手,更廣泛及深入社區追蹤檢測。

政府的盲點,在不信任市民。近日封街封巷的行動,林鄭說,為免居民逃走,會用「突襲」形式封強驗,代表繼續不信任市民。不要忘記,香港人是全世界防疫意識最高的一族,經歷過沙士,記憶猶新,大家都知道是什麼一回事。官民失信,政府從來沒準備去彌補,一年前香港人在搶口罩時,衛生大員還叫人社交場合不須戴口罩,林鄭叫公務員載了口罩都要除下;叫你封關你不封,入境檢疫又疏漏,到今天尾大不掉,就可以祭出全民強制檢測之大旗。

為何黨媒喋喋不休鼓吹全民強制檢測,因為那是專制的菜單,庶民為了存活,要放下私隱、割捨自由、要服從權力、犧牲小我;專制的慣性堂而皇之植入日常生活,每個人都要警惕

***   ***   ***

(本文刊於蘋果日報論壇版,此為更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