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8, 2020

滔滔巨浪中,一塊海綿

[《天愈黑,星愈亮 ── 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書封,底圖來源:Jake Weirick on Unsplash (立場新聞加工製作)]

[此文寫海綿寶寶譚蕙芸,是本人為她新書所寫的序,。新書名為《天愈黑,星愈亮 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請多支持,原因如下。]

譚蕙芸何許人?她是公民記者、作家、新聞學院老師。她站到運動前綫,承受過水炮車洗禮、吃過無數催淚彈、子彈呼嘯聲在耳邊掠過、警察咒罵聲未停,頭盔換了又換,升級至最專業裝束。從嚴夏至寒冬,在衝突前緣,總見到譚蕙芸的身影。

不為什麼,只為書寫人心,記錄時代。

譚蕙芸站的位置,大概是最前綫的後兩步,每次在街頭碰上她,你絕對能想像她形容自己的那種「海綿」狀態:她像海綿,無殺傷力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一種單純而無害的存在,卻在貪婪地吸收那一刻氛圍中每一個細節 聲音、細語、氣味、動作、眼神、火光,和那深藏於暗夜之中,忽明忽暗、躁動不安、沒有人能言說的未來。

而譚蕙芸可能是最具優勢的一塊海綿。

享有自由身的公民記者,不從屬任何機構,不為任何老闆而寫,不用服從上級,不受牽制,可以自主選材,她是自己的主人。

她絕少做現場直播,不須花心機煩惱技術細節,也不須隨大流湧上火線之中拍攝,不須擔心沒有獨家鏡頭。退後兩步,做一塊稱職的海綿,在喧囂的回聲之中,於火光殘影背後,暗夜中留神後巷昏暗角落,看到更多。

她不須第一時間寫稿,不受死線框限,更不須追逐點擊率,自能擺脫傳統新聞媒體要隨時備稿、即時發布的運作規律。心無罣礙,自能遊走現場,追蹤人物,發掘細節,讓海綿貪婪、讓眼睛細看。延後一點,第二時間才奮筆疾書,記憶猶鮮活、激動已沉澱。

她不是一般公民記者,她經驗豐富,專長人物特寫,更於大學執教,實踐中悟出心法,課堂中教學相長。記者採訪,如何在紛亂中保持寧定,如何在喧鬧中抓緊真實,如何在眾說紛紜中理出脈絡,她了然於心。

無數次,每個無眠之夜過後,我在中大校園碰見譚蕙芸,我們相顧無言,話不多,因為她昨晚所見所聞所感,已在她的專頁上讀過。她為香港記事,她為香港人作傳,不眠不休,大半年。

我們當記者的,闖蕩四方所遇過的震撼事,莫過於弱勢小人物於採訪過後,真摯地請求:「把我們的聲音傳出去!把我們的聲音傳出去!」例如,六四過後的北京人、地震過後的四川人、無數偏遠角落有冤無路訴的老百姓。

這一回,「把我們的聲音傳出去」的請求,響徹香港街頭,香港終於有今日。被訪者事後一句:感謝你把我們的故事寫下來,可能就是譚蕙芸所得到的最窩心回報。

好些傳媒,酷愛訪問達官貴人,記者面對面與高官對談,視之為榮耀光寵、事業高峰;權貴說句話、施捨你一個專訪,總是新聞頭條。我深信,達官貴人在關鍵時刻的麻木不仁,只會成為後世的笑話與歷史的煙塵;平凡百姓的血淚,才是永恆。

潮起潮落,滔滔波濤中,有很多曾經奮力躍起的小水滴,他們折射光芒,努力嚎號,卻瞬即淹沒於翻騰巨浪中。譚蕙芸這本書,把他們一一凝住。

***       ***       ***

相關文章:
騙天地、騙眾生、騙自己
照肺與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