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6, 2016

雪櫃的門,天文台的字



網絡圖片

香港冷凍,破59年紀錄,算是這代六十歲以下的人,從未在香港感受過的凍。

還記得,去年八月,香港人經歷了破歷史紀錄的高溫;過去一年,香港與全球的平均氣溫,也是有紀錄以來最熱,而且破紀錄的幅度也是突然扯高,是「破紀錄地破紀錄」。

轉眼間,迎來「霸王級」(內地用語)寒潮、「怪獸級」寒潮(美加用語)、「強烈」寒潮(中立客觀香港用語)。

就從這些用字說起。

不少人怪罪天文台預測不準,網民發現的全球預測數據更快更早(稿),數據預測的複雜考慮不容易向公眾說得明白,但數字如何表達,用語如何較入心,改善空間大,也更容易改。

例如內地用「霸王級」寒潮,不是個別媒體用語,乃中國天氣網(中國氣象局入門官方網站)的形容詞,一看就知,這寒潮非同小可,從標題上已能予人警惕,等同把警告鑿在額頭上。而香港天文台,一直用「強烈寒潮」,承襲一貫的香港官場政界的「中立客觀」懶係持平溫和的美德,相對內地用「霸王」,香港的「強烈」,變得無色無味無感覺;也許,這個世代,「強烈」用得慣,大家變得無感,例如太平洋上的「強烈颱風」,打到埋嚟通常不強烈,大家容易掉以輕心。

天氣預報及特別天氣提示裏,天文台其實早已告訴大家,高地天氣將極度惡劣,用語大概是「吹五至六級風,離岸及高地八級」,同樣是無色無味無感,公眾觀感,大概是平日的天氣報告改了一個數字。

「高地八級風」,即是甚麼?是吹烈風,風力等同八號風球,這點,相信大部分市民不知道,需要具體解釋。

天文台在特別天氣提示中,也提及高地「風寒效應明顯」,但甚麼叫「風寒效應」,可以說得更清楚,例如大帽山頂,溫度冰點以下、吹烈風,那麼溫度零下兩三度時,體感溫度,就是零下十幾度了,再加上濕凍,感覺更難受。

我相信,並非預警不足,而是預警的語言力度不足。

另一件一直不明白的事,乃天文台至今不設「體感溫度」或「風寒指數」的參考,是次寒潮,就算在市區四度時,因為大風加速帶走身體熱度,「體感溫度」一直在零下,相差五、六度之多,相信也是市民覺得天文台預測「差好遠」的感覺源頭。在溫度極端時,提提「體感溫度」,更符合現實環境。

活潑而貼切的形容,任何時候都能增進認識,引人注意。前幾日,在社交網絡上看到,有民間智慧,以「雪櫃門壞了」比喻「極地渦旋」失調,甚為傳神。

不是說氣候暖化嗎?氣象專家早已預測,氣候大幅度暖化時,原有系統打亂,會先出現極端氣候。這次寒流,氣象專家認為,是氣候暖化令「極地渦旋」失調,北極冷空氣南下,造成廣泛寒潮。

極地渦旋的氣流,繞北極圈轉動,猶如冰箱的門,把強烈冷空氣鎖在北極;如今雪櫃門失控打開了,冷空氣逸出,廚房四周異常寒冷。

雪櫃門繼續失常,會如何?製冷系統失調,雪櫃最後壞掉,冷空氣以後就是稀客。

任何比喻都能找到「不倫」之處,雪櫃壞了,可以買一個新的,我們的地球卻只有一個,不能丟掉換另一部。而今問題在,這部雪櫃不能換,修理又困難,你是否願意修理?肯付出多少錢去修理?現在就認真面對問題,修理一道門,或是等問題一發不可收拾才想辦法?

若然氣候極端的時代真的來臨,如何準確預測天氣,固然是挑戰,如何準確地把這代人都未想像過的極端天氣現象,給公眾好好理解,早有準備,也是重大課題。

天氣預測,用字太平淡,惹不起關注,說了白說;用字太深刻,又有可能散布恐慌,猜不準時,會更大鑊。嗯,這就是官方機構難免保守的原因,明白的。

***   ***   ***

相關文章︰
地下天文台︰氣象‧人‧語︰極端天氣的應對策略
寒風霜雪黑天鵝
積極恐慌保平安

(本文部分文字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改寫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