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0, 2015

回憶裏的微光,我們會飛




看畢《哪一天我們會飛》,散場,感覺不散,心在動。

人長大了,夢想已在往日。大世界鬱悶,看不到將來,能捉緊的,只剩下回憶。那些年,蒙昧的美麗時光,成長後,才明白是甚麼一回事;往事蹤影迷茫,流走的歲月,回不去。

想不到,於我而言,電影最動人的一幕,是差不多開場的第一個紙飛機長鏡頭。紙飛機航向躺在大樹下的少女余鳯芝,她抬頭猶豫之際,食了一個大波餅,後排的觀眾「哇」一聲大叫,很久很久以後才明白……

命運不能選擇,像飛鳥悠晃,霎那微風,閃念之間,就只差那麼的一點;每個人,陰差陽錯,走向不同軌迹,也從此不再相遇。有的拍翼遠飛,有的深陷泥沼。

香港的氣息,簡單的故事,淡淡的哀愁,卻令人動容。

香港味道,不單在去與留的抉擇、不單在離棄與守護的宿命、不單在「夢想規劃書」的可笑,也在每間學校都有一位古怪的校工,每間中學都有一個後山秘密花園。

香港的氣息,也在成年余鳯芝與彭盛華的家,整齊、乾淨、一塵不染;卻無味、枯燥,一定出事。

乏味的家居,唯一生氣,就是中學時代,在學後山發現,那頭他們收養的鸚鵡猶在。

而故事裏,所有人出軌的理由都一樣︰尋找失落的初戀感覺。


黃修平與陳心遙新作《哪一天我們會飛》,沒有了《狂舞派》的熱血,回到本來如是的現實世界。夢想,未必能言傳,熱情會轉冷,闖蕩在未知當中,初衷會磨滅,理想會變質;得不到的,看似美好,也未必美好。

有點傷感,卻很真實;悲觀嗎,卻不。

離開校園,風起了,就是世故的開始,人浮於事,茫然若失之際,《哪一天我們會飛》,叫人記住初心的純真,那些年一往無前的輕狂。

香港的天空,緩緩的飛行鏡頭,這是每一個人的故事。回想從前,不一定是病態的懷緬,縱使今天活得好,夾縫裏的希望,回憶裏的微光,就是走下去的動力。
 
*

補充幾句︰

1.      《哪一天我們會飛》比《我的少女時代》好睇25倍,當然這同心境與性別有好大關係。
2.      《哪一天我們會飛》,五位主角中,三位新人,蘇麗珊、游學修、吳肇軒,自然流輰,導演黃修平再一次成功發掘影壇新血;林海峰有驚喜,至於楊千嬅,看得出,她很努力在演。
3.      年前,聽到陳心遙與黃修平說,準備拍新戲叫《愛的根源》,聽見個名,我好驚。
4.      最後改的名字,叫《哪一天我們會飛》,好得多,但同意史兄所講,《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敗筆,係果張只見楊千嬅同林海峰的電影海報,好趕客,也對幾位新人不公道。見立場新聞︰〈
5.      黃修平、陳心遙,你好嘢,你哋以後拍的任何戲,我都會入場睇。
6.      主題曲,loop了百遍。



***   ***   ***

(本文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文為加長版)
其他電影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