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8, 2011

記者生涯原是X

(本文刊於2011年4月香港記者協會刊物《記者之聲》,略有刪節)

 
數年前,無綫新聞製作了《新聞話事.人》,這是一個回顧電視新聞業的訪談節目。主播伍晃榮退休後重出江湖任主持,是他離世前最後的作品。訪問裡,伍晃榮問廿多年前曾任無綫記者的毛孟靜:「記者生涯原是……?」

2007 .秋
很多人說,記者生涯原是「等」。傳說中的記者,衝鋒陷陣、上山下海,不畏強權,追尋真相;現實裡,我們的光陰,多虛耗於漫長無謂的等待:等特首上班問一條明知不答的問題;等高官會議完結的錄音機式簡報;等賭王的二至四奶穿梭大宅出出入入,記者還要被名車輾腳。

最近又有新晉記者說,記者生涯原是「賤」。賤者,犯賤也。賤得堂堂大學生畢業三年無加人工,仍是月薪一萬;賤得既要寫稿採訪兼顧拍片剪接上網,卻任勞任怨、放勞工假;賤得甘願被傳媒大老闆剝削人工福利,但為了那一丁點微末的抱負理想,死守此行,不願離去。

記者生涯是什麼?毛孟靜當天的答案:記者生涯原是「真」。

無論我們有多犯賤,如何無止境地等,從來也沒離棄過「真」。當今世代,價值觀混亂不堪,新聞曾被形容為一個鏡子,向讀者反映世界的真像,現在幾乎無人敢把「真」字說出口,因為免惹人訕笑。甚至越來越多人說,這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觀點;沒有普世價值,只有永恆的利益。正是這些皇帝的新衣,需要一些依然天真的人來揭穿。

真相也許複雜,利益團體時刻想把事實掩蔽、觀眾喜歡自行解讀、媒介資訊花多眼亂,這正是記者出場的時候。如果新聞是一面鏡子,記者就是持鏡的人,天底下萬事萬物,就是由記者選取題材,移鏡走位,聚焦反射,把實況告知讀者。踏入資訊海嘯的年代,信息量浩瀚,價錢卻低廉;資訊真偽難辨,更非完整;眾聲喧嘩,變作噪音;人們難以取捨,越多越亂。記者作為持鏡人的角色,聚焦重點,去蕪存菁,更形重要。

講理想就要付出代價,傳媒行業內,由高至低,都慨言理想被老闆「食硬」,擺明剝削,睇死你捨不得走,也許,這是任何一個多姿多彩有吸引力的行業皆存在的普遍現象,但其實大家不必心灰意冷。

近來同業「逃亡」者眾,清楚擺在眼前的是,在財金界、政商界、公關界、教育界、記者經驗一般受重視,論薪金,跳槽後很多人有長足增長;論經驗,記者的見識不會浪費,一切有用武之地。再看清楚,所謂「逃亡潮」,不少人仍在傳媒行業拼搏。

記者生涯原是XX是等、是賤、是真、是YZ都好,那是一個自己填進去的代號。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X是什麼,記者生涯的豐盛與多姿多彩,X可能性之多,其他絕大部分行業無可比擬;記者使命之神聖,雖然大部分人未敢無時無刻宣之於口,卻正是我們明知山有虎,都要勇往直前的根由。

好了,也許有朋友會問,說得那麼偉大,我為何也成為「逃亡潮」的一分子?只能說,我從來是一個「坐唔定」的人,在同一家公司待了二十年,是一個不小的奇跡;美好的果實已嚐過,能做的事已做完,應是離開的時候。離開一家傳媒機構,不代表離開新聞行業;離開工作二十年的公司,只代表一個新的開始,踏進一個更自由、更真實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