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4, 2011

革命的濫用、誤用與妙用

(原文3月4日刊於經濟日報)

讀新聞,常遇上大惑不解的事情,例如,一個抗議預算案的集會遊行,為何會用「革命」作號召?毛澤東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繪畫繡花,革命是暴動,是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孫中山與楊衢雲泉下有知,若聽到「革命」二字貶值至此,可會彈起?

社會運動,應小心選擇語言,每句口號,每句標語,都是一種符號,能引起聯想,運用得宜,可引發波瀾;口號用爛,就無以為繼,更甚者有如「狼來了」故事,無人再相信你。星期日的遊行,借「中東波」之震盪,用「革命」作宣傳,可能趕客,不過時機卻是天作之合,迅即逼得政府打倒昨日之我。

三月初是什麼日子?正是全國人大與政協在北京開幕,舉國上下的維穩與訊息監控亦達到高潮。營造祥和氣氛,突出兩會勝利召開,是各地方領導的天字第一號政治任務。新聞裡,全國一片昇平,不僅茉莉花活動撲滅於萌芽階段,普通的上訪請願也消聲匿跡,就連火警與車禍等尋常意外也大幅減少。此其時,若香港異軍突起,數十萬人上街,曾特首正在北京見領導人,叫他如何解釋大好形勢,盈餘充沛下,竟然派錢派出禍?

所以,曾俊華不惜破天荒修改預算案,加碼回贈,開倉送大錢,理財哲學拋諸腦後,慌不擇路。在曾班子眼中,星期日的遊行,絕不能出現七一翻版,試想想,零三年的七一遊行,已經把每年本來好好的回歸紀念日,變作七一例牌抗議日;若再來一個三月初的遊行紀念日,每年北京兩會開幕時,香港則遊行開步,哪位特首承擔得起?

群眾運動之能波瀾壯闊,需要具體目標或共同敵人,才能同仇敵愾,團結爭取。當年東德有柏林圍牆、八九民運有李鵬、埃及變天有穆巴拉克;今天的中國,領導層裡沒有明顯的「壞人」,難以凝聚情感。民眾雖然有怨氣,通脹、房價、貪腐都是計時炸彈,但畢竟人民物質生活豐裕,服從的收穫與抗爭的懲罰相距太大,加上沒有一同要打倒的目標,中國的「茉莉花革命」,未逢其時。

不過,特區政府卻做了一個活生生的示範,明明富甲一方,坐擁巨額盈餘,可以開心派錢收買人心,一夜間卻四面楚歌,星火燎原,傳說中的火藥庫是真的,火頭更是由政府自己點的。

革命不會在香港發生,但我們目睹了曾班子終結的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