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1, 2011

煙雨灕江小故事


區家麟|絢麗荒涼    (《絢麗荒涼》逢星期五刊於《信報》)


時事雜誌或風光圖集裡,你一定見過這幅圖片:桂林的晨曦,煙雨灕江,漁夫在竹筏上,頭戴斗笠,身披簑衣,竹筏點著一盞漁燈,幾頭漁鷹在張望。

我每次見到這相片,就會「咔」一聲笑出來。

那天,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參加了「攝影團」往灕江。凌晨四時,我們摸黑啟航,船程一小時,「攝影指導」說「拍漁夫去」,卻發現漁夫坐在我身旁,竹筏綁在電動船邊,幾頭漁鷹就在眼前,主角、配角與道具,一同出發。

天邊微明之際,到達拍攝地點,漁夫演員熟練地把竹筏放到江裡,點起漁燈,幾頭漁鷹自動走到竹筏四分三處構圖甚美的位置。漁夫穿起簑衣戴上斗笠,熟練地把竹筏划到江心,半舉著槳,就此站好。

清晨時分,岸邊有大約五十名遊客,不同的內地攝影團,都聚在此處取景,高聲呼叫:「挪一下!靠左一點!」「不要動!」「槳不要碰到水!破壞了水面的寧靜啊!」靜謐的灕江,人們在叫囂。隨團指導的「國家級攝影師」,開始講解此景構圖特點:水平面在黃金比例分割處,江面平靜才謂美,漁燈之設則是畫龍點睛,幽藍之中一點黃,用以聚焦點題……

我從不幻想灕江樸素如昔,也竟天真得沒想過是如此公式化。大夥兒的遊興,就是複製一種情調、複製一張相片,一式一樣,樂此不疲。

跟隨攝影發燒友遊廣西,全程密雲微雨。每天黎明之前,摸黑登臨日出觀景點,都會碰到全身貴重攝影器材的發燒友,一字排開在等,只要密雲之間天色稍為放光,發燒友們立即歡呼。我不甚明白,這絲微弱光線,不夠拍一張像樣的照片吧。

在旁的內地影友解釋,一絲日光很重要,因為它勾劃出光暗的線條,用軟件改相才容易,有一絲光之後,可加強光暗對比,山嶺光影調色也較有根據,甚至能配上以往曾拍過的黎明彩霞。意猶未盡的話,可以在空虛的灕江裡加一條木筏、加一盞漁燈,適隨尊便。


路上遇到的攝影發燒友,其中有些令人看得傻了眼。他們拍照不經思索,隨手拿起價值五、六萬元的相機與鏡頭,一路說話一路按快門、東歪西倒又按快門。難道真是天生攝影家,信手拈來都是佳作?怎料一看,卻真的是東歪西倒、構圖平庸。眾人面露疑惑,他隨即解釋說:「現在攝影,首先要拍下來,以後好辦事。」

他說,現在數碼相機像數大,隨意剪裁,仍能保持高畫質,所以最重要是「先把東西拍下來」,以後,明暗、線條、背景、甚至主題本身,都可以用軟件剪裁「改良」。「現在一張相片是否漂亮,改相佔了六七成功力。」他說,追求的是美感,又不是新聞攝影,不用介懷真假。

我在旁聽著,自覺思想守舊,追不上時代洪流。改就改吧,反正世道紛亂,真假對錯誰分。連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播出空軍演練擊落訓練機的片段,原來是直接從電影《壯志凌雲》「借用」過來。抄襲、複製、造假,面不改容,甚至自吹自擂,這就是中國式的創意。

登山攝影,也是進行田野考察的好機會。古人留下廢物坑,是考古學家的寶藏,它埋藏著人們生活的真實一面;看內地偏僻風景點的垃圾堆,也能窺探攝影發燒友的喜好與修養。

這裡是灕江畔一杳無人迹的山頂,沒人清理垃圾;山路難行,登臨此處的都是攝影愛好者。滿地垃圾堆積,數量最多的是飲料包裝盒與塑膠瓶,當中有獨特之遺物,乃攝影膠卷筒與包裝紙,標明是專業用的高感光度膠卷。遺下這些物件的人,想必是對攝影有執著、兼飽食無憂之士。石堆邊,發現紅酒瓶,乃法國貨,攝影發燒友觀日出飲紅酒,閒情逸緻超英趕美;他們嚮往山水美景,盼望留住美好一刻,隨手拋棄垃圾時,則心安理得。

用心考察之際,旁邊傳來咔吐一聲,一口濃痰飛劍準確地擊中石隙,施放者滿意地笑了笑,繼續俯首在相機觀景器裡捕捉日出美景。

他們都是中國的新興貴族,有錢、有餘暇、有雅興,遊遍名山大川,在世界各地,留下中國人的足印。中國政府大灑金錢在美國大賣國家形象廣告,展示中國名人的微笑與謙恭,真係搵鬼信。

相關文章:
還有一個旅遊故事:佛指舍利的盛世驚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