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8, 2011

又是開學時


下學期,開學第一天,第一課,推門進NAH208,擠滿六、七十人,幾乎全是女生,陰氣很重,很嚇人;僅有的幾個男生,個個陽氣不足,寫在臉上。這個時代,為何讀書的男人這麼少?

遲來的同學無位坐,教室擠迫,很多人堆在門邊呆站,一位女生推門進來,指著講台前的位置,問教授:我能不能坐在那兒?

講台前的地上還有廣闊空間。教授說:當然可以。

女生從人叢中鑽過來,走到講台前,一手拉了全課室唯一的空椅子──也就是教授的椅子,一屁股坐了下來,乾淨利落,果斷有力。

全場爆笑,教授嘆曰:It’s amazing

大家還懂得笑,證明了這樣的事,還不是普遍現象。

*** *** ***

讀了一個學期,看了不少學術文章。

什麼是學術文章?一篇文裡,一百個字,有二十個字你完全不認識;另外四十個字你似曾相識,但加起來就是不太明白;餘下四十字你都認識,大概是「的的了了」、「之乎者也」之類。當然了,這一百個字,轉眼就會忘記九十五個,這大概就是學術文章。

面對這種文章,有人會露出仰慕之情,因為自己看不明白就以為深奧,深奧就等同高深;有人會面露不屑,冷笑三聲,認為自己看不明白是因為人家拋書包,故作高深,實質空洞無物。

要分辨學術文章是高論還是作大,殊不容易。那些難以明白有何意義的字句,多是一種研究傳統裡的某一概念,歷經數十年反覆鑽研,對內行人而言,是淺明用語,不需解釋,每個字詞,可能有二十六個層次的潛行凶間,那是一個鑽牛角尖的遊戲角落,又是學者生存與生活的方式,卻又是科學進步與社會新思潮的起點,為人類增加知識的一點一滴,管那一滴是多麼微細不可觸。

學術的迷障裡,只要看得夠多,掘得夠深,總有一些概念一些字眼,能在腦海裡產生化學作用,與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觀察共鳴。記得本科生時讀「傳播理論」,那是眾多同學喊打喊救命的一科。如今再讀,把經驗套入理論,自己在想的,原來有千百前人早已想得通透;有些以前看來像怪獸的理論字眼,部分確能解釋及概括很多普遍現象。學術不一定要嚇人,一些又長又臭的學術字眼,可以用日常語言說明。

就繼續認真去玩每一場遊戲。

中大的天空,總會找到美麗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