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5, 2011

直升機跌落水塘是什麼新聞



聖誕假期,一位朋友從加拿大回來,看了幾天新聞,大惑不解:「那直升機急降水塘的新聞,有什麼重要,為什麼天天報道?」

問得好。

論新聞性,報道一天兩天就差不多了。那次意外,沒人受傷、沒有污染水塘、直升機其實還可以安全飛行,只是機師以防萬一才急降。

那麼,主流媒體,為何樂此不疲,早午晚三餐,日日講如何打撈、如何運送,講足三五天,而且篇幅不短呢?

當今記者,有「車衣工人」之說,幾十年前美國傳播學者Gaye Tuchman早以「焗面包」比喻新聞製作過程,新聞每天都要新鮮製造:News is “a depletable consumer product that must be made fresh daily”.

無論當天有大新聞、小新聞、無新聞,每天都要「出貨」,車衣工人好,焗面包也好,都要有新聞出街。

聖誕新年期間,新聞較少,於是「直升機跌落水塘」,就變成連續幾天的大新聞。「新聞價值」是相對的,當沒有新聞,什麼垃圾事件都變成新聞,這是最簡單、最表面的解釋。

不過,用Gaye Tuchman的看法,這種新聞竟而成為新聞,其實關乎傳媒的組織架構,再進一步,亦關乎其理念及意識形態。

這類「直升機跌落水塘」都做足幾日的新聞,一般歸類為 ‘continuing news’「跟進報道」,這類新聞有一特徵,是「可以預計」(prescheduled)。以一家工廠而言,尤如一塊等待放進焗爐的面包、一襲所有元件都齊備的衣裳,只待車衣女工copy and paste,補幾口針,完事。屬於手到拿來,萬無一失的材料。在今日不知今日事的紛亂新聞採訪環境中,是一大碗清香的白飯,就算無主菜,吃飯都飽,很重要。

要求高的新聞機構,重視調查報道、監察政府、深入分析、揭露社會不公義,這些新聞,「原材料」難找,需要時間精力,走得太前又怕出事,又怕政治不正確,投入太多資源又怕保證不到正常運作,應付不了「出街」壓力。這些都是高難度動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需要挑戰權威的膽量,需要精密分析的智慧與經驗。當三者皆缺,就是深深擁抱「直升機跌落水塘」的時候。

對資源緊絀的媒體而言,「直升機跌落水塘」有眾多好處:
1. 又要防污染、又要打撈要運送,持續數天,縱使無新聞價值,保證有新聞。
2. 有畫面,有相片,有動作,傳媒至愛,讀者觀眾不會叫悶。
3. 人手及資源調配,完全在預計之內,唔駛煩。
4. 政治風險零,可以大量篇幅,大書特書。

可以預計,眾多主流傳媒,無人無物無guts,將會越來越多「直升機跌落水塘」式的新聞。這些新聞,不是不應該做,而是過多過重過長,把重要的新聞都擠掉。

推而廣之,這種「直升機跌落水塘」式的新聞,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面相,而且還可以佯作「客觀持平」。再談。

(讀書筆記N之二)
讀書筆記N之三:浪花裡的新聞碎料
讀書筆記N之一:大事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