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評判

每次當評判,都會深深體會事物被選擇的奇怪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簡單道理,不只應用於生命演化,也能應用於任何評選之中。當了一次攝影比賽評審,上千相片在競爭,所謂「適者」,乃合評判口味的作品,而評判口味,卻受限於一些旁人不察,但其實清楚易見的潛規則。

身處評判桌上,想像同座的攝影名家心態,評審結果,代表著我們的眼光,背負著我們的名聲,為了故作高深,評審傾向選些抽象的作品,相片要有想像空間,更要讓判評們有「吹水」空間,否則,叫評判來幹什麼?如何彰顯評判的「專業」眼光?此等相片,不能寫實,不一定美,甚至有時不知所云,都不重要,總之要有足夠可塑性,讓每位評判發表最少三十秒偉論。

主辦單位是出錢的大老闆,出錢的當然大哂,我們又怎可一刻或忘這個大道理?攝影比賽是一家教育機構主辦的,在公開列明的規則裡,相片題材限制不大,但評選過程中,「老闆」就在旁參與意見,為了符合機構形象,又怎可沒有關於教育與青少年等題材?於是,這類相片縱使質素普通,都一一生存下來,甚至獲獎。

每個比賽,總有些漏洞讓你鑽空子。這個攝影比賽,當初構思的優異獎項數目太多,根本沒有這麼多「優異」作品,但礙於規則公布後難改,一些次等作品都入選。故事教訓是,愛虛名的人有福了:即管漁翁撒網,假以時日,你總會有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