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9, 2019

香港電台前世今生

[「光影流聲」展覽 (展期已結束)]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乃加長版)

前陣子,文化博物館有「光影流聲」展覽,紀念公共廣播九十年,展出香港電台的物事。幸得陳耀華兄導賞,他叫我們想一想:如果要你在展覽中選一件最重要的展品,你會揀什麼?

陳耀華形容,這展品對香港電台之發展而言,是「0」與「1」的分野,是「無」與「有」的差別。

這展品是一段錄音,前廣播處長何國楝的一分鐘錄音,講述編輯自主的重要,香港電台不能做政府喉舌。我身為香港電台兼職打雜,當然聽過,但背後還有一段小故事。

殖民地官員何國楝 (James Hawthorne) 一九七二年擔任廣播處長前,列出條件,要求香港電台編輯自主,堅持要開拓獨立的新聞部,他才願意接受委任履新。
 
[「光影流聲」展覽,不顯眼的一角,有一個「0與1之別」的展品]
香港電台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新聞部,並非理所當然,不是自有永有。七十年代之前,香港電台的新聞內容由政府新聞處提供,直播室的新聞稿件從新聞處直送,播音員無權改動,當年的香港電台乃名副其實的政府喉舌。

正是何國楝這位處長,堅持與踐行編輯自主理念,改變香港電台的角色與面貌,當然也有很多同路人的努力。錄音中,他說:香港電台不是政府喉舌,若只報道政府觀點,毫無公信力可言;若你把政府觀點與其他意見一同陳述,能讓大家判別誰更有理可據;政府觀點若然誠正,自然較易受大眾接納。

那是一個奠基的年代、一個踐行理想的年代;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殖民地政府高層勇於接受時代的挑戰,亦樂見這種改變。

今天,後殖民時代,尊貴的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質疑香港電台是否需要製作新聞,我就明白,難怪社會上瀰一種懷緬過去的氛圍。前人建設,當年的胸襟、視野,今天大倒退,怎不令人慨嘆今夕何夕。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