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1, 2018

眾籌始祖:萬七股東,活了近四十年


獨立媒體(香港)眾籌,希望循序漸進做大社區新聞,他們要求不多,目標只是三十萬,用以訓練記者,印刷社區報,紥根社區,想起剛到德國參觀過的左翼報章 Die Tageszeitung

報章名字,直譯就是簡簡單單的《日報》,一九七九年於西柏林創辦,開宗明義,就是不滿西德主流的右翼親商親政府、市場導向的媒體。他們早於九十年代初,因財政問題,開始用「眾籌」集資,現時只要捐出五百歐羅,你就成為「股東」。股東定期開會,有權投票決定報章內容方針,但沒有人事任免權,無論捐多少錢,擁有票數都一樣。董事會則由兩位創辦人加員工選舉的幾位代表參與。報章頭版每天都會大大隻字報告股東最新數目,去年底,是17383人。


《日報》立足柏林,記者二百人,強調沒有金主,不受財團利益影響,獨立編採,五臟俱全,甚至有長駐北京記者。《日報》以記者工資低而聞名,但財政穩健,在柏林市中心有自己的物業作總部。Die Tageszeitung 什麼立場?他們一半讀者是綠黨支持者,態度?看看他們總部外牆的巨型壁畫就知道。

[參觀當天已入夜,拍不到,此圖來自Wikipedia]
那一碌橫跨四五層樓的陽具與那位赤裸男士,是全德國最大報業集團一份報章的總編輯。每個地方,總有一份報章享有最高銷量,迎合讀者口味又立場偏向靠壟權貴的,這碌陽具,就對準數個街口之外的敵對報業集團總部。

Die Tageszeitung 現時在德國發行近六萬份,在五份德國全國報章中敬排末席,但以小眾聲音來說,算是有一定影響力。Die Tageszeitung 日報當然有它的問題,例如讀者老化,其經營環境與模式,當然與香港有重大差別。在香港,眾籌搞社區報,有前景嗎?

美國龍頭報章《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近年盈利有起色,打破近年來 ‘journalism is dead’ 的講法,除了因為特朗普上場掀動知識分子的危機感,重新深切認識新聞自由與高質報道的可貴之外,也因為尋覓多年,終於找到叫網民訂閱報章的方法,就是用   metered paywall,即是網上讀者可以每個月瀏覽若干篇文章,之後要付費訂閱。兩份大報訂閱與盈利的「中興」,也同其獨特地位有關,它們是英語媒體,讀者基數大、遍及全球,少數網上讀者肯付費 (見   Economist: Funnel Vision),已有可觀回報,不代表其他的地區報章有力效法。

美國的地區報章在重重圍困中要尋找出路,其一正是增加社區新聞,把報章變成所謂   community hub,成為社區溝通、交流、組織行動的中樞。社區新聞須勞力密集,讀者群又分散割裂,難以圖利,一直以來為主流傳媒忽略;但社區事貼身,也可以從小見大,絕非雞毛蒜皮,只在乎你如何說故事而已。社交媒體往往被全國性大新聞佔據眼球,印刷媒體轉移深挖社區,填補空白,正是其時。

在香港,眾籌三十萬作為一個開始、一個試驗,值得支持。

***   ***   ***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參考資料:
Guardian: The German newspaper saved by its 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