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30, 2017

操控就在陽光空氣中


 是的,我知道,新書書名《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有點累贅,拖到書本付印之最後一刻,終於要決定,勉強如此吧。

累贅,但有些概念與字眼,似乎不得不放在書名中。

先談「審查」二字。

在新聞界,我們叫「審查」,拉闊一點看,就是操控手段;這些手段,不只適用於新聞界,還有其他專業,包括教育界、法律界、社工界、文化藝術界、學術界等等,相信「同病相憐」的專業甚多,如有雷同,皆因面對同樣的強權,同樣的板塊夾擊

「舉凡權貴意圖操控專業,但礙於價值共識不便赤裸裸出手,轉而透過機構內部運作發揮影響力者,都能在本書框架及「陰影」中,找到似曾相識的手段。頁277

這些控制方式,不見利器,沒有刀、沒有槍,沒有白紙黑字的指令,沒有明目張膽的獎懲。

這些「審查」,甚至不是我們常說的「自我審查」,因為,很多人發現,自己作為龐大專業機器裏的螺絲釘,已經連自我審查的機會都沒有。

此話從何說起?

皆因,審查與操控,已隱沒於好些被視為天經地義與金科玉律的機構運作規則之中,書名「日常」就是這個意思:這些控制,隱沒於日常運作之中,有如四周的空氣,它無處不在,卻難以察覺,亦無從逃避。

具體而言,有三個範疇,每個專業、每家機構都有:


專業規範

籠統來說,就是各種專業操守與行事守則,如新聞界的客觀中立持平守則、法律界重視的法治與公義,由有法可依到以法達義的概念,或社工界一些專業守則之詮釋,社工要與服務對象保持抽離,老師教書教材要「加入各方意見不能偏頗」,連霧霾都要講「正面」影響!()等等,好些原則,在專業規範中似乎沒有異議。問題卻是,此等規範,定義往往模糊,或不容易說得清楚,於執行時,專業價值往往成為操控的藉口。
「專業不只是職業,專業是控制職業的手段。」(26,引自Johnson)

日常規律

日常專業運作中,很多工作模式被視為理所當然,例如新聞記者每分每秒趕即時新聞、做直播、以機構要賺錢生存為名,製作輕鬆趣味的資訊節目,會否不務正業、迷失本業?又例如大學學者要做研究當然天經地義,但是否要用量化計算到一個地步令大學教授無時間專注教學?中學老師疲於奔命補課、應付文書工作、教授應試技考,有用知識的傳遞,還剩多少時間去做?我們要留意,這些規律,是否真的天經地義?是否真的牢不可破?有無人刻意強化這些行事規律,令每個人透不過氣而忘卻初衷?違背了專業理想?

機構管控

每間傳媒機構、每家學校、司法體系、大學管治系統,都是一個組織架構,組織系統裏,權力主次分明,層級管控直接。
機構老闆與其代理人,有權獎勵你有權懲罰你,有權升你職有權叫你坐冷板凳,有權請人或炒人,有權選拔負責請人或炒人的人……有權分配與指派工作……有權制訂預算與分配資源……老闆與其代理人,有權設定前提 (setting premises),訂立行事規範與標準……有權隨時插手 (critical intervention),在關鍵時劇,推翻既定程序,製訂新的守則,重設分工架構。(66-68)
 簡單來說:我是老闆,我有權。完。

審查與操控,就隱於這些明正言順的權力中。例如,控制了大學校監校董會校委會,就能直接推翻選拔副校長的人選與既有共識,又能挑一個很專業卻對香港環境一竅不通的新校長,如是者,就能牢牢操控學校大方向,制訂更多令人窒息的程序。

透過這三個看似天經地義的範疇,能操控表達的渠道與表達的形式,影響表達的內容。我們看似自由,卻不能自主,正是源於這些浮游於陽光空氣中的無形操控。

為了讓大家讓自己更容易明白,書中有很多比喻。

小鳥喻
地圖喻
板塊喻

以後文章,會逐一介紹。待續。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之四]

***   ***   ***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之一] 新聞審查新境界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之二]  新聞審查二十道陰影,附目錄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之三] 下一站天國 (新書自序)

19/8 有一場跨界別討論會,歡迎參與

教育工作關注組讀書會
同病相憐之外——教師讀《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日期:    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九日(星期六)
時間:    7:00 pm – 9:30 pm
地點:    賽馬會創新教育工作室
香港九龍太子砵蘭街450-454HQ14BC
(近太子港鐵站D出口)
嘉賓:    區家麟
主持:    曾瑞明、霍梓楠
對象:    主要為教師及傳媒工作者
費用全免,報名方法︰
內容:
一、教育工作者面對的「結構性審查」
二、傳媒(記者、編輯等)與教育界(教師、學生等)的合作空間
三、現時局勢下的危機與展望
四、其他相關議題